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董永軍(jun) 博士回到了闊別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飛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14年,這位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到南京創立了光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激光晶體(ti) 材料等產(chan) 品。回上海二次創業(ye) 的緣起,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聘他為(wei) 項目經理,負責實施“激光晶體(ti) 材料”項目。實施這個(ge) 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化項目的單位,就是芯飛睿公司。 這家落戶寶山區的初創企業(ye) 是“先投後股”改革試點的受益者。根據改革方案,芯飛睿的科研和管理團隊持股90%,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長三院與(yu) 上海寶山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在兩(liang) 年內(nei) 按照1∶1資金匹配,各出資1500萬(wan) 元支持公司產(chan) 業(ye) 化攻關(guan) ,並保留轉股期權。 所謂“先投後股”,是財政資金以科研項目支持方式投入科技企業(ye) ,在企業(ye) 完成科研任務並獲得社會(hui) 融資後,前期投入轉化為(wei) 股權。這項改革有利於(yu) 推動引領性技術成果轉化,也有利於(yu) 培育“全過程創新”生態。 14個(ge) “撥投結合”項目落滬 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表示,強化“全過程創新”是指圍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全過程,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體(ti) 係化能力,強化企業(ye) 的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麵向卡脖子領域和行業(ye) 需求,推動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底層技術突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men) 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目標,可以用三個(ge) ‘全’來表述。”駱大進說,為(wei) 持續強化“全過程創新”,還要促進“全鏈條加速”、激發“全社會(hui) 活力”,即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把握不同技術領域和不同階段的創新規律,匯聚國際國內(nei) 優(you) 勢創新資源,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同時,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優(you) 化科技人才引育體(ti) 係,培養(yang) 和集聚全球科技領軍(jun) 人才,加快推動形成科學家敢幹、資本敢投、企業(ye) 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資源優(you) 化配置方式,營造激情忘我、敢闖敢拚的創新文化。 2021年6月揭牌成立、總部位於(yu) 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創中心,是中央和長三角三省一市布局建設的國家級創新平台。作為(wei) 牽頭建設長三角國創中心的新型研發機構,上海長三院在強化“全過程創新”、促進“全鏈條加速”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2月,長三角國創中心與(yu) 寶山區委區政府聯合舉(ju) 行合作項目簽約大會(hui) ,以“先投後股”“撥投結合”模式實施“激光晶體(ti) 材料”和“泛半導體(ti) 真空腔體(ti) ”兩(liang) 個(ge) 重大產(chan) 業(ye) 化技術項目,並共建數字醫療技術研究所。 如今,上海長三院已啟動14個(ge) “撥投結合”項目,其中7個(ge) 項目在寶山區,占比50%。寶山區科委主任陽暉介紹,2021年,寶山區成功揭榜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以先投後股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創新改革試點任務。目前,已形成一套標準化工作體(ti) 係,建立了一套成果轉化評價(jia) 指標,並打通了與(yu) 長三角國創中心“撥投結合”聯合支持項目路徑,探索出一種可持續的“政府引導+市場接力”資金支持模式。 長三角聯動突破激光器核心技術 “隨著實驗室建設和生產(chan) 基地的逐步投入使用,我們(men) 計劃下個(ge) 月啟動市場化融資。”董永軍(jun) 博士告訴記者。通過財政資金的“先投後股”,總投資1億(yi) 元的新一代集成化激光材料及微型化激光器件總部和生產(chan) 基地已基本建成,包括激光晶體(ti) 材料精加工生產(chan) 線、激光晶體(ti) 材料集成生產(chan) 線和激光器件封裝生產(chan) 線。 在芯飛睿公司,記者看到了光學鍍膜機、精密拋光機等一批高端裝備,以及顏色和形狀各異的激光晶體(ti) 。晶體(ti) 是由原子、離子、分子等微觀物質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而成的固體(ti) ,具有規則的外形,寶石、水晶就是天然形成的晶體(ti) 。作為(wei) 固體(ti) 激光器的材料,激光晶體(ti) 在人工環境下生長出來,要求原子排布近乎完美,技術門檻很高。 長期以來,高端激光晶體(ti) 材料及器件工藝被一些國外企業(ye) 壟斷,限製了我國激光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破解這個(ge) 痛點,董永軍(jun) 走上了創業(ye) 道路,成為(wei) 同時在中國科學院和企業(ye) 工作的“跨界”科學家。經過多年技術攻關(guan) ,他帶領團隊掌握了提拉法、下降法和助熔劑法等多種激光晶體(ti) 材料生長技術,研製出適合不同晶體(ti) 材料的無損集成技術,突破了固體(ti) 激光器散熱困難、調校複雜、可靠性低等產(chan) 業(ye) 瓶頸,並開發了一係列集成化激光晶體(ti) 產(chan) 品。 走進芯飛睿的實驗室,公司董事會(hui) 秘書(shu) 高鵬向記者展示了一個(ge) 微型化激光器件。它隻有5角錢硬幣大小,卻集成了3種不同的激光晶體(ti) 材料。“我們(men) 公司掌握了無損集成技術,可以讓器件具備多種激光晶體(ti) 的功能。” 落戶上海後,芯飛睿與(yu) 南京的光寶光電公司形成了長三角聯動關(guan) 係——芯飛睿的定位是企業(ye) 總部和研發中心,作為(wei) 芯飛睿子公司的光寶光電負責大部分產(chan) 品量產(chan) 。 很快,董永軍(jun) 就嚐到了落戶上海的甜頭:“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實力強,可以高效地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我們(men) 已招到20多位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研發人員。”據介紹,芯飛睿與(yu)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建立了深度合作關(guan) 係,共同開展激光晶體(ti) 和器件的產(chan) 品研發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 銀行設立“先投後股集群貸” 長三角國創中心副主任、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譚瑞琮表示,為(wei) 強化“全過程創新”,長三角國創中心正在著力健全“全鏈條加速”機製,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的體(ti) 係化能力,與(yu) 蘇浙皖一起深化長三角區域創新協同,聯動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共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芯飛睿等14家硬科技企業(ye) 得以落地上海,源於(yu) 長三角國創中心的“撥投結合”改革探索。這是中心支持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的創新舉(ju) 措。“我們(men) 聚焦科技前沿早期風險度高、市場投資判斷失靈,但可能對未來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顛覆性影響、有望填補國內(nei) 空白的一類技術,結合地方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要以及新領域新賽道的培育方向,在全球遴選一流技術領軍(jun) 人才團隊,培育成立核心團隊絕對控股的項目公司,利用財政資金以研發項目形式支持項目公司加速技術熟化、完成工藝驗證和商品級產(chan) 品開發。”譚瑞琮介紹,當公司完成研發任務並獲得社會(hui) 融資時,我們(men) 將前期投入的經費按市場估值轉為(wei) 公司股權,參照市場化方式管理或退出;如果公司完成研發任務後沒有獲得融資,則根據項目進行評估結題驗收,並保留對項目成果的轉化權利,寬容項目“失敗”。 今年,長三角國創中心的“撥投結合”與(yu) 寶山區的“先投後股”改革試點實現了有機銜接。長三角國創中心經過項目研判,將符合寶山區主導產(chan) 業(ye) 方向、計劃“撥投結合”支持的產(chan) 業(ye) 化項目推薦給寶山區,經寶山區多部門會(hui) 商後,區政府開辟綠色通道,直接采用“撥投結合+先投後股”聯合支持項目公司落地。同時,長三角國創中心專(zhuan) 家也全程參與(yu) 寶山區“先投後股”項目的遴選評審,對其中一致看好的項目給予聯合支持。 強化“全過程創新”,也體(ti) 現在對項目公司成立後的全方位支持。上海寶山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景宏介紹,在債(zhai) 權方麵,這家國企針對初創科技企業(ye) 麵臨(lin) 的資金流動性問題,已累計為(wei) 寶山的“先投後股”項目爭(zheng) 取到超過2000萬(wan) 元授信,並推動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專(zhuan) 門設立“先投後股集群貸”,總額達到1.5億(yi) 元;在應用場景方麵,已為(wei) 第一批“先投後股”項目成功對接上下遊客戶,累計意向訂單金額超過3000萬(wan) 元。 作為(wei) “全過程創新”服務的受益者,芯飛睿已向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申請貸款,並采購了一家寶山企業(ye) 銷售的高端光學鍍膜機。“長三角國創中心和寶山區各部門都有專(zhuan) 人、專(zhuan) 班對接,為(wei) 我們(men) 提供貼心服務,包括政策扶持、資源對接、人才招聘和落戶,讓芯飛睿快速成長。”高鵬告訴記者。 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今年,上海市政府和各區推出了一係列強化“全過程創新”的政策和舉(ju) 措。以ChatGPT大模型引發的“具身智能”新賽道為(wei) 例,上海通用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院近日成立。這家研究院是在市經信委、市科委指導下,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牽頭,聯合臨(lin) 港集團、智元機器人公司等發起的新型研發機構,致力於(yu) 以通用場景為(wei) 引導,促進智能機器人創新技術和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化落地、規模化應用。 作為(wei) 這家研究院的發起方之一,智元機器人由網紅“稚暉君”等人創立,今年8月在上海發布了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樣機“遠征A1”。它高1.75米,重53公斤,全身有49個(ge) 自由度,即裝有49個(ge) 電動關(guan) 節,峰值扭矩達到300牛·米。其體(ti) 內(nei) 部署了大模型,能聽懂自然語言指令,分析出講話者的意圖。比如,主人說“我要一杯水”或“我渴了”,它都能理解,會(hui) 前往飲水機取水,再把水杯遞給主人。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認為(wei) ,隨著ChatGPT問世,把大模型與(yu) 機器人融合,將打造出不再局限於(yu) 某個(ge) 應用場景的通用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是實現“具身智能”的載體(ti) ,對前沿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具有戰略意義(yi) 。為(wei) 此,多家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上海通用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院,將開展智庫谘詢服務、共性技術研發、成果孵化轉化、應用創新示範、產(chan) 業(ye) 基金及投融資分析、開放交流合作等6方麵業(ye) 務,全過程培育這一前沿領域的創新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通用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都是上海近年來布局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在“全過程創新”中發揮著關(guan) 鍵平台作用。今年5月,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我市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重點培育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廣泛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力爭(zheng) 形成各類研發機構優(you) 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為(wei)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提供有力支撐。
總部位於(yu) 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芯飛睿公司研製的激光晶體(ti) 。潘仁浩攝
今年2月,長三角國創中心與(yu) 寶山區聯合舉(ju) 行合作項目簽約大會(hui) 。
人形機器人樣機“遠征A1”走上舞台。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