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壟斷調查風暴繼續席卷汽車行業(ye) ,繼德國車企奧迪和美國車企克萊斯勒“淪陷”之後,又有12家日本汽車企業(ye) 卷入漩渦。
在8月6日上午召開的例行發布會(hui) 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除了公布已查明奧迪和克萊斯勒存在壟斷行為(wei) 並將於(yu) 近期進行處罰外,還拋出一個(ge) 重磅消息:國家發改委近日已完成對日本12家企業(ye) 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jia) 格壟斷案的調查工作,並將依法進行處罰。
這意味著,反壟斷調查“大棒”從(cong) 整車廠商進一步落到了汽車零部件企業(ye) 頭上。
汽車行業(ye) 的壟斷,零部件是關(guan) 鍵之一。外國廠商控製了零部件的生產(chan) ,又聯手總經銷商和合資廠家通過授權的方式控製零部件的供應和銷售。零部件遭整車廠商大幅加價(jia) 後才送到4S店,最後落到消費者手中。因此,有觀點指出,外國廠商對於(yu) 零部件的壟斷才是扭曲中國汽車市場的關(guan) 鍵。
對於(yu) 在針對零部件的反壟斷調查中日係車企為(wei) 何成為(wei) 首當其衝(chong) 的目標,汽車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指出,這主要緣於(yu) 日係品牌對產(chan) 業(ye) 鏈的“把控”大大超過其餘(yu) 德係以及美係生產(chan) 廠商。
零部件反壟斷:日係車企首當其衝(chong)
在此前的反壟斷調查中,媒體(ti) 和公眾(zhong) 的注意力大多放在整車廠商身上,然而發改委的調查目標範圍顯然不止於(yu) 此,還悄悄地延伸到了零部件企業(ye) 。這一次,首當其衝(chong) 的對象是日係企業(ye) 。李樸民8月6日透露,涉事的日本企業(ye) 共12家,發改委針對上述企業(ye) 的調查主要是基於(yu) 其在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jia) 格上的壟斷。不過,李樸民並未當場透露這12家企業(ye) 的名稱。
目前,多家日係車企皆拒絕對這起反壟斷風暴置評及透露相關(guan) 信息。
據《東(dong) 方早報》報道,豐(feng) 田中國公關(guan) 宣傳(chuan) 部企業(ye) 公關(guan) 室室長牛煜回應稱,如果國家相關(guan) 部門需要豐(feng) 田配合做任何方麵的調查,豐(feng) 田將全力配合。本田中國新聞發言人朱林傑則表示,“不太清楚反壟斷這件事”。豐(feng) 田汽車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日本愛信精機公司負責對外事宜的公關(guan) 公司表示,對反壟斷調查不知情。日產(chan) 中國公關(guan) 部部長霍靜則否認受到反壟斷部門的調查或問詢,但不清楚下屬的零部件供應商是否受到相關(guan) 調查。
來自《第一財經(微博)日報》的消息稱,豐(feng) 田旗下的雷克薩斯近期曾被發改委約談。
在針對零部件的反壟斷調查中,為(wei) 何日係成為(wei) 首當其衝(chong) 的目標?
中國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中國汽車維修協會(hui) 今年4月首次披露的“整車配件零整比”(指後市場上一輛車所有配件的價(jia) 格和整車銷售價(jia) 格的比值)報告顯示,18種常見車型裏,日係車零整比係數明顯高於(yu) 同級別其餘(yu) 車型,其中豐(feng) 田汽車零整比率居高不下,整車配件零整比超過400%的10款車型中,豐(feng) 田占到4個(ge) 席位,包括雷克薩斯ES、凱美瑞、卡羅拉及雅力士,其中雅力士零整比高達720.28%,僅(jin) 次於(yu) 奔馳C級W204的1273%。
這樣的數據到底意味著什麽(me) 呢?通俗地理解,就是說,一輛雅力士汽車若更換全部零配件,其費用可以購買(mai) 7輛新的雅力士汽車;一輛奔馳C級W204若更換全部零配件,其費用可以購買(mai) 12輛新車。
“零整比”數據的背後,凸顯的是中國4S店服務體(ti) 係的過分單一。根據《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供應商授權範圍內(nei) 從(cong) 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後服務、配件供應等活動,這一規定看似規範了汽車零配件市場,實際上卻間接強化了汽車售後維修與(yu) 配件供應的壟斷。
事實上,我國汽車售後市場上,原廠配件專(zhuan) 供,原廠配件搭售維修服務,維修技術信息的可獲得性低等現象較為(wei) 顯著,而這些現象的“惡果”,就是零整比能達到畸高的1273%,而國際市場零整比一般不超過300%。
有業(ye) 內(nei) 人士談到,國家之所以這麽(me) 大力度反壟斷,主要還是因為(wei) 目前國內(nei) 零整比偏高,豪華車零部件價(jia) 格下降是必然的趨勢。
目前看來,在這份報告裏曝光的零整比超過400%的車企中,已有奔馳、寶馬、奧迪以及雷克薩斯等多家車企被調查或約談,而他們(men) 也紛紛拿出了措施調整價(jia) 格,除了整車之外,更多的降價(jia) 集中在零配件領域。比如寶馬昨日(8月7日)晚間宣布,將從(cong) 8月11日起,進一步下調原廠零部件的批發價(jia) 格,包括車身、壓縮機、發電機、電瓶和刹車盤等在內(nei) 的2000餘(yu) 件產(chan) 品,平均降幅達20%。在發改委處罰了12家日本企業(ye) 之後,預期日係車的情況也將會(hui) 有所好轉。
日係企業(ye) 如何操縱價(jia) 格形成壟斷?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日係車零整比係數明顯偏高,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日係品牌對產(chan) 業(ye) 鏈的“把控”大大超過其餘(yu) 德係以及美係生產(chan) 廠商。
汽車分析師張誌勇表示,“日係整車和零配件企業(ye) 的關(guan) 係更為(wei) ‘緊密’,對產(chan) 品的輸入和輸出環節的把控都更為(wei) 嚴(yan) 格。在此背景下,國內(nei) 本土零配件企業(ye) 想進入日係整車企業(ye) 的配套體(ti) 係,以及本土整車企業(ye) 想要購買(mai) 日係配套企業(ye) 的核心零部件,都極為(wei) 困難。
相比於(yu) 非日係配件企業(ye) 的獨立,張誌勇指出,“日係內(nei) 部則很容易結成同盟”。而同盟的結成無疑有利於(yu) 價(jia) 格的操縱。
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也表示,“在采購上,日係整車企業(ye) 也較別的派係更為(wei) 封閉,更願意采購日係品牌產(chan) 品或合資零配件公司產(chan) 品,隻有在一些勞動密集型以及非常細小的零部件上,會(hui) 選擇本土品牌。”
業(ye) 內(nei) 人士還進一步分析指出,日係零部件企業(ye) 操縱價(jia) 格和產(chan) 品供應的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於(yu) 日係品牌在零部件領域的技術領先。
據介紹,日係零部件企業(ye) 在電子、電池、材料等領域有領先技術。以自動變速器為(wei) 例,包括歐美車型、自主品牌車型等很多關(guan) 鍵零部件其實都來自日本本土生產(chan) 。在這些部件中,包括半導體(ti) 、微芯片在內(nei) 的高附加值零部件,日本在世界範圍內(nei) 具有絕對優(you) 勢。此外,在新能源的電池和混合動力的發動機等技術上,日係也有著其餘(yu) 派係生產(chan) 企業(ye) 所不具備的優(you) 勢。
“從(cong) 廠商層麵說,把控核心零部件的采購鏈就意味著牢牢把握住自己在前端產(chan) 品上的‘優(you) 勢’賣點。”張誌勇說。正是在此背景下,整車廠商必然會(hui) 對零部件企業(ye) 施壓,以使其不得“跨範圍”售賣產(chan) 品,這就形成“壟斷”。此前國內(nei) 某著名自主品牌在試圖采購日係雙離合變速器時,就曾遭到“拒絕”。
另外,從(cong) 中國國內(nei) 市場環境來說,由於(yu) 國內(nei) 零部件企業(ye) 在核心技術上明顯“匱乏”,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力,在以合資車企主導的中國汽車業(ye) 中,在生產(chan) 製造尤其是零配件采購環節,基本都是外方“說了算”。在目前合資車企生產(chan) 製造當中,對零配件體(ti) 係的控製上,外方在絕大多數合資汽車企業(ye) 中,都處於(yu) 絕對控製地位。這也在較大程度上限製了本土供應商體(ti) 係的成長以及生存空間,同時外方也從(cong) 零配件上遊製造產(chan) 業(ye) “二次賺錢”。
這一點在日係合資車企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日本車企合資品牌車輛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從(cong) 日本廠商零部件公司采購,這些公司都是由日本廠商全部或部分控股的。這樣,日本廠商就賺走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到了售後環節,整車生產(chan) 廠家對經銷商具有全麵掌控力,完全控製了4S店,並藉此在零部件上加價(jia) ,再度攫取超高利潤。#p#分頁標題#e#
從(cong) 目前來看,雖然國內(nei) 車市銷量已經快要達到2000萬(wan) 輛,但巨大的零配件市場幾乎被外資牢牢占據。數據顯示,2012年,國產(chan) 自主內(nei) 資零部件銷售收入僅(jin) 占全行業(ye) 的20%-25%,而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行業(ye) 的75%以上。在這些外資零部件供應商中,獨資企業(ye) 占55%,中外合資企業(ye) 占45%。自主內(nei) 資零部件企業(ye) 基本處於(yu) 邊緣化態勢,並且市場占比逐年快速萎縮,其生存狀態不容樂(le) 觀。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打破日係整車企業(ye) 對下遊配件商核心零部件售賣範圍的限製,隻是此次反壟斷的一個(ge) 目的。還有一個(ge) 目的是試圖為(wei) 本土零部件企業(ye) 進入日係乃至其餘(yu) 派係的全球采購體(ti) 係“鋪路”,讓更多本土配件商進入全球化的采購體(ti) 係之中,由此提升本土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