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在經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作為全球老牌的製造業強國,2012年初,德國的產業界提出了工業4.0,而在探索未來製造上,美國則提出了發展“工業互聯網”。相比於前兩者,GDP超越了日本,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則在去年發起“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計劃。
對此,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傑在《工業大數據》裏德國提出工業4.0的最主要目標,是為了德國工業裝備開拓新的市場,而且還要改變以往隻賣設備而服務型比重較小的狀態,要增強德國工業產品的持續盈利能力。毫無疑問,工業4.0的核心內涵中提到的,發展智能工廠和智能裝備正是實現這一切的重要支撐。
必須注意到的是,德國工業4.0的發展理念中,依舊是強調“硬”製造,緊扣自身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通過製造業的服務化與智能化創造新的工業價值。而相比於德國工業4.0的“硬”製造,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則更強調“軟”,更側重於信息產業。
在近年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發展思路前,美國曾經提出了“去工業化”。而當時提出的“去工業化”,正是為了推進虛擬經濟和科技產業的發展,然而之後的金融危機,迫使美國意識到光靠虛擬經濟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如此,美國“再工業化”的推行,也是基於美國前期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科技紅利,並逐步的應用到製造業上,這對於美國製造業的生產製造優勢已逐步凸顯,以至於在近兩年,關於“美國製造成本低於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事實上正是依托於它此前的信息產業基礎,通過發揮這一產業的優勢,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推動智能服務業的發展。
在上述的比較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偏硬製造,還是軟信息業,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實際上的核心內涵,都是強調高度的互聯融合,而且都突出對於工業大數據的開發。
而在比較這兩者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的工業升級路徑。
異於德美,身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目前尚未進入世界級的製造業強國,在發展時期上也處於西方國家已經經過了的工業2.0和3.0並行發展階段。既沒有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雄厚基礎,也缺乏如美國般引領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先進技術。在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解決產品質量提升、強化工業基礎能力、製造業升級轉型等基本問題。這種“邊跑動邊調整”,最終達到工業4.0的理想水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挑戰性非常大的課題。
隨著工業4.0概念的鋪開,作為中國電子製造行業頗具影響力的電子行業展會,NEPCON China以敏銳的行業眼光和獨特的創新理念順應潮流並推進著時代需求,力求通過打造匯聚全球知名電子製造品牌的良性平台,努力讓更多電子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得以全麵展示,從而積極促進我國電子製造行業的發展。
據悉,2016年4月26-28日,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電子生產設備暨微電子工業展(NEPCON China 2016)將在上海世博展覽館一號館和二號館隆重舉行。本屆展會涵蓋:SMT表麵貼裝技術、表麵焊接技術、電子測量測試、電子製造服務、係統集成、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PCB、電子製造自動化、防靜電以及新材料等相關最新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