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成功、“863”計劃的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發展綱要的製定等,都決(jue) 定了今日中國的國際地位。而這些曆史大事件,都離不開一位以科技強國為(wei) 己任的戰略科學家。他就是“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事業(ye) 的奠基人——王大珩。王大珩院士在祖國的科學前沿陣地工作了70多年,用“光”照亮了新中國科技事業(ye) 前進的道路。
端午節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傳(chuan) 來好消息,我國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項目——結構熱控件即將參加整艙試驗。明年巡天望遠鏡發射升空運行後,將如同一座在軌飛行的移動式空間天文台,有望實現人類對宇宙本源認知的突破。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巡天光學設施總體(ti) 主任設計師 徐抒岩:同等深度和精度基礎上,它的視場廣度是哈勃望遠鏡的300倍以上。我們(men) 現在能夠站在製高點上,研製這樣一架國際領先的大型空間望遠鏡,如果沒有王大珩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當年帶領大家打下的堅實基礎,就沒有國家現在的光學成就。
王大珩是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事業(ye) 的開拓者,出生於(yu) 1915年,清華大學畢業(ye) 後到英國學習(xi) 光學專(zhuan) 業(ye) 。正當他為(wei) 博士論文做準備的時候,得到了一個(ge) 到當時科技領先的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的機會(hui) 。王大珩後來回憶這件事時說,站在個(ge) 人角度,應該選擇博士學位,但是,站在國家的角度,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尤為(wei) 重要。王大珩選擇了祖國,放棄了馬上到手的博士學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這是我的祖國,我要為(wei) 祖國、為(wei) 我們(men) 民族做一些事情,你應當對自己的民族有感情。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黨(dang) 委書(shu) 記 金宏:在王大珩的麵前,他的選擇永遠是國家是第一位的,個(ge) 人是第二位的。
1948年,王大珩滿懷科技強國之誌決(jue) 心回國效力。1951年,經錢三強推薦,中國科學院任命王大珩為(wei) 儀(yi) 器館籌備副主任。王大珩帶領28個(ge) 工作人員來到長春,從(cong) 撿彈片、填炮坑、清除破坦克開始,一鍬一鎬,在千瘡百孔的廢墟上建成了新中國的第一個(ge) 光學儀(yi) 器館,又創建了第一個(ge) 光機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光機所”。1953年,在王大珩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生產(chan) 出第一爐光學玻璃,從(cong) 此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曆史。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黨(dang) 委書(shu) 記 金宏:不到10年的時間裏,王大珩帶領團隊先後研製出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光電測距儀(yi) 等十幾個(ge) “第一台”精密光學設備。一手將中科院儀(yi) 器館打造成了“中國光學事業(ye) 的搖籃”,徹底改變了新中國在光學和儀(yi) 器領域一窮二白的麵貌。
光學,不僅(jin) 和生活密切相關(guan) ,也是常規武器的眼睛,在原子彈、導彈的研製中,更有著獨特的地位。上世紀50年代末,王大珩帶領近1000人的隊伍,參與(yu) “兩(liang) 彈一星”光學觀測設備的研製。當時,為(wei) 了避免受到核輻射、核衝(chong) 擊波等威脅,所有人員必須在爆炸點60公裏以外的地方。正是在王大珩院士主持下,我國有了第一台記錄導彈軌跡的大型靶場觀測設備。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王大珩主持改裝的核爆火球尺寸的高速攝影機,記錄下這段珍貴影像,也為(wei) 我國核事業(ye) 此後的發展提供了無比珍貴的科學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首屆博士生 薑會(hui) 林:1970年4月24日發射人造衛星,王大珩是人造衛星總體(ti) 組副組長兼載荷,就是裏邊做的儀(yi) 器設備這組的組長。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之後你看那個(ge) 歡騰的場麵,全世界都能看到這顆衛星而且聽到東(dong) 方紅樂(le) 曲。
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在國外技術封鎖的背景下,王大珩和同事們(men) 沒日沒夜加班攻關(guan) ,當衛星帶著拍攝信息返回地麵時,安裝在衛星上的首台膠片型航天相機帶回了在太空中拍攝的清晰的衛星圖像。
王大珩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後,開始關(guan) 注中國科學技術事業(ye) 的整體(ti) 發展。1986年3月,年過七旬的王大珩敏感地意識到,中國應該積極參與(yu) 世界性的高科技領域競爭(zheng) 。他連夜起草了《關(guan) 於(yu) 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並與(yu) 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三位科學家聯名向黨(dang) 中央遞交了一封300多字的建議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那時候剛巧我們(men) “兩(liang) 彈”才上去,人家開始看得起我們(men) ,你要是跟不上的話,你這個(ge) 民族還站得起來嗎?高技術不是今天搞明天就能夠拿起來的,沒有10年、20年你起不來。就是1986年3月提出來的,所以這個(ge) 高技術計劃叫“863”計劃,現在全世界都知道有個(ge) “863”計劃。
“863”計劃的第二主題“航天技術領域”提出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建議,並明確了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三步走的發展規劃。30多年後,回望“863”計劃,從(cong) 大飛機起飛到中國空間站建造,從(cong) 中國“芯”到高端數控技術,從(cong) 疫苗研製到雜交水稻,這一重大戰略計劃對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我的工作是得到了黨(dang) 的信任,是有益於(yu) 人民的事情,是為(wei) 了全局。
從(cong) 1936年大學畢業(ye) 到2011年,王大珩為(wei) 祖國的科學事業(ye) 工作了70多年,畢生都在實踐“科技報國”的諾言。王大珩70歲時給自己寫(xie) 過一首詞,這是他對深愛著的祖國和事業(ye) 的真誠表達:“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誌願參馳,為(wei) 祖國振興(xing) 。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zhuan) 業(ye) 很稱心。”
(總台央視記者 邵舒寬 吉林台 孫戈鏑 張銳 帥元 紀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