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工廠裏工人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機器人整齊劃一地在流水線上將產(chan) 品精確完美地製造、組裝,然後運輸向世界各地......這是無數科幻電影都描繪過的場景。而中國,目前是最有可能實現這些場景的地方。
據央視財經報道,目前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今年1至10月,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為(wei) 29.8萬(wan) 套,同比增長51.9%。報道還指出,以工業(ye) 機器人等為(wei) 代表的先進製造業(ye) ,正在成為(wei) 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作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統工業(ye) 大國,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裏,國內(nei) 機器人市場以“中國速度”後發先至。
炙手可熱,工業(ye) 脈搏支撐百億(yi) 市場
報道中還提到,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39億(yi) 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8.3%,其中工業(ye) 機器人445.7億(yi) 元,服務機器人302.6億(yi) 元,特種機器人90.7億(yi) 元。
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品類,預計在2023年將突破589億(yi) 元。可以說,中國工業(ye) 很大程度上撐起了國內(nei) 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的報告,2019年中國是工業(ye) 機器人主要的終端使用市場,年新裝量14.1萬(wan) 台。而自2013年起,中國也已經連續8年在工業(ye) 機器人的保有量上占據世界首位。
來源@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
數據顯示,我國的工業(ye) 增加值從(cong) 1952年的120億(yi) 到2018年的30多萬(wan) 億(yi) ,短短五十幾年增長了971倍,年均增長11%。到了2019年,中國更是成為(wei) 了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
新時代下的強勁工業(ye) 脈搏無疑帶動了對機器人的大量需求。
據了解,新能源汽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我國工業(ye) 領域中已成了增長最快的部分,而“自動化、數字化” 正是其製造過程中的顯著特點之一。例如上汽大眾(zhong) 新能源汽車工廠,就采用了超過1400台工業(ye) 機器人,總裝車間自動化率相比傳(chuan) 統車間提升近45%。
上汽大眾(zhong) 新能源汽車工廠
加上疫情因素影響,各大工廠都麵臨(lin) 著招工、開工難的問題。麵對產(chan) 能停滯的迫切危機,自動化成為(wei) 了解決(jue) 燃眉之急的首要辦法。因此在202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都因疫情出現下滑時,國內(nei) 市場卻不降反升,市場規模達到422.5億(yi) ,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了18.9%。
日益龐大的需求,加上紮實的工業(ye) 製造底子,在全世界機器人企業(ye) 的眼裏,我國市場無疑成了一片看不到盡頭的藍海。
打破統治,國產(chan) 力量奮起直追
盡管市場龐大,但事實上在10年前,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一直處在外企的統治之下。
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的安川電機與(yu) 發那科,號稱世界工業(ye) 機器人“四大家族”,擁有著最先進的技術與(yu) 最全麵的產(chan) 業(ye) 線。他們(men) 也是當時國內(nei) 市場上屹立著的四座大山,有數據顯示,10年左右這四家企業(ye) 占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而如今,國產(chan) 機器人企業(ye) 卻隱隱有了奮起直追的趨勢。最為(wei) 出名的就是南京埃斯頓、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新鬆四家企業(ye) ,被稱為(wei) “國產(chan) 四小龍”。據有關(guan) 數據,純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一直穩定上升,在21年有望突破40%。
來源@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
為(wei) 了突破外企封鎖,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技術問題。
之前由於(yu) 核心技術的缺乏,國產(chan) 機器人生產(chan) 一直被“四大家族”把持著命脈,隻能生產(chan) 中低端產(chan) 品,而核心高端零部件仍需進口。
為(wei) 了打破技術壁壘,國內(nei) 企業(ye) 也想盡了各種辦法。其中最顯著的道路就是對國外高尖技術企業(ye) 進行收購或合資,以此加快自有技術發展。
以“四小龍”之一的南京埃斯頓為(wei) 例。在2016至2017年間,埃斯頓就完成了對七家海外機器人企業(ye) 的收購,2020年更是收購了全球焊接領域頂尖企業(ye) cloos,也因此掌握了不少核心製造技術。取百家之長,埃斯頓在最新的市場排名中已經躋身全球機器人市場前十,甚至有人預測其能在2025年達到全球第一。
南京埃斯頓
此外,昔日的“四大家族”之一庫卡,也被美的收購全部股權並私有化。有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國內(nei) 外技術壁壘將因此得到極大消除。
為(wei) 了全麵提升技術創新能力,2016 年起,全國也陸續成立了由企業(ye) 、科研院所、高校組合而成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機器人產(chan) 業(ye) 也正在其涵蓋之中。如今,國產(chan) 機器人技術已經能夠達到“替代”階段,滿足大部分工業(ye) 生產(chan) 需要。
此外,“中國製造”的發力也離不開國家支持帶來的利好。近幾年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係列機器人產(chan) 業(ye) 政策法規,九月份,“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也已開始由工信部牽頭製定。
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在大力推動下,國產(chan) 機器人企業(ye)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光是在長江三角洲,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數量就超過 3000 家。另外有數據表明,截止至2021年10月,中國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共發生70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額近200億(yi) 人民幣,均超過20年數據。
總體(ti) 而言,中國機器人市場正處於(yu) 飛速發展時期,國外企業(ye) 仍占優(you) 勢,但國產(chan) 力量也並未掉隊。相反,在眾(zhong) 多利好因素下,從(cong) “國產(chan) 替代”到“國產(chan) 超越”的未來值得期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