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正在通過產(chan) 業(ye) 的突破性發展,給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今年初出爐的《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將該省五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培育目標瞄向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另一份同樣年初發布的《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讓以光電子信息為(wei) 特色的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目標具象——到2024年,產(chan) 業(ye) 規模力爭(zheng) 突破萬(wan) 億(yi) 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全國“獨樹一幟”的領先地位。
武漢長江鸚鵡洲大橋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湖北省省長王忠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liang) 次用“突破性”形容湖北的產(chan) 業(ye) 發展——過去五年是“浴火重生、華彩蝶變,轉型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五年”;今年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鬥等5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這種“突破性”在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中尤為(wei) 明顯——2018年至2022年,湖北全省高新技術企業(ye) 由6590家增至2萬(wan) 家,增長203.2%;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由6653億(yi) 元增至1.1萬(wan) 億(yi) 元,增長65.3%;規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21.77%……
作為(wei) 科教大省,科技創新是湖北產(chan) 業(ye) 發展的底色,王忠林曾用“壓箱家底”形容湖北的科教優(you) 勢。數據顯示,湖北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由全國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進入全國科技創新水平“第一方陣”。
如今,拿出“壓箱家底”的湖北,麵對科創與(yu) 產(chan) 業(ye) 雙考題,試圖寫(xie) 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湖北答卷”。
“追光”:創新、包容是基因,力爭(zheng) 突破“天花板”
細看湖北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不難發現有很多“從(cong) 無到有”“零的突破”。1976年,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在武漢郵科院誕生,“追光”之路就此啟程。2001年,光穀成立——被視作中國光通信產(chan) 業(ye) 發源地,這裏走出很多“首個(ge) ”——第一個(ge) 光通信國際標準、首個(ge) 400G矽光模塊、首台10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首條柔性折疊顯示屏生產(chan) 線……
撥開光穀的光環,穿過時間的脈絡,幾十年前寫(xie) 在牆上的“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化作創新、包容的基因延續下來。多年來,光穀總是給予創業(ye) 者不同層麵的政策支持,2015年,《東(dong) 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出台,這部被稱為(wei) “光穀基本法”的地方法規,把支持創新創業(ye) 提升到法治層麵。
武漢光電工業(ye) 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澎湃新聞記者 滕晗 圖
武漢光電工業(ye) 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電工研院”)總經理韓道對光穀的這種創新文化深有體(ti) 會(hui) ,時至今日,光穀依然有著非常強的創業(ye) 精神和創業(ye) 意識,“這裏的年輕人幾乎沒有不抱有創業(ye) 想法的。”
另一方麵,光穀的出生動機本就來自經濟發展對新技術的渴求,在知識分子高度密集的武漢東(dong) 湖,科研人員創業(ye) 、推動科研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也自然成為(wei) 又一特色。
閆大鵬是代表之一,2007年,掌握光纖激光器技術的他回國,與(yu) 華工科技合資創立銳科激光,開啟中國工業(ye) 光纖激光器的國產(chan) 化產(chan) 業(ye) 化進程。2013年,首台國產(chan) 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在這裏誕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與(yu) 封鎖,使進口光纖激光器價(jia) 格下降約93%;如今,激光器正走向更高端應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的精密焊接,近日,以銳科命名的“快舟·銳科激光號”號快舟火箭成功發射,而這艘火箭的核心部件,由銳科的激光器焊接,零部件焊接效率提升了3倍……
“快舟·銳科激光號”火箭成功發射 圖片來源:銳科激光
銳科有著濃厚的光穀氣質,閆大鵬在談到技術突破的關(guan) 鍵時,提到了幾個(ge) 因素——抓住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人才、抓住產(chan) 學研用聯合攻關(guan) 的模式、抓住國家重視激光製造產(chan) 業(ye) 的機遇。
“銳科激光從(cong) 早期開始,就與(yu) 高校、研究所、用戶等組成了產(chan) 學研用聯合攻關(guan) 模式,設立一些基礎研究和實驗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承擔完成。同時,公司探索了有關(guan) 開展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企業(ye) +高校+科研’的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模式。”閆大鵬說。
當然,產(chan) 學研融合總會(hui) 遇到斷層,這時候,平台開始補位,以打通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為(wei) 使命的光電工研院是其中之一。韓道形容這是“圍繞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做專(zhuan) 業(ye) 化、全鏈條服務”的平台,一些科研成果在這裏開始“有組織的轉化”。
韓道介紹了三種服務,一種是體(ti) 製機製創新,在以MOST知識產(chan) 權組掛牌交易為(wei) 案例,推動科技成果“處置權、審批權、收益權”下放的基礎上,持續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的研究工作,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一種是為(wei) 企業(ye) 提供小批量、多品種的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服務平台,一片樣品也能在此生產(chan) ,而且可以隨時修改、迭代,使企業(ye) 在攻克核心技術時更“敢為(wei) ”; 還有一種,被稱之為(wei) “場景驅動”,是為(wei) 企業(ye) 提供多個(ge) 成熟的應用場景,減低其深度切入細分市場的試錯成本,這也是讓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實現產(chan) 業(ye) 化的關(guan) 鍵,“比如我們(men) 在能源、交通、應急等方向,承接很多新基建任務,我們(men) 把這裏麵的需求挖掘出來,甚至可以反過來找孵化的企業(ye) 和孵化企業(ye) 的產(chan) 品。”
韓道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光電工研院已推動形成數十項“卡脖子”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矩陣,搭建11個(ge) 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培育企業(ye) 超2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ye) 61家。
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葉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武漢產(chan) 業(ye) 發展近五年來有了很大變化,其背後推動因素主要來自三個(ge) 方麵,一是“資智回漢工程”,全球武漢校友智力回歸、資本回歸,拉動項目和資金的攀升;二是鼓勵在漢大學生留在武漢工作;三是在漢高校每年都會(hui) 召開科技成果轉化大會(hui) ,“可以說湖北的名校,把更多研究方向和湖北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了。”
當然,這些都隻是光穀發展的一個(ge) 切麵,得益於(yu) 創新的基因和產(chan) 學研融合的推進,光穀交出“追光”答卷——截至2022年,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光穀培育出7家百億(yi) 級製造業(ye) 龍頭企業(ye) 、10家國家級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60家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總營收突破5000億(yi) 元。
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看,雖然起初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集中在光纖光纜、光電器件等環節,但多年來,光穀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展、升級,優(you) 勢領域已涵蓋光通信、激光、新型顯示等多個(ge) 領域,目前,湖北光電器件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激光設備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光穀的光線光纖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5%。而產(chan) 業(ye) 鏈變得更完整之後,自主可控,成為(wei) 更高的追求。
帶著“突破”之意,光穀試圖突破“天花板”,加速邁向“世界光穀”。年初召開的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黨(dang) 工委(擴大)會(hui) 上提出,今年將製訂世界光穀建設行動計劃,推動世界光穀建設開篇破題,這也意味著“世界光穀”建設今年將全麵啟動。
《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也提到,到2024年,全省以光電子信息為(wei) 特色的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規模力爭(zheng) 突破萬(wan) 億(yi) 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全國“獨樹一幟”的領先地位,為(wei)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奠定堅實基礎。
如何建設?因“創新”而生的光穀拿出“壓箱家底”,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相關(guan) 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透露,今年將爭(zheng) 創1到2家國家實驗室基地,大科學裝置建成運行2個(ge) 、開工建設3個(ge) 、立項實施2個(ge) ,將新引進1到2個(ge) 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超前謀劃2個(ge) 大科學裝置,瞄準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
據悉,湖北正在打造一個(ge) 萬(wan) 億(yi) 級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以光穀為(wei) 核心,正輻射帶動“武鄂黃黃”都市圈乃至湖北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目前在光通信、激光與(yu) 智能製造、光電顯示、光電傳(chuan) 感、無線通訊、精密光學等與(yu) 光電子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領域,已經呈現了龍頭企業(ye) 、創新企業(ye) 和相關(guan) 研究機構共同繁榮的格局。
企業(ye) 也在布局。閆大鵬告訴記者,2021年底,銳科激光與(yu)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協議,分兩(liang) 期投資50億(yi) 元在黃石建設“激光器智能製造基地項目”,主要生產(chan) 大功率脈衝(chong) 及連續光纖激光器、大功率半導體(ti) 激光器、固體(ti) 激光器等產(chan) 品。還將投資30億(yi) 元打造“武漢銳科光纖激光華中產(chan) 業(ye) 園項目”,主要包括光纖激光器中試、環境測試、技術培訓、特種光源生產(chan) 等。
世界光穀建設仍在發力,在葉青看來,建設世界光穀的動力依然在科教與(yu) 產(chan) 業(ye) 的結合,“如果湖北的高校與(yu) 產(chan) 業(ye) 更好地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一定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汽車產(chan) 業(ye) “大象轉身”:“難也不難”
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之外,汽車,是湖北另一大支柱產(chan) 業(ye)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大批重工業(ye) 企業(ye) 遷往內(nei) 陸,湖北也偶然獲得汽車工業(ye) 的發展機會(hui) ,從(cong) 此湖北汽車發展踏上軌道。
有輝煌,也被衝(chong) 擊過,如今在各地紛紛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時,湖北選擇發展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目標是打造年產(chan) 值萬(wan) 億(yi) 級的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
作為(wei) 中國汽車行業(ye) 版圖的重要一極,湖北已發展成全國汽車產(chan) 業(ye) 鏈條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但這些優(you) 勢在如今更喜“輕裝上陣”的新能源賽道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成為(wei) 一種“束縛”,轉型難度似“大象轉身”。
東(dong) 風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兼黨(dang) 委書(shu) 記談民強在接受采訪時用“難,也不難”形容對轉型升級的感受:傳(chuan) 統車企在產(chan) 品和技術層麵的經驗積澱是硬件優(you) 勢,但思想觀念和戰略方向層麵的軟件卻對贏得未來更為(wei) 關(guan) 鍵。
2021年,東(dong) 風技術中心主動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的研發體(ti) 製機製改革——新車研發導向從(cong) 產(chan) 品性能向客戶體(ti) 驗轉變,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聚焦自主事業(ye) 、集團專(zhuan) 項、研發協同、服務社會(hui) 4大業(ye) 務發力。
其實,改革的念頭很早就出現在談民強心中,他和東(dong) 風技術中心管理團隊做了很多嚐試,比如,鼓勵人才“賽馬”、揭榜掛帥,開展新車型項目開發“對賭”機製、啟動“博士倍增計劃”,策劃組織科技創新周、新車型萬(wan) 裏長測等對外交流展示活動……
談民強直言,經曆改革後的東(dong) 風技術中心,如今,研發人員市場意識顯著增強,新車型開發周期和研發效率顯著優(you) 化,“更重要的是培養(yang) 了一批思想煥新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人才。”東(dong) 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升級也全麵提速——全新電動係列品牌“東(dong) 風eπ”以及專(zhuan) 注於(yu) A0級小型純電市場的東(dong) 風納米科技問世,東(dong) 風全新馬赫1.5T混動發動機成為(wei) 全行業(ye) 首款熱效率認證突破45%的產(chan) 品……
東(dong) 風公司技術中心“氫”能技術課題獲得中國汽車工業(ye) 科技進步一等獎 受訪者供圖
東(dong) 風公司也在2023年初明確提出“轉型升級三年行動”,經營將由主要依賴合資業(ye) 務轉向合資與(yu) 自主並重,產(chan) 品則主要以燃油車為(wei) 主轉向節能燃油與(yu) 新能源並重。
葉青分析,湖北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發展有幾個(ge) 特點,一是整車品牌較多,東(dong) 風、小鵬、威馬、吉利等車企都在湖北布局整車生產(chan) ,二是湖北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方麵的投入很大,三是氫能汽車等發展得也不錯。
2022年初,襄陽與(yu) 比亞(ya) 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建設襄陽比亞(ya) 迪產(chan) 業(ye) 園,包括動力電池生產(chan) 線及零部件、零碳園區及汽車零部件等項目,產(chan) 業(ye) 園將分3期建設,項目一期總投資100億(yi) 元。
全程參與(yu) 見證比亞(ya) 迪落戶襄陽的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管委會(hui) 副主任王岩告訴記者,襄陽本身的汽車產(chan) 業(ye) 基礎比較好,但又亟待轉型升級,於(yu) 是在2021年底敏銳捕捉到比亞(ya) 迪有意向布局中部地區信息後,襄陽政府迅速開啟與(yu) 比亞(ya) 迪的對接,多位市領導帶隊赴比亞(ya) 迪談判,從(cong) 對接到簽約,僅(jin) 用了96天。“我們(men) 引進比亞(ya) 迪,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ge) 風口,既能有效彌補襄陽市新能源電池產(chan) 業(ye) 短板,更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帶動力和凝聚力,吸引相關(guan) 上下遊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提升產(chan) 業(ye) 結構,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業(ye) 態,從(cong) 而提升襄陽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綜合競爭(zheng) 力。”王岩說。
比亞(ya) 迪的消息透露,襄陽園區一共規劃16條電池產(chan) 線,目前,一模塊基建內(nei) 裝均已進入收尾階段,8條線產(chan) 線已全部投產(chan) ,二模塊基建已開始收尾,內(nei) 裝即將進入收尾,截至當前已投產(chan) 2條線,預計今年三季度16條產(chan) 線可全部完成投產(chan) 。屆時,將形成30GWh的產(chan) 能,可滿足60萬(wan) 輛整車裝配,產(chan) 值可達140億(yi) 元以上,提供就業(ye) 崗位超過1萬(wan) 個(ge) 。
除比亞(ya) 迪外,中航鋰電、寧德時代、億(yi) 緯鋰能等動力電池巨頭也陸續在鄂布局投資,“十四五”規劃產(chan) 能達到350GWh。
從(cong) 東(dong) 風到襄陽的比亞(ya) 迪產(chan) 業(ye) 園,可以看到,湖北的汽車產(chan) 業(ye) 正全麵求變。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29.3萬(wan) 輛,同比增長98%,但“超車”模式已開啟,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重點任務清單》正式印發,力爭(zheng) 到2024年,實現湖北全省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跨越萬(wan) 億(yi) 台階,其中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突破3000億(yi) 元。
上述方案構畫了新的發展格局——發揮東(dong) 風公司等龍頭企業(ye) 帶動作用,打造以“一穀”(“中國車穀”)為(wei) 核心、“一廊”(“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為(wei) 支撐、“多點”(“宜荊黃黃”)協同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電動化變革已開始向智能化變革趨勢轉變,湖北省經信廳廳長劉海軍(jun) 曾用“產(chan) 業(ye) 基礎好、配套能力強、創新潛力大、投資來勢猛”形容湖北汽車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或許,在如今的窗口,湖北可以抓住。
數字經濟:與(yu)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合釋放倍增效應
2022年,湖北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2.4萬(wan) 億(yi) 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日前湖北發布的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18年-2021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速18.01%,遠高於(yu) 同期GDP增速。同時,武漢市持續加強以5G為(wei) 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建設和發展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科教資源、“光芯屏端網”、新基建等為(wei) 湖北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保障。
湖北武漢是五個(ge) 工業(ye) 互聯網國家頂級節點之一,據中國信通院陳劍等人的論文,我國國家頂級節點建設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原則是,向工業(ye) 發達且業(ye) 務需求多的省市傾(qing) 斜;向網絡保障能力強的網絡運營單位傾(qing) 斜。
自2018年11月22日,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上線以來,三年內(nei) 增長近50倍,累計標識解析注冊(ce) 量突破100億(yi) 。目前,武漢頂級節點輻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實現中部四省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提速。
近年來,多個(ge) 龍頭企業(ye) 落地湖北。記者從(cong) 騰訊獲悉,早在2017年,該公司就與(yu) 湖北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湖北省智慧城市和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此後,雙方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
數字經濟與(yu)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合釋放倍增效應,騰訊正是其中的參與(yu) 者。比如,騰訊牽手東(dong) 風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目前智能座艙、數字營銷、汽車安全等合作項目已落地;在醫療領域,搭載“騰訊覓影”AI的應急專(zhuan) 用CT裝備在疫情暴發期先後部署武漢眾(zhong) 多醫院……
數字經濟的發展被賦予更大期望,《湖北數字經濟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實現翻番,達到5500億(yi) 元,力爭(zheng) 達到5800億(yi) 元,基本建成全國數字產(chan) 業(ye) 化引領區、全國產(chan) 業(ye) 數字化先導區、數據要素聚集區、中部地區數據治理樣板區和新型基礎設施中部樞紐節點。
在布局上,依托當下的“強省會(hui) ”“雙支柱”(襄陽市、宜昌市)格局,支持武漢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在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布局上向襄陽、宜昌傾(qing) 斜,發揮武漢、襄陽、宜昌三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鼓勵鄂州、荊州、十堰等地加快智慧物流、智能家電、綠色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特色布局,形成“一主引領、兩(liang) 翼驅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