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電工研究所(KERI)的一個(ge) 團隊完全使用石墨烯成功地3D打印出了一個(ge) 納米結構,這是曆史上的第一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證明了將純石墨烯材料用於(yu) 3D打印的可能性。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4年11月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人員使用拉伸的油墨彎液麵製作出3D結構的還原氧化石墨烯(RGO)納米線。顯然,與(yu) 大多數使用線材或粉末做材料的3D打印方法不同,KERI的方法更加精細。“這種方法(指拉伸油墨彎液麵法)使我們(men) 能夠實現比噴嘴孔徑更精細的打印結構,從(cong) 而實現納米結構的製造。”該研究團隊負責人Seung Kwon Seol教授稱。

這對於(yu) 在打印的電子器件中實現3D結構是一個(ge) 很重要的進展,這其中石墨烯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謂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形成的特殊材料,它以其獨特的性能,如超凡的導電性、柔韌性和透明性,使之成為(wei) 從(cong) 電子到能量存儲(chu) 到商業(ye) 應用的理想材料。然而,科學家們(men) 麵臨(lin) 的挑戰是如何在微米和納米尺度操縱石墨烯片,這需要非常高的精確度。很多科學家認為(wei) ,3D打印工藝可能是解決(jue) 方案。
在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Seol教授的研究小組如何利用彎液麵作為(wei) 一種更新穎的方法來實現納米級3D打印。首先,科學家在室溫下使用微量吸管在其前端形成彎液麵,隨後在上麵生長出石墨烯氧化物(GO)線。該導線然後通過熱或化學處理(用肼)削減。隨著熔劑迅速蒸發,微量吸管拉動石墨烯氧化物(GO)沉積,從(cong) 而實現GO線的生長。

GO納米線的製造通過拉動一個(ge) 含有GO懸浮浮液的微量吸管(GO板厚度為(wei) 0.9±0.1納米),以及在水蒸發過程中拉伸該彎液麵來實現。 在上圖圈中(右下):FE-SEM圖像顯示出一個(ge) 生長成的rGo納米線,直徑為(wei) 400納米。via Nanowerk & Advanced Materials
通過調整吸移管的拉伸率,研究人員能夠準確地控製rGo納米線,並能達到約為(wei) 150納米的最小值。研究人員指出,他們(men) 的做法可有效用於(yu) 3D打印石墨烯納米結構以及多材料3D納米打印。據了解,利用這種技術,它們(men) 可以產(chan) 生各種獨立式的rGO結構,包括直導線、橋梁、懸浮結和編織結構等。
迄今為(wei) 止,市場上出現了石墨烯增強型的3D打印複合線材,但它其實有一些問題,在複合材料中加入石墨烯確實會(hui) 提升塑料屬性,但是塑料材料同時會(hui) 惡化石墨的固有性質。此外,傳(chuan) 統的FDM打印方法根本不可能實現在納米尺度打印3D對象。
“據我們(men) 所知,之前沒有完全用石墨烯做材料3D打印納米結構的報道。”Seol教授說。“我們(men) 確信,這種做法將帶來一種3D打印電子的新模式。”
顯而易見,使用石墨烯材料的3D納米打印技術的出現將為(wei) 各種理論上存在的“科幻產(chan) 品”問世打開大門,比如納米機械、納米機器人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