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裝備是先進製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集成和融合,體現了製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智能製造裝備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柔性化、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的全新製造模式。但是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機遇1:人口紅利遞減以及經濟結構轉型調整帶來市場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係,確立了製造業大國地位。然而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具有勞動密集、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同時,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開始加快,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從1990年的6368萬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1.67億,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1.9%。我國勞動力單位成本也不斷上升,我國製造業職工平均工資從2008年的24404元增長到2017年的64452元。因此,麵臨製造業大而不強、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的狀況,通過推行智能製造,實現機器換人、提升生產效率及節約勞動力成本,成為應對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由之路。下遊廣闊的應用領域將為智能製造裝備提供良好的市場機遇。
機遇2: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近年來,中國不斷出台鼓勵性政策支持智能製造裝備行業。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在主要目標中提到:“十三五”期間通過數字化製造的普及,智能化製造的試點示範,推動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全麵啟動並逐步實現智能轉型;“十四五”期間加大智能製造實施力度,關鍵技術裝備、智能製造標準/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核心軟件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構建新型製造體係,重點產業逐步實現智能轉型。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的《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係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國家政策清晰的政策導向和充分的支持力度,為我國智能製造行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2011-2019年中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政策匯總一覽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機遇3:不斷創新的新技術賦能智能製造
近年來,物聯網、邊緣計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業已從科學概念、基礎科學等領域逐漸開始商業化實施,與產業逐步深度融合。人類已進入一個人、機、物全麵互聯互通的時代。新技術的不斷推出,將賦能智能製造,使得生產製造在柔性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縮短產品研製周期、降低資源能源消耗、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麵的優勢不斷放大。新技術在智能製造業的不斷運用,為行業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
挑戰1:國際廠商的先發優勢仍然明顯,國產企業發展仍需一定過程
我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起步較晚,國際廠商基於其技術及先發優勢,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行業發展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對本行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及國內企業不斷研發投入,國內已湧現出了少數優秀智能製造裝備製造廠商,憑借持續的研發投入,獲得了技術上的突破,搶占了部分市場份額,甚至在細分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同時,我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內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品牌知名度低,抗風險能力相對薄弱。技術研發實力的積累,設計研發人員的引進或培養,具有戰略效益的研發項目的推進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如果主要依靠自身積累來進行投入,不利於具有技術競爭優勢的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挑戰2:專業人才緊缺
智能製造裝備行業多為定製生產,項目研發、設計、加工、裝配、安裝、調試、維護等過程中包含了較多的客戶個性需求,要求相關專業人才具有機械、電氣、光學及信息化等複合知識背景、對下遊行業深度的理解、以及豐富的實施經驗。由於我國智能行業起步相對較晚,人才培養和積累相對不足,高端專業人才的相對匱乏對行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挑戰3:資金壓力較大
國內智能製造裝備行業普遍實施“3331”的收款模式,即於訂單簽訂時收款30%,設計方案通過時收款30%,預驗收完成收款30%,終驗收完成收款10%。由於項目實施存在一定時間周期,智能製造裝備供應商需要在項目初期墊付較多成本,如出現多個大型項目共同推進時,資金壓力更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