分辨率的快速上升與(yu) 成本不斷下降,正將激光雷達推向更廣闊的汽車市場。“現在(大家)剛剛占領完的是40萬(wan) 以上的車型(市場),今年其實大家已經在往下打20萬(wan) 、30萬(wan) 的車型(市場),這也是今明兩(liang) 年我們(men) 的目標。”在2023上海車展上,國內(nei) 頭部激光雷達公司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醒”)CEO李遠,對包括經濟觀察網記者在內(nei) 的多家媒體(ti) 表示。
在汽車智能化時代加速來臨(lin) 之際,激光雷達作為(wei) 探測角度和精度最優(you) 的傳(chuan) 感器,對於(yu) 提高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正在成為(wei) 車企上市新車的一大賣點。不過,由於(yu) 分辨率不足、成本偏高等問題的存在,激光雷達在汽車市場的應用占比不到1%,尚處於(yu) “開荒期”。
“雷達本身的優(you) 點是感知力特別好,但線數還是不夠,成本還是高。成本是跟量相關(guan) 的,線數就是技術架構問題,技術提升還是有很大的餘(yu) 地。”李遠表示。
如今,隨著行業(ye) 從(cong) 機械時代進入混合固態時代,激光雷達的技術與(yu) 成本問題正在得到逐步解決(jue) 。“其實所謂的固態,本質就是半導體(ti) 化,一旦半導體(ti) 化就進入了摩爾定律,就可以急速下降成本,這個(ge) 是趨勢。但是怎麽(me) 半導體(ti) 化,先半導體(ti) 化什麽(me) 東(dong) 西,這個(ge) 是有技巧的。”李遠稱,這個(ge) 節奏感非常重要。
作為(wei) 一個(ge) 行業(ye) “老兵”,李遠深知一家公司把握工程化節奏感的重要性。北醒入局車載激光雷達領域的優(you) 勢之一是,已經與(yu) 自動駕駛行業(ye) 的巨頭滴滴自動駕駛在前端研發上積累了大量經驗。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北醒還展示了激光雷達“北曜Beta”,這是北醒與(yu) 滴滴聯合研發的國內(nei) 首款2K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其以滴滴自動駕駛為(wei) 主提供核心設計,北醒輔助設計並負責生產(chan) 製造。在雙方聯合開發北曜Beta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和創新,最終提煉並形成了“北醒應龍”平台。
據李遠介紹,平台的底層硬件架構由三個(ge) 模塊組成,分別是高精2D掃描係統,905nm陣列收發和自定義(yi) SoC。模塊化的設計最大的好處是在每個(ge) 子係統可分別迭代升級甚至替換,獨立進化功能,並且在生產(chan) 加工方麵,也可以分模塊預組裝、檢驗等等,減小整機流程工序和後段良率,兼顧成本和可升級性。該技術特點也成功解決(jue) 了高線數性能和成本之間的矛盾,使激光雷達產(chan) 品的商業(ye) 化量產(chan) 成為(wei) 可能。
在發布會(hui) 現場,北醒還宣布與(yu) 滴滴自動駕駛正式達成生態戰略合作。接下來雙方將圍繞激光雷達的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等多領域展開積極合作,共同推進高等級自動駕駛中的技術創新和量產(chan) 落地。
經過長時間的驗證之後,北醒才逐漸落地車規激光雷達的工程化。這也是眾(zhong) 多車企選擇北醒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men) 已經拿到了18萬(wan) 台主雷達的定點,106萬(wan) 台小模組的定點。我們(men) 年中要給車廠交付C樣(批量樣件),年末就要開始批量交付了。”李遠在采訪中透露。
未來行業(ye) 的發展方向依舊是“降本增率”,即推動產(chan) 品深入半導體(ti) 化以降低成本,同時不斷提高產(chan) 品的分辨率,努力做到與(yu) 相機一致甚至更佳的水平。隻有如此,激光雷達才真正會(hui) 在汽車上普及開來。“如果價(jia) 格完全不變,隻停留在40萬(wan) 以上的車,肯定量是不夠的,一定要下沉到20萬(wan) 的車,你才有可能快速到10%-15%這個(ge) (爆發)點。”李遠表示。
在李遠看來,北醒現在做的工作,本質就是將真實世界數字化,最終目的是讓人工智能更高效地進行運算並操控,為(wei) 人類服務,把車輛事故率降下來,讓車更安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