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篇外國文獻 瞅準研究方向
1991年的秋天,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物理係年輕女教師譚立英為(wei) 準備碩士論文,隻身從(cong) 哈爾濱趕往北京。在北京圖書(shu) 館內(nei) 一篇關(guan) 於(yu) 衛星激光通信技術的外國文獻吸引了她的目光,看完全文後,她意識到衛星激光通信是一個(ge) 國際前沿的研究領域,中國未來也一定需要衛星激光通信技術。所謂衛星激光通信,就是用“激光光束”把衛星與(yu) 衛星、衛星與(yu) 地麵鏈接起來,通過激光進行高速信息傳(chuan) 遞。衛星激光通信的信息傳(chuan) 輸能力遠大於(yu) 微波衛星通信。“是的!這就是我要研究的方向!”譚立英暗下決(jue) 心,並迫不及待地把想法告訴了丈夫馬晶。
馬晶畢業(ye) 於(yu) 哈工大物理係,曾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中心做訪問學者。分析了譚立英搜集的有限資料後,馬晶沉默了。當時,國外對該技術的細節進行了嚴(yan) 格封鎖,而當時在中國,衛星間微波通信尚沒實現,更不用說更超前的衛星激光通信技術了。思考良久,馬晶說:“咱們(men) 一起來做吧”,一句輕描淡寫(xie) 的話為(wei) 這個(ge) 決(jue) 定“一錘定音”。畢業(ye) 論文題目確定了,但馬晶和譚立英需要一切從(cong) 零開始。沒有實驗室,他們(men) 就借了一間潮濕的地下室;沒有實驗儀(yi) 器,他們(men) 就找來廢舊儀(yi) 器進行修理;沒有啟動經費,他們(men) 就用馬晶出國積攢的錢開展研究……這一年,馬晶35歲,譚立英34歲。
組建百人團隊 執著攻堅20餘(yu) 年
從(cong) 1991年到1995年,1000多個(ge) 日夜的論證和試驗,他們(men) 初步掌握了衛星激光通信的關(guan) 鍵技術。但因沒有經費支持,4年的研究幾乎讓夫妻倆(lia) “傾(qing) 家蕩產(chan) ”。1995年秋譚立英到航天部爭(zheng) 取支持。幾經輾轉,譚立英經503所研究員薑昌介紹找到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陳芳允當即表示:“國家需要激光通信,不要有任何顧慮。”之後兩(liang) 年,哈工大為(wei) 他們(men) 提供3萬(wan) 元科研基金。1997年他們(men) 又獲得航天五院8萬(wan) 元預研基金支持。
為(wei) 更好地開展研究,馬晶、譚立英組建了一支科研團隊。曆經20年的發展,團隊已從(cong) 最初的兩(liang) 個(ge) 人發展成由百餘(yu) 師生組成的科研基地。長期的攻堅,致譚立英身體(ti) 嚴(yan) 重透支,有時走路都能摔倒。
2000年團隊的基礎研究終於(yu) 取得階段性成果,他們(men) 決(jue) 定向工程化研究進軍(jun) 。2001年3月24日,該項目通過了國防科工委係統一司在北京召開的空間數字激光通信技術論證會(hui) ,並獲得經費支持。
2007年1月,海洋二號衛星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立項批複,並確定在海洋二號衛星上進行星地激光通信試驗。馬晶擔任海洋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譚立英任星地激光鏈路係統總指揮。經過4年攻關(guan) ,2011年8月16日6時57分,“海洋二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2011年10月25日,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鏈路試驗取得成功。這一年,馬晶56歲,譚立英55歲。
星地激光對接成功 夫妻倆(lia) 哭了
2011年10月25日早6時許,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鏈路雙向捕獲跟蹤試驗正式開始。海洋二號衛星以時速2萬(wan) 多公裏的速度向我國上空疾馳而來,過頂隻有幾分鍾,衛星光信號與(yu) 地麵光信號必須迅速精確對準,實現快速雙向捕獲、鏈接並跟蹤,每個(ge) 步驟都不能失誤。僅(jin) 11秒,地麵終端成功捕獲到衛星終端發出的光信號,期待已久的“小光斑”終於(yu) 出現在屏幕上——這,意味著試驗成功了。馬晶、譚立英一直緊盯監測屏幕的眼睛濕潤了。
試驗成功後,譚立英親(qin) 自做了6個(ge) 菜:紅燜肉、涮羊肉、汆酸菜、拌黃瓜、柿子炒雞蛋和西葫蘆炒雞蛋。沒有大餐桌,團隊的所有人圍著乒乓球案子完成了難忘的聚餐。團隊成員們(men) 感慨萬(wan) 千,“我們(men) 並不比外國人聰明,我們(men) 的優(you) 勢在於(yu) 團隊的勤奮和團結。”
2013年,星地激光鏈路試驗項目獲國防發明特等獎,並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雖然任務圓滿完成了,但在馬晶和譚立英看來,這僅(jin) 僅(jin) 是序曲,“我們(men) 今後的目標是建立壽命更長、鏈路更遠、數據傳(chuan) 輸量更大的天地一體(ti) 化激光高速信息網絡,實現天地高速互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