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激光與(yu) 智能製造、光通信、光顯示、光傳(chuan) 感等多個(ge) 領域已形成較為(wei) 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光電子產(chan) 業(ye) 基礎良好,但仍存在部分高端技術依賴海外、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銳科激光副董事長兼總工程師閆大鵬為(wei) 破解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需求“兩(liang) 張皮”難題提出建議。
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chan) 業(ye) ,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閆大鵬表示,要推動產(chan) 業(ye) 人才同頻共振,服務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凝心聚力。
閆大鵬建議,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產(chan) 教融合的政策體(ti) 係支撐。完善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產(chan) 教融合法規體(ti) 係和協同推進的措施辦法,突破製約發展的瓶頸。
其次要打造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推進產(chan) 教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chan) 業(ye) 聚合、企業(ye) 牽引、學校主體(ti) 作用,打造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企業(ye) 與(yu) 高校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協同製定教學目標、開發課程、完善教學內(nei) 容等,精準對接企業(ye) 和行業(ye) 需求。
同時,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ang) 中高級專(zhuan) 業(ye) 人才。探索實行人才柔性引進機製,廣泛吸引高層次人才和高校院所優(you) 秀人才及團隊。鼓勵企業(ye) 與(yu) 高校建立長期人才合作關(guan) 係,培養(yang) 一批懂技術、會(hui) 研究、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解決(jue) 光電子信息領域相關(guan) 企業(ye) 在用工方麵的燃眉之急。
此外,還要構建產(chan) 教融合支持保障機製,激發各主體(ti) 內(nei) 在合作動力。閆大鵬認為(wei) ,政府相關(guan) 部門可加強宏觀調控,構建和完善對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高校及企業(ye) 的激勵機製和政策,調動各主體(ti) 的內(nei) 在合作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科技創新與(yu) 經濟發展脫節、技術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應用割裂的情況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構築產(chan) 學研用融合發展新模式勢在必行。
“要大力推進建設產(chan) 學研合作平台。”閆大鵬表示,要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結合科技資源的配置情況、科技和產(chan) 業(ye) 需求,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各類創新載體(ti) 。
不僅(jin) 如此,還要鼓勵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chan) 學研用人才互動新模式。閆大鵬建議,支持學校選派專(zhuan) 家教授在企業(ye) 擔任科學家,指導技術發展,同時由企業(ye) 選派核心技術人員前往高校擔任產(chan) 業(ye) 導師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人才,優(you) 秀人才畢業(ye) 後再前往企業(ye) 任職,形成人才互補良性循環。
同時大力推進“揭榜掛帥”聯合創新模式。針對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大力支持由企業(ye) 出題“發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的聯合創新模式。通過產(chan) 學研用合作,共同解決(jue) 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大難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