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傷(shang) 害事件頻發
江西又有一名9歲小朋友被自家買(mai) 的激光筆照瞎了左眼。因為(wei) 好奇,他拿著新買(mai) 的激光筆照著自己的眼睛看亮光,隻幾秒鍾,就造成了永久失明。
激光筆是一種常用的指示工具,老師用它指示黑板,企事業(ye) 單位的會(hui) 議室裏也常缺不了它;寵物主們(men) 會(hui) 拿它逗貓玩;戶外運動和天文愛好者們(men) 用它來指示星星,所以有些大功率的激光筆又叫指星筆。
激光點愚弄小貓
多年以前,這種指示筆的功率比較低,老周也曾拿它照過自己的眼睛,幸運的是除了有一點晃眼之外沒造成多大傷(shang) 害。隨著技術的進步,激光筆的功率越來越大、亮度越來越高,你倘若再拿它來照射眼睛,就很可能釀成大禍。
激光筆對眼球造成的傷(shang) 害不可修複
我們(men) 的眼睛是非常敏感和嬌氣的感光器官,眼底密布著感光細胞、視覺神經和豐(feng) 富的毛細血管,如果你直視太陽一兩(liang) 秒鍾,就會(hui) 覺得眼前發黑,需要很久才能恢複正常。相比於(yu) 太陽光,激光的能量更加集中,它對眼底造成的傷(shang) 害是不可逆的。
激光的能量高度集中
與(yu) 別的光不同,激光是一束定向發射的同頻率光子,在相同功率下,激光的能量更加集中。
當你點亮台燈,光會(hui) 向四周柔和地擴散開來,你甚至可以直視20W燈泡,這並沒有什麽(me) 問題。按照平方反比定律,到達你眼球的光子比較有限,不會(hui) 對你造成傷(shang) 害。
對於(yu) 發散的光源,距離越遠傷(shang) 害越小
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yu) 星星和太陽。太陽距離我們(men) 比較近,所以我們(men) 看太陽光會(hui) 覺得十分耀眼,盯著看會(hui) 不舒服;星星也是恒星,它們(men) 可能比太陽還要亮幾百倍,但由於(yu) 距離我們(men) 有幾十光年,所以我們(men) 會(hui) 覺得星光很柔和。這是因為(wei) 同樣的時間裏星光的光子到達我們(men) 的眼睛比較少,它們(men) 的能量非常低。
光子是攜帶能量的基本粒子,所以光子又被稱為(wei) 光能量子。激光的光子束非常集中,在同樣麵積裏,激光束的能量比太陽光要大得多。高功率的激光筆不僅(jin) 能輕鬆點燃紙張,還能瞬間切斷火柴杆兒(er) 。
激光束能量高度集中,瞬間切斷火柴
為(wei) 什麽(me) 激光如此高能?
這與(yu) 激光產(chan) 生的原理有關(guan) 。
所有有溫度的物質都會(hui) 發光,包括你我的身體(ti) 和我們(men) 周圍的一切。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周圍的電子雲(yun) 在接收到外界能量時會(hui) 被推送到高能級,當電子回落到它原先的能級時就會(hui) 向外發射一個(ge) 光子,這在物理上稱為(wei) “自激發射”。原子發射出來的光子方向與(yu) 相位是隨機的,所以光會(hui) 向四麵八方發射。
原子的自激發射
當紅寶石或某些比例的氦氖混合氣體(ti) 受到一定頻率光子照射時,會(hui) 激發出光子。這些激發出的光子在材料內(nei) 部反射的過程中又去激發其它原子,從(cong) 而產(chan) 生越來越多同樣頻率同樣相位的光子。你照射材料的能量越大,被激發產(chan) 生的光子就越多。這些光子頻率、波形和相位相同,所以它們(men) 的能量會(hui) 疊加而不會(hui) 相互消耗。當光子從(cong) 材料兩(liang) 端反射鏡來回反射後,出來時就變成了顏色(頻率)單一、並且能量與(yu) 方向性都極強的激光。
激光光子的頻率、波形的相位相同,能量集中
激光的能量取決(jue) 於(yu) 你輸入材料的能量,通常激光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大約是10%,另外90%都變成熱能散發掉了。即便如此,由於(yu) 激光束中的光子基本都是沿著同一方向前進,所以它的能量會(hui) 集中到光束的橫截麵上,這就是激光能量非常強大的原因。
大功率的激光器不隻可以切斷火柴、點爆氣球,它還能切割鋼板,甚至作為(wei) 武器擊落遠處的飛機和導彈。
不止是孩子們(men) 對光點感興(xing) 趣
快速移動的光點總是會(hui) 激發起好奇心。貓兒(er) 們(men) 會(hui) 不顧一切地追逐它。
團團轉的小貓
狗子會(hui) 被愚弄
追逐光點的狗
就連螳螂和蜘蛛也會(hui) 被激光耍得團團轉。
螳螂也會(hui) 攻擊光點
蜘蛛將光點當成獵物
激光很好玩,聰明的你在讀了這篇文章後,應該充分地了解激光筆的危害,它能瞬間致盲你的眼睛。因此我們(men) 不僅(jin) 要妥善保管好激光筆,更應該教育孩子們(men) 遠離這些危險的玩具,別讓悲劇再次發生,造成終生遺憾。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