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融是智能機器人的重要特征,人機交互、人機交流、人機一體(ti) 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新潮流。”11月27日,在江蘇南京舉(ju) 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hui) 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與(yu) 人共融將給未來人機關(guan) 係帶來根本轉變,即由“主仆”變為(wei) “伴侶(lv) ”。
2011年,美國啟動先進製造業(ye) 夥(huo) 伴計劃,其中明確指出,下一代機器人將與(yu) 人類緊密合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健康服務者、士兵、手術醫生以及宇航員等完成複雜任務提供新的能力。
數據顯示,2017年,人機共融機器人達到4211台,預計2020年會(hui) 達到196277台,按照每台10萬(wan) 元計算,與(yu) 人共融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19.6億(yi) 元。
譚建榮介紹說,智能工業(ye) 機器人的智能化特征具體(ti) 表現在單機自主、多機協同、人機共融3個(ge) 方麵,“大數據智能技術帶來的是場景識別智能,群體(ti) 智能技術可以讓不同機器人之間互聯互通,而混合增強智能技術將實現人機交互擬人化”。
目前,人機共融機器人在汽車、醫療、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等領域的應用已經不稀奇,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介紹,在技術上,他們(men) 已經完成了煎蛋機器人、按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的研究。
譚建榮認為(wei) ,人機交互方式會(hui) 隨著物聯網的更新升級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朝三個(ge) 方麵發展,即以用戶為(wei) 中心、個(ge) 性化的生物識別和全方位的感知。
但駱敏舟也提出了自己的顧慮:“與(yu) 人共融機器人新場景的應用也麵臨(lin) 著非常大的挑戰,主要有環境、任務、安全和交互4個(ge) 方麵。”比如軍(jun) 事機器人在複雜的環境中能否完成使命,醫療機器人能否在手術中萬(wan) 無一失,機器人進入家庭如何保障人類的安全等。
與(yu) 挑戰重重的服務型人機共融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是目前共融機器人中推廣使用最多的一類。目前,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中小企業(ye) 的自動化需求催生了協作機器人的誕生,我國中小企業(ye) 有600多萬(wan) 家,提供了接近70%的製造能力,對機器人需求巨大,尤其是在電子、輕工、食品等領域迫切需要重量輕、協作能力強、拖拽示教機器人。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專(zhuan) 家羅百輝介紹,協作機器人主要為(wei) 中小企業(ye) 服務,可以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安全性也比較高,還可以幫助企業(ye) 提高效率。目前,在去毛刺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等方麵已經發展較為(wei) 成熟。
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密切相關(guan) 。機器人的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ye) 水平的重要標誌。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介紹,雖然國外先進國家占據機器人先發優(you) 勢,但要看到的是,當下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與(yu) 機器人的融合,加上政策引導和支持,中國機器人正迎來加速發展的機遇期。但要實現彎道超車,一些行業(ye) 痛點亟待通過轉型升級解決(jue) :“這幾年堅持下來,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占比總維持在30%左右,但我們(men) 的企業(ye) 幾乎沒有利潤甚至是微利。這種局麵必須要改變,我們(men) 需要提升產(chan) 品的性能,讓中國機器人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