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氫雖然是一種令人討厭的氣體(ti) ,但它在分析化學的發展中即立下了汗馬功勞。在18世紀,由於(yu) 冶金、機械工業(ye) 的迅猛發展,要求提供大量的、品種多的礦石,因而極大地推動了地質學、地球化學的發展,而這些科學的發展又往往要以分析化學的發展為(wei) 前提。另一方麵,許多工業(ye) 部門為(wei) 了降低生產(chan) 成本,合理使用原料和提高產(chan) 品質量,也積極要求搞分析檢驗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化學家開展了分析化學的研究,於(yu) 是從(cong) 分析礦泉水發展到礦物、岩石和金屬為(wei) 主的研究了。
在18世紀末期化學家普羅斯采集了各種各樣的礦石,如鐵礦石、銅礦石、鋅礦石、鉛礦石和水銀礦石等。化學家要分析礦石的成分,就先把礦石放在硫酸溶液裏加熱。這時從(cong) 容器裏放出一種極為(wei) 難聞的硫磺氣(硫化氫)。有一次普羅斯正在分解含鋅礦石,他發現放在旁邊的天藍色的藍礬溶液,突然蒙上一層棕褐色的薄膜。他感到非常有趣,便使兩(liang) 個(ge) 容器盡可能靠近些,然後攪動藍色的藍礬溶液,這時溶液慢慢變成棕黑色的沉澱析出。這是怎麽(me) 一回事!硫碘氣居然把藍礬破壞了。他想,我們(men) 能不能夠利用這個(ge) 化學反應來檢驗未知物的成分呢?於(yu) 是普羅斯開始研究硫磺氣對於(yu) 別的溶液究竟能起什麽(me) 作用。他發現,硫化氫與(yu) 鉛鹽、鈷鹽和鎳鹽的溶液作用後,都產(chan) 生黑色沉澱;與(yu) 銻鹽溶液作用,則產(chan) 生黃色沉澱,他認為(wei) 這是化學中很有價(jia) 值的發現。硫化氫能產(chan) 生不同顏色沉澱的這個(ge) 性質,便成為(wei) 新的分析方法的重要依據。
稍後,德國化學家漢立希(Heinrich.P.C.1773-1852)認為(wei) ,不應該把分析化學的研究停留在應用個(ge) 別方法檢驗的水平上,而應進行係統的研究以減少分析過程的錯誤和盲目性。為(wei) 此,可以對所要檢驗的溶液先以幾種基本試劑進行初步的分組檢驗。經他的研究認為(wei) ,可以用來分組的基本試劑中,硫化氫就是最主要的一種。於(yu) 是開始用硫化氫、硫化銨、黃血鹽、硫酸按、氨水等作試劑進行分組研究。1829年德國化學家羅塞(Rose,H.1795-1864)科學地製定了以硫化氫為(wei) 主的係統定性分析。在鹽酸處理後的溶液中通入硫化氫,則金、銻、錫、砷、鎘、鉛、鉍、銅、銀、汞等離子都形成硫化物的沉澱,而與(yu) 其它金屬離子分開。這樣有步驟地用幾種基本的試劑把未知物的成分分為(wei) 若幹組,再分別用特種試劑檢驗,這樣可以正確地確定未知物的各成分。所以,硫化氫是分析化學中很重要的基本試劑,在分析化學發展史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