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激光學會(hui) 理事長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與(yu) 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維光存儲(chu) 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利用國際首創的雙光束調控聚集誘導發光超分辨光存儲(chu) 技術,實驗上首次在信息寫(xie) 入和讀出均突破了衍射極限的限製,實現了點尺寸為(wei) 54nm、道間距為(wei) 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chu) ,並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達Pb量級,對於(yu) 我國在信息存儲(chu) 領域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yi) 。相關(guan) 研究成果於(yu) 2024年2月22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論文第一作者單位為(wei) 上海光機所,通訊作者為(wei) 上海光機所阮昊研究員和上海理工大學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長顧敏院士,上海理工大學文靜教授。上海光機所博士後趙苗和上海理工大學文靜教授為(wei) 並列第一作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光機所幹福熹院士開創了我國數字光盤存儲(chu) 技術的研究,研究團隊一直深耕光存儲(chu) 領域。依托於(yu) 豐(feng) 厚的研究基礎和創新技術方案,基於(yu) 雙光束超分辨技術及聚集誘導發光存儲(chu) 介質,在信息寫(xie) 入和讀出均突破了衍射極限的限製,實現了點尺寸為(wei) 54nm、道間距為(wei) 70nm的超分辨數據存儲(chu) ,並完成了100層的多層記錄,單盤等效容量約1.6 Pb。經老化加速測試,光盤介質壽命大於(yu) 40年,加速重複讀取後熒光對比度仍高達20.5:1。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Pb量級的超大容量光存儲(chu) ,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jia) :“這是一種具有突破性創新的Pb級光存儲(chu) 技術…”“與(yu) 現有其它技術相比,該技術在性能方麵提供了最高的光存儲(chu) 麵密度…”“研究成果可能會(hui) 帶來數據中心檔案數據存儲(chu) 的突破,解決(jue) 大容量和節能的存儲(chu) 技術難題…”。
從(cong) 光學顯微技術到光存儲(chu) 技術,都被光學衍射極限所限製。在2021年Science發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ge) 科學問題中,突破衍射極限限製更是在物理領域高居首位。該超分辨光盤的成功研製在信息寫(xie) 入和讀出都突破了這一物理學難題,有助於(yu) 我國在存儲(chu) 領域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將在大數據數字經濟中發揮重大作用,以滿足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的重大需求。未來,研究團隊將加快原始創新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推動超大容量光存儲(chu) 的集成化和產(chan) 業(ye) 化進程,並拓展其在光顯微成像、光顯示、光信息處理領域的交叉應用,產(chan) 出更多更優(you) 秀的創新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