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製造

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規頻出 未來前景如何?

星之球科技 來源:自動化網2017-06-26 我要評論(0 )   

新能源汽車先後經曆了補貼政策退坡、準入門檻提高等波折,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是否堪憂?

       新能源汽車先後經曆了補貼政策退坡、準入門檻提高等波折,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是否堪憂?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調整都隻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轉向市場驅動模式必經的過程。頂層設計的優化,“雙積分”製度的即將落地都將助力市場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新能源汽車市場跌宕起伏 “冷靜期”後將走向何方
  
  新能源汽車,這是人們都不陌生的一種新型交通工具,順應環境保護大趨勢興起,並且得到了國家政策支持。不過今年以來,新能源市場可謂經曆了不少波折,以至於外界對於新能源汽車前景的看法出現了兩極分化。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
  
  不得不承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調整確實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尤其是今年初,受到政府補貼政策空窗期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一度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新能源(600617)汽車市場看似一片繁榮,但是顯然還不夠成熟,最突出的表現就在於對政府補貼的依賴性太大。
  
  新能源車企麵對補貼退坡現狀自然是無法再維持之前的銷售方式,消費者一方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願短期內也會受到這方麵的影響。對於這一點,尼爾森中國區汽車行業副總裁張振華也坦言稱,新能源汽車發展從政策導向到市場導向的過渡無法避免會經曆“陣痛”。
  
  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門檻提高
  
  6月15日,工信部發布的一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新能源銷售資質取得的企業不過兩家,新能源生產資質暫停發放的消息也迅速傳開,許多業界人士分析稱,這種變化可能源於市場真正需要的新能源汽車“鯰魚”並未出現或者仍未發揮作用。
  
  也有人表示,暫緩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發放主要是因為,有關部門需要對現有準入政策重新審視。而追根究底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規模顯而易見,進展卻乏善可陳,整個行業的發展也並未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因此,有專家預計,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門檻或將提高。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
  
  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自然少不了隨著市場變化而出現的政策調整,無論是補貼逐漸退出市場還是生產和銷售資質門檻的提升,最終的目的都將是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此,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在急劇下降之後觸底反彈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尼爾森公司也在《2017年新能源市場洞察調研報告》表明,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其實是在提高的。據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有購車意向的消費者表示,會考慮新能源汽車,比如純電動汽車,或者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而且,新能源汽車所帶來的熱度讓市場湧入了大批的競爭者。準入門檻的提高也將有利於加速落後產能的淘汰,在技術、設備、商業模式和服務等方麵給新能源車企進一步施壓。也就是說,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暫時的“冷靜期”,對企業來說也可以思考未來的發展戰略。
  
  同時,期待已久的“雙積分”政策也是有了新動向。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未來的“雙積分”體係製度。根據文件內容,評價體係一方麵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另一方麵看新能源汽車比重,可見地向著低能耗、高效率的車型傾斜。
  
  業界普遍認為,“雙積分”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向著市場化又邁進了一步。而且,這種製度將真正拉開企業差距,辨別出致力於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拓展的新時代企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改變已經可以初見端倪,不管是用材、工藝、技術還是在服務和零部件配套體係方麵都會是一場新的爭奪戰。
  
  “雙積分”政策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通過政策手段督促傳統燃油車節能技術發展,鼓勵車企生產新能源車型。新積分製度要扛起大梁,頂層設計的完善卻還沒有終止。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提出,未來新能源汽車頂層設計仍將持續優化,推進該領域在技術、產業規模、市場化以及模式創新等方麵的同步發展。
  
  至此,我們可以期待一下,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真的可以像張振華所說的那樣:在企業競爭上精彩紛呈,在產品分布上多姿多彩,在技術創新上日新月異。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