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 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研發團隊帶頭人朱誌浩正在介紹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技術如何實現突破。
圖②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guan) 錫友(右一)向德國專(zhuan) 家介紹世界首款智能機床的最新應用情況。
圖③ 沈陽機床“i5”數控係統研發團隊向用戶展示智能機床嫁接移動互聯網。本報記者 孫潛彤攝
從(cong) 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有多遠?有人說遙不可及,有人說就隔著一層窗戶紙。
幾經風雨砥礪,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guan) 錫友在他的夢想路上執著前行,赤子之心未改,“當我們(men) 的研發團隊把這層窗戶紙捅破,推出世界首套具有網絡智能的數控係統的時候,麵對最多的仍然是質疑聲。創新,缺資金、缺人才不假,最缺的是創新自信。”
做還是不做
也難怪別人不信,攻占“數控係統”這座山頭曾讓多少科研院所铩羽而歸!縱然出了成果,也或耽於(yu) 陳列展示,或因“神不似”而難抵市場較真。
2007年,當關(guan) 錫友找到當年同濟大學的校友朱誌浩教授說出“拿下山頭”的想法,一直主攻運動控製技術研究的朱誌浩卻連連搖頭。雖然“拿出中國自己的數控係統”也是他的夢想,可現實卻如關(guan) 山阻隔。巨額資金哪裏來?人才哪裏來?朱誌浩覺得,運動控製技術基礎研究是一項浩大的係統工程,單憑企業(ye) 的個(ge) 體(ti) 行為(wei) 哪裏“拱得動”,人家發達國家也是靠整合社會(hui) 力量一起“攻山頭”。朱誌浩把醜(chou) 話說在前,“你看我在學校裏研究沒什麽(me) 壓力,出不了市場認可的成果還可以評獎,評不了獎也不會(hui) 被罰,可你不同,你是國有企業(ye) 負責人,不去栽樹沒人說你,一旦大筆研發資金砸進去,可能幾年十幾年都沒動靜,失敗了怎麽(me) 辦?責任誰承擔?我不能坑你啊。”
兩(liang) 人沉默半晌。
還是關(guan) 錫友先開腔,“不是做不做的問題,不做,中國機床行業(ye) 沒有核心技術就沒有出路,我們(men) 是領軍(jun) 企業(ye) ,要有誌於(yu) 成為(wei) 中國工業(ye) 控製和自動化領域的開路先鋒,麵對國家需要應勇於(yu) 擔當!我牽頭,有風險我買(mai) 單!”關(guan) 錫友接著舉(ju) 了個(ge) 例子,別看機床行業(ye) 日子還過得去,但數控係統和關(guan) 鍵部件等核心元素的缺失,使中國機床業(ye) 一直幹著出苦力的事,沒有“中國心”的組裝業(ye) 態支撐不了多久。幾千家機床企業(ye) 利潤不如日本法納科(專(zhuan) 賣數控係統軟件)一家,90%以上的技術附加值被國外拿走,“誰能不心疼?怎能不改變?中國人要有自信!”
朱誌浩今天回憶那段對話,仍然心潮澎湃。他說,那一刻他的心被猛地一震,一股不服氣的勁上來了。
創新與(yu) 寬容
幾十平方米的實驗室條件差,朱誌浩以“陋室德馨”聊以自慰。可上哪找人去?他幾乎探訪了國內(nei) 數控係統研究領域的每一角落。碰壁的結果是,朱誌浩從(cong) 自己的學生中拽來了7位同道中人,組建了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的最初班底。
讓一群名不見經傳(chuan) 的毛頭小子挑大梁,每年還要投入數億(yi) 元,這不是燒包嗎?沈陽機床集團總部這邊先炸開了鍋,非議如浪湧來。關(guan) 錫友不為(wei) 所動,他隻說一句:鼓勵創新必備寬容之心,所有罵娘到我為(wei) 止。
隻有朱誌浩知道,身後那堵牆擋住了多大的壓力和噪音,才有了這邊年輕創新團隊一門心思攻關(guan) 研發的環境。他用兩(liang) 個(ge) 字形容這份千裏之外的寶貴信任—寬容。
他把這兩(liang) 個(ge) 字向深挖,找到了團隊創造力迸發的源泉。所有研發人員以項目為(wei) 聚合,人人具有平等發言權,除了朱誌浩的老師身份抹不掉,沒有上下級,沒有條條框框,甚至也極少開會(hui) 。看似“無為(wei) ”的管理卻正對“80後”、“90後”的脾氣。伺服項目部的夏斌自稱“夜貓子”,白天來得晚,可晚上越幹越精神。“沒辦法,我的靈感在安靜的狀態中來得最多……”夏斌當時挺為(wei) 這個(ge) “缺點”苦惱。記得他頭一次按自己的算法成功地驅動電機運轉,深夜中的他忘情地給朱老師打電話。沒想到,朱老師和團隊所有人都返回單位,站在他的身後,為(wei) 他成功邁出的一小步鼓掌。
橫向廣大,謂之寬。朱誌浩眼裏的創新是一場開放的、沒圍欄的狼奔豕突。沒有自由何來創新?劉廣傑是位留洋博士,特別喜歡團隊裏這種味道,隻琢磨事不琢磨人,有顛覆國際巨頭的“初生牛犢”精神。他說,恰是因為(wei) 從(cong) 零開始,才不落窠臼不背包袱,沈陽機床i5數控係統從(cong) 孕育階段就有別於(yu) 進口數控係統壟斷造就的狹隘封閉,以其開放性、共享性為(wei) 未來市場開拓打開了升級空間。
然而,數控係統底層技術像一個(ge) 深不可測的“黑匣子”,包含著電子、計算機軟件、伺服驅動等一係列運動控製技術。盡管運動控製理論及公式書(shu) 本上都有,但一碰實際就水土不服,現實哪有毫無誤差的精度啊?研發團隊成員黃雲(yun) 鷹說,不鑽進去就不知道裏麵有多枯燥,如天書(shu) 般的源代碼,如星空般的浩繁運算。
“不知什麽(me) 時候是盡頭,也許黑暗的前邊還是黑暗。”5年時間裏,研發團隊進行了1917個(ge) 大小版本的修正更新,累計了1032條測試用例。其間,錯誤、失敗如影隨形,多少次以為(wei) 成功近在咫尺,先後推出的若幹數控係統版本最後關(guan) 頭卻在與(yu) 硬件匹配中轟然崩潰。沒有人為(wei) 此“挨收拾”,“處罰”這兩(liang) 個(ge) 字壓根就不存在。虞敏加入研發團隊較晚,可她主攻的誤差補償(chang) 環節卻是提高機床精度的關(guan) 鍵。大半的時間,她都在機床前試錯,改進,然後再試。她說,不允許失敗,我們(men) 就不可能有成功。
不計得失,謂之容。直到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數控係統2012年橫空出世,5年研發已耗資11.5億(yi) 元,這在利潤微薄的機床行業(ye) ,即使排名第一的沈陽機床也可謂投入了血本,企業(ye) 5年的利潤總和也沒這麽(me) 多!作為(wei) 前沿創新的最大後援,沈陽機床集團總部可謂傾(qing) 其所有竭盡所能,全力配合上海研究院的實戰試驗、上線測試及收集反饋。朱誌浩稱之為(wei) 創新密碼的3個(ge) “必須有”:其一,個(ge) 人夢與(yu) 中國夢的融合;其二,不著急逐利的心態;其三,不生氣(寬容失敗)的氛圍。
要跑就跑在前麵
朱誌浩看得清楚,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修成正果,若一味跟在人家後麵趕,追上了也會(hui) 落後,因為(wei) 國際先進企業(ye) 往往有好幾代的技術儲(chu) 備。“我們(men) 把創新的前瞻性定位在嫁接工業(ye) 互聯網,使我們(men) 的數控係統一開始就有雲(yun) 製造的基因而與(yu) 眾(zhong) 不同。”朱誌浩覺得創新路徑的選擇至關(guan) 重要,它必須具備工業(ye) 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時代特點,而這“五化”的英文字頭恰巧都是“i”,“i5”數控係統名字由此得來。
國外也多少知道沈陽機床在搞這套東(dong) 西,德國、日本的同行來人看過,撂下近乎同樣的話,“不用我們(men) 的就走著瞧吧”。按慣例,用誰的數字總線就隻能用誰的軟件產(chan) 品,數控係統總線技術因而被跨國公司人為(wei) 地壟斷和封閉。談研發合作,根本連門都沒有,從(cong) 企業(ye) 到社會(hui) ,不惜動用司法手段拒絕技術外流,已上升為(wei) 發達國家的整體(ti) 行為(wei) 。
“不能通用、不能升級的數控係統,再高明都不符合信息互聯的時代要求。”朱誌浩直指跨國公司的技術軟肋,團隊立誌選擇開放的創新路徑,既不受製於(yu) 先行者,又能與(yu) 後來者共享。“i5”采用國際上開放的實時總線,免費為(wei) 用戶升級,因其開放性,為(wei) 搭載互聯網集成開放性的技術展開了更多可能,從(cong) 而在世界機床領域第一次刻下數控係統的中國標準。
“中國範兒(er) ”在哪裏?看長相就“中國化”,中文操作界麵簡單易上手。朱誌浩概括說,更重要的特點是“有內(nei) 涵”:每台“i5”都會(hui) 獨立“思考”,把用戶的想法預先三維模擬出來,還可以按每個(ge) 用戶的獨特加工需求而“私人定製”,選擇強化或刪除某些功能,以突出針對適用性和較高性價(jia) 比;每台“i5”都會(hui) 參與(yu) “群體(ti) 思考”,基於(yu) 物聯網,在客戶端實現智能化工廠,在售後端實現遠程診斷、智能校正。這些都是國際同行做不到的。插上網絡翅膀的“i5”甚至飛上了“雲(yun) 端”,因為(wei) 雲(yun) 製造平台知曉每台“i5”智能機床的實際使用情況,沈陽機床由此大規模開展機床租賃和回收再製造業(ye) 務,這也是業(ye) 界獨一份。江蘇某電器公司總經理戎藝群看準了“i5”機床能回購的好處,5年半價(jia) 回購,企業(ye) 投入的成本早就回來了。他3個(ge) 月內(nei) 一下子就訂購50台,還準備在車間裏用機器人管理智能機床。他笑著說,“智能工廠多省心啊!”
關(guan) 錫友把“i5”的潛在價(jia) 值看得很重,“僅(jin) 我們(men) 生產(chan) 的數控機床在社會(hui) 上的存量就有10多萬(wan) 台,通過‘i5’大數據平台,就可以整合社會(hui) 閑置製造資源,不求全民所有,但為(wei) 全民所用,這是一扇‘工業(ye) 阿裏巴巴’大門,推開它,我們(men) 可以完成由製造商向服務商的轉型,新的盈利模式層出不窮!”
“i5”麵市給機床行業(ye) 帶來的“刺激”,不亞(ya) 於(yu) 智能對傳(chuan) 統手機的巨大衝(chong) 擊。現在輪到國際同行們(men) 驚訝了。德國電工委員會(hui) 主席Roland Bent實地參觀沈陽機床時連稱不可思議,德國2013年剛提出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即“工業(ye) 4.0”戰略,以期在製造領域將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guan) 聯,構建高度靈活的個(ge) 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製造模式。沒想到,在沈陽機床這麽(me) 早就看到了中國“工業(ye) 4.0”的現實樣本。
創新要過市場大考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陳燦,在團隊裏專(zhuan) 門負責收集市場反饋。陳燦愛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條線。可他卻說,“我肚子裏集滿了‘負情緒’。”因為(wei) 整天山南海北地跑客戶,現場征求對i5數控係統的使用意見。挑刺、批評、甚至責罵都要原汁原味地“端”回來。朱老師說了,“i5”要想完善,罵聲最寶貴。
因為(wei) 傳(chuan) 遞“負情緒”,陳燦和團隊大多數成員都吵過架。對於(yu) 具體(ti) 項目組而言,辛辛苦苦拿出的東(dong) 西可能就要推倒重來。陳燦很理解,但客戶眼裏不容沙子啊。他碰上的寧波惠豐(feng) 模具公司老板邵黎明就是位行家,每購置一台車床都要親(qin) 自上手操試,連續車100個(ge) 部件,誤差少於(yu) 5個(ge) 繆(微米)才點頭,不過還是提出希望沈陽“i5”機床精度再高點。批評歸批評,邵黎明連續又追加了10台訂單。他心裏有數:同樣的精度,進口機床要比沈陽機床貴一倍呢。
兩(liang) 麵挨呲兒(er) 的陳燦卻有成就感,“i5”所特有的功能,一半以上是用戶提出來的,其餘(yu) 功能也是聽取用戶反饋甚至是為(wei) 用戶量身定做的。自詡為(wei) “創新保姆”的朱誌浩親(qin) 自給陳燦做“心理按摩”,我們(men) 不求評獎,也不進行課題申報,我們(men) 不想擺好看不能吃的塑料蘋果,要讓市場真的啃一口我們(men) 辛苦種下的鮮蘋果,看看甜不甜。最大的幫助就是市場批評,最大的褒獎就是市場認可。2014年,“i5”機床僅(jin) 一個(ge) 係列的產(chan) 品就銷售了2000台,回頭客的重複購買(mai) 率達到64%,在機床行業(ye) 創造了新品快速推廣紀錄。
2013年夏,一個(ge) 難忘的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沈陽機床集團總部接見了“i5”智能機床數控係統研發團隊,並和這些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創新新人一一握手。陳燦一字不差地記下了總書(shu) 記的話:“核心技術和糧食安全一樣,都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時隔幾日,陳燦接到了湖北老家的電話—
“兒(er) 啊,爹看新聞了,習(xi) 總書(shu) 記接見你們(men) ,咱一家子都跟著光榮啊!你一年到頭不回家,原來為(wei) 國家幹著這麽(me) 有意義(yi) 的事,來,隔著電話咱爺倆(lia) 幹一杯!”
電話兩(liang) 頭,父子倆(lia) 都落淚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