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將顛覆製造業(ye) ,曾成為(wei) 很多重塑產(chan) 業(ye) 發展擁躉的共同信仰。但是國內(nei) 發展近十年,3D打印依然存在工業(ye) 製造上的成本、效率難題。升華三維在尋找3D打印出路的迷途中,堅定地選擇了有別於(yu) 主流的間接3D打印,即將3D打印與(yu) 粉末冶金相結合的路子。
3D打印自從(cong) 2013年在國內(nei) 大火兩(liang) 三年後,尤其在工業(ye) 端的商業(ye) 化應用方麵,至今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狀態。是什麽(me) 在掣肘3D打印在製造業(ye) 的發展?在工業(ye) 應用中備受國內(nei) 企業(ye) 青睞的金屬3D打印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路徑能夠撬動這塊市場呢?

深圳升華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升華三維”)CEO吳敏正是其中一位主流金屬3D打印技術外的異見者。

職業(ye) 生涯的“救命稻草”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被譽為(wei) 國內(nei) 粉末冶金專(zhuan) 業(ye) 的“黃埔軍(jun) 校”。在此完成本碩連讀學業(ye) 的吳敏,2013年畢業(ye) 後直接進入深圳富士康工作,被應聘進入材料研發部門進行跟碩士研究方向一致的新材料開發。那時的他,萬(wan) 萬(wan) 沒有想到,這個(ge) 新材料開發方向還沒開始就在公司內(nei) 部給砍掉了。
2013年左右,3D打印在中國成為(wei) 備受業(ye) 界矚目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彼時,吳敏所在部門領導深受啟發,便提議讓粉末冶金出身的他對金屬3D打印技術及粉末製備進行調研。“那時候,我也是看到竟然有金屬3D打印(很震驚),再深入了解這個(ge) 技術後,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深耕多年,吳敏總結道,其實金屬3D打印就是粉末冶金的一個(ge) 分支。
剛剛接觸3D打印時,吳敏簡直到了瘋魔的地步。在網上搜羅繁浩的資料一頁頁研究,甚至將自己到手的一大半工資都花費在購買(mai) 研究3D打印的設備和材料上,從(cong) 當時最簡單便宜和流行的熔融沉積成形(FDM)熔融擠出技術入手。“2013年的時候,這個(ge) 東(dong) 西還很貴,塑料3D打印的材料就需要300500元/卷/公斤。”但是,沉迷於(yu) 此的吳敏顯然是樂(le) 在其中的,他分享說“經常會(hui) 跟大學同學交流,3D打印很神奇,而金屬3D打印更是我們(men) 粉末冶金的未來,讓他們(men) 一定都要來關(guan) 注。”

沒過多久,因為(wei) 部門項目調整,吳敏已經被調往新的部門。領導指派他調研金屬3D打印的命令也有些不了了之,但是開始沉迷3D打印的吳敏,自己並沒有放棄研究的興(xing) 趣,他一邊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在業(ye) 餘(yu) 時間進行鑽研。受到專(zhuan) 業(ye) 研究方向被砍的打擊,以及深感不能在新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專(zhuan) 長,吳敏意識到“機緣巧合下,金屬3D打印就像(自己職業(ye) 生涯的)一根救命稻草”。
恰好2013年2014年,3D打印概念在中國大火。而縱觀國內(nei) ,彼時這個(ge) 行業(ye) 尚處於(yu) 拓荒期。資本熱錢湧入,掀起一股投資熱,但實際來看,真正在從(cong) 事實業(ye) 的有技術沉澱的公司當時也尚在發展初期。比如至今被資本市場奉為(wei) “金屬3D打印龍頭”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鉑力特才起步發展兩(liang) 年,尼龍3D打印引領者華曙高科也還在摸索自己的技術路線。
“當時從(cong) 富士康出來後,我就想著去金屬3D打印的公司積累經驗。但是當時深圳沒有本土的原創性的金屬3D打印公司,我隻好去了塑料3D打印公司。”吳敏表示,“但是當時我內(nei) 心非常確定自己的終極目標就是金屬3D打印。”
當時市麵上已知的激光金屬3D打印有“三大件”:激光器、振鏡係統、操作軟件。“核心都主要在國外,而且價(jia) 格都特別貴。打印尺寸在250mm×250mm×300mm的進口設備要到500多萬(wan) 人民幣,打印的不鏽鋼材料每公斤就需要2000多元。”
從(cong) 技術角度來看,吳敏認為(wei) ,金屬3D打印一定存在有區別於(yu) 高昂成本的激光束打印路徑的其他技術路線。他跟自己粉末冶金專(zhuan) 業(ye) 的同學經常一起思考、討論,並且動手打印、摸索。在一次頭腦風暴中,吳敏意識到,塑料也屬於(yu) 一種高分子材料,是否可以嚐試用塑料與(yu) 金屬粉末摻雜後,用3D打印先給產(chan) 品成形,然後再利用粉末冶金工藝進行燒結呢?
與(yu) 主流的產(chan) 品成形+性能直接一步到位的技術路線相比,吳敏提出的這種“兩(liang) 步走”的方法顯然是“異類”。按照吳敏的說法,“這是一個(ge) 新的技術路線,之前沒有人做過”。從(cong) 往後的曆史來看,吳敏團隊琢磨出的這套新路徑,當年在國內(nei) 屬於(yu) “第一人”,但其實國外也有公司發現了這條路線,隻是技術尚未成熟,當時並未對外公布。
最後,吳敏盡管自己動手配置了材料,卻沒有燒結成功。又是一輪輪的技術複盤。這次,一位做金屬注射成型的同學提出,金屬注射成型使用的材料就是在一兩(liang) 百度的溫度使材料擠出成型,然後再去脫脂燒結得到金屬製品。“我們(men) 馬上就按注射成型的材料來調整配方,那時候很簡陋,我們(men) 自己改裝的原型機,打印了一個(ge) 生坯,然後交給同學去做後端處理。”
吳敏至今對打印這個(ge) 原型產(chan) 品的時間表記憶猶新:2015年11月,想到這種技術路線,並且開始實施;2016年2月底左右真正拿到燒結成功的樣品。但是他坦言“做出來的產(chan) 品性能不好”。這時,他們(men) 第一次認真地反思:到底是材料配方原因導致產(chan) 品性能不足,還是這種技術路線存在先天缺陷而被其他企業(ye) 所拋棄呢?

經過一次次反複更改配方、調整打印工藝和脫脂燒結的溫度等參數,吳敏團隊成功將產(chan) 品的燒結致密度從(cong) 70%上升到80%,後續又上升到90%多。致密度是評判3D打印的金屬製件中金屬性能的核心指標,一般而言,其數值越高,代表其金屬性能越好。足以媲美傳(chuan) 統機加工零部件的成績,讓吳敏相信“這條技術路線是可行的”。
但最後令吳敏下定決(jue) 心的是其導師熊翔教授的認同和鼓勵。“熊老師說,金屬粉末冶金行業(ye) 發展至今一直沒有找到一個(ge) 新的創新點,我們(men) 這種路線就是粉末冶金與(yu) 3D打印的好的結合。”
2016年,吳敏果斷選擇辭職創業(ye) ,並且積極尋找天使投資。但是,國內(nei) 資本界對這種異類的金屬3D打印路線並不買(mai) 賬,“在國外都找不到對標的企業(ye) 。”吳敏以及團隊前期隻好利用自有資金繼續研發。直到2017年4月26日,他們(men) 迎來了轉機。這一天,有國內(nei) 媒體(ti) 報道,美國一家名為(wei) Desktop metal (DM)的公司對外推出了兩(liang) 款產(chan) 品:DM Studio係統和DM 生產(chan) 係統。
“其實他們(men) 的技術路線跟我們(men) 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先成形然後再脫脂燒結。”吳敏興(xing) 奮地表示,自己很激動,因為(wei) 終於(yu) 發現有同行了!也正是這個(ge) 原因,吳敏再去找投資就順利多了。2017年5月,吳敏拿到天使輪,並於(yu) 當年6月正式注冊(ce) 公司——升華三維運營。

相同技術路線,不同命運盡管終於(yu) 正式開張運營了,但比起同行DM公司來說,升華三維捉襟見肘得多。
先來簡單了解下兩(liang) 者主張的技術路線。
3D打印按照打印材料分類,主要包括金屬3D打印和非金屬3D打印。其中,前者的主流技術路線是激光選區熔化(SLM)和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後者則以FDM和光固化成形(SLA/DLP/LCD)為(wei) 主。在金屬3D打印技術路線中,不管企業(ye) 選擇何種打印方式,其根本技術路徑都是一次性實現產(chan) 品的成形和性能,都屬於(yu) 直接3D打印範疇。缺陷在於(yu) 激光器等設備價(jia) 格高昂,可滿足工業(ye) 化生產(chan) 的打印材料有限。
吳敏提到的“新技術路線”實則是將上述兩(liang) 種不同技術路徑的優(you) 勢互補,3D打印跟粉末冶金相結合,升華三維將其命名為(wei) “粉末擠出打印(PEP)”技術,是一種間接3D打印路線。“當時在國內(nei) 外,金屬(3D打印)沒有直接跟間接的區別,也是我們(men) 開始提出來。現在,這已經變成一個(ge) 主流認可的名詞。”
升華三維與(yu) DM的相同之處在於(yu) ,將金屬3D打印中的“打印”過程分為(wei) 打印和處理(包括脫脂、燒結、後表麵處理等)兩(liang) 個(ge) 環節。從(cong) 這個(ge) 層麵講,3D打印更像粉末冶金環節中的一個(ge) 生產(chan) 環節,主要負責將金屬粉末跟塑料、粘合劑融合的原料逐層打印成形的生坯。真正考驗產(chan) 品性能的關(guan) 鍵在於(yu) 後續的處理也就是粉末冶金環節。間接3D打印技術路線,是一個(ge) 跨學科的創新,各工藝流程之間是一個(ge) 強耦合的關(guan) 係。“其中有許多的Know How在裏麵,很多人認為(wei) 這個(ge) 技術路線很簡單,就衝(chong) 進來,但後續往往卡在材料配方和脫脂燒結方麵。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和DM的團隊背景都多在粉末冶金領域。”
目前來看,DM比升華三維在技術布局上要更全麵,它將創成式設計、3D打印、脫脂燒結及模擬仿真都有機結合在一起。但升華三維團隊的優(you) 勢在於(yu) 對打印材料的研發和掌控能力。比如其最新研發的雙噴嘴3D打印機,能夠實現金屬和陶瓷等兩(liang) 種不同性能材料的複合打印,這是SLM技術目前達不到的。

此外,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升華三維與(yu) DM也截然不同。
公開資料顯示,DM公司成立於(yu) 2015年10月,主力團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材料科學的教授。這家公司在2017年C輪融資時估值達到10億(yi) 美金,媲美當時的Uber,並且不乏名聲顯赫的投資者,諸如寶馬、福特、通用電氣、Alphabet、勞氏(Lowe's)。目前,DM累計融資高達4.38億(yi) 美金,用DM金屬3D打印出的零部件已經在寶馬電動汽車車型中被應用。
2020年8月27日外媒報道稱,Desktop metal已經同意與(yu) Trine Acquisition Corp合並,將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wei) “DM”。上市後,DM將籌集最多5.75億(yi) 美元的投資,估值為(wei) 25億(yi) 美元左右(約合170億(yi) 人民幣),成為(wei) 金屬3D打印估值最高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
“現在我們(men) 還處於(yu) 生存階段。”吳敏表示,“DM從(cong) 創立之初,他們(men) 就是瞄準工業(ye) 製造去的,產(chan) 品設計是一整套非常商業(ye) 化的玩法。寶馬、福特等客戶對產(chan) 品的應用也有利於(yu) 形成良好的循環。”但是,這在當下的中國顯然還行不通。在吳敏看來,製約金屬3D打印在中國發展速度的最根本原因在於(yu) 成本。與(yu) 傳(chuan) 統的機加工以及人工成本相比,金屬3D打印的成本在中國遠遠高於(yu) 這個(ge) 成本。這也意味著,它在中國的應用市場局限於(yu) 對成本不是那麽(me) 敏感的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從(cong) 國內(nei) 整個(ge) 金屬3D打印在工業(ye) 端應用發展的十年時間來看,亦是如此。
2020年11月29日,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增材製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在“中國(長沙)增材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技術應用分論壇”上提到,3D打印的一個(ge) 優(you) 勢就是實現輕量化。他表示:“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都需要輕量結構,而3D打印可以優(you) 化設計,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一個(ge) 零件,可以大大減輕重量。”並且指出,對太空製造來說,3D打印是非常理想的手段。
其實從(cong) 產(chan) 品性能來看,SLM類的金屬直接3D打印產(chan) 品致密度高、硬度及屈服強度高,但延展性和疲勞強度差,產(chan) 品安全性及綜合使用壽命受到嚴(yan) 重影響;而金屬間接3D打印產(chan) 品延展性好、疲勞強度高,具有強大的加工硬化能力。此前,備受詬病的產(chan) 品強度和燒結致密度低等問題在近兩(liang) 年都得到很好的解決(jue) ,同時,研究發現產(chan) 品孔隙率並不對高周疲勞性能造成不利影響。

以升華三維為(wei) 例,其公開發布的一組產(chan) 品性能數據在某些方麵已經處於(yu) 世界級領先水平(如上圖表所示)。但成本大關(guan) 依然是攔路虎。從(cong) 國外備受追捧的DM進入中國的進程也可見一斑。直到2018年6月7日,DM才聯合國內(nei) 獨家代理商發布第一款產(chan) 品。兩(liang) 年多過去,代理商官網也隻有這一款產(chan) 品,並且它的主要用戶是設計工程師,客戶多麵向高職類院校、高等院校、研究所/院等。
但整體(ti) 發展來看,國外以DM為(wei) 代表的走間接金屬3D打印路線的企業(ye) 數量在增多,並且在細分技術上也衍生出多條差異化方向。吳敏介紹,國內(nei) 前兩(liang) 年也有模仿升華三維的同行,但現在都消失了。作為(wei) 國內(nei) 間接金屬3D打印的深度擁躉,升華三維的確是個(ge) 金屬3D打印中的異類。吳敏感慨:“公司的發展還是偏慢了。目前我們(men) 主要還是在做技術普及跟推廣的工作。”
為(wei) 什麽(me) 如此堅持這條孤單之路呢?
吳敏解釋,這是基於(yu) 金屬3D打印在未來製造業(ye) 中發展的判斷。尤其與(yu) 目前主流的直接金屬3D打印路徑相比,升華三維選擇的技術路線在單個(ge) 金屬製件平均成本下降空間大,而且通過3D打印工藝和效率的提升,能夠保持產(chan) 品性能的同時,實現進一步成本優(you) 化。“同樣打印尺寸的金屬3D打印機,比如說250mm×250mm×250mm,他們(men) 要到180~300萬(wan) 左右,但是我們(men) 就20萬(wan) ~30萬(wan) ;同樣尺寸的金屬製件,成本隻有直接3D打印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但是真正要實現工業(ye) 端的商業(ye) 化規模應用,包括升華三維主張的間接3D打印技術在內(nei) ,整個(ge) 3D打印尚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對升華三維來說,至少目前來看,他們(men) 在產(chan) 品開發和營收上都走得比較穩。
2020年11月和12月,升華三維為(wei) 國內(nei) 某些高校研發定製的大尺寸獨立雙噴頭3D打印設備陸續發貨;與(yu) 國內(nei) 研究所就軍(jun) 工領域的合作也正式進入軌道;跟國內(nei) 汽車廠商也在零部件開發上進行深入對接;2020年營收比前一年翻了兩(liang) 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