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電視行業龍頭的海信於2015年底上市了一款100寸商用激光電視,並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就整個激光電視產業的發展曆程來看,激光電視其實早已有商業化的產品推出,並且也出現過產業熱潮,但卻很快退去。一類產品能否取得成功,技術和功能隻是部分因素,是否有高的性價比以及能否給用戶帶來好的體驗才是更重要的。同時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完備產業鏈的建立則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激光電視獨具特色,商業產品陸續推出
(一)激光電視的基本原理
從技術上來看,激光電視是由激光發射器、調製器、偏轉器和屏幕組合成的顯示係統。當係統接收到視頻信號後,分離成三色(紅、藍、綠)的圖像信號,再經過處理分別控製三色半導體激光器發射出相應強度的激光,並經過調製輸出和信號同步控製後,通過投影透鏡的光束掃描到屏幕上形成圖像。
上述激光電視技術是比較理論化的,在實際的商業場景中,往往會綜合考慮技術實現難度、產品可靠性和成本等多方麵的因素而做出一些改進。例如,華峰光影和海信所推出的激光電視並沒有采用三色激光技術,而是轉向成本相對較低的單色激光技術:采用藍色半導體激光器所發出的藍色激光激發高速旋轉的熒光粉輪,從而形成紅色和綠色的光源。
(二)激光電視擁有獨特的優點
激光電視作為第四代顯示技術,其具有獨特的優點:
首先,激光電視能夠最完美地再現自然色彩。激光的單色性很好,從色度學角度來看,激光顯示的色域覆蓋率可以達到人眼所能識別的色彩空間的90%以上,是傳統顯示色域覆蓋率的兩倍以上,徹底突破前三代顯示技術色域空間不足的缺點。
其次,激光電視可以實現大尺寸顯示。由於激光顯示是一種通過光學透鏡係統進行投影顯示的技術,因而可以很輕鬆地實現大尺寸麵積投影效果。而傳統電視若想實現大尺寸顯示則往往受製於產線工藝的困擾,難以實現。
第三,激光電視的壽命很長,可以達到10萬小時以上,而傳統液晶電視的壽命隻有3萬小時左右,並且其能耗也較傳統液晶電視低50%左右。
(三)各大廠商陸續推出商用激光顯示產品
早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就做出了國內第一部激光電視原理樣機,在此之後的幾年裏國內外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樣機與商業化產品,其中2011年日本三菱公司就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激光電視LaserVUE。國內產業巨頭如海信、長虹、光峰華影等也紛紛加入激光顯示陣營,並推出了各自的商用產品。
目前,國外掌握激光電視技術的廠商主要有:掌握GLV光閥技術的日本SONY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激光電視的日本三菱公司,擁有光閥和精密加工技術的日本愛普生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便攜式投影技術的韓國三星公司,在激光器領域全球領先的德國歐司朗公司,擁有袖珍型激光顯示專利技術的英國LightBlueOptics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激光技術的美國相幹公司和德國耶拿光學公司等;國內廠商主要有擁有自主光機模組技術的海信公司、擁有領先的電視技術的長虹公司和擁有ALPD技術的光峰華影公司等。
二、激光電視應用領域有限,自身不足之處急需克服
(一)激光電視的圖像質量並不出眾
激光電視相較於傳統的液晶電視,由於采用的是投影顯示技術,因而其最大的特點是不需要複雜和昂貴的顯示屏而隻需要輕便廉價的投影屏就可以實現顯示功能。但其在圖像方麵的弊端也較為明顯:顯示圖像的像素密度較低。因而使得激光電視更多的時候隻是應用在對像素密度要求不高的大尺寸顯示領域,很難在未來主流的中小尺寸、高像素密度顯示領域獲得一席之地。
同時激光電視的圖像亮度較低也是其短板:相較於自帶背光源的液晶電視,激光電視的圖像亮度隻有液晶電視的60%-70%,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視覺體驗。
(二)激光電視係統綜合性能尚待加強
激光電視在係統穩定性方麵存在先天的不足之處:激光電視需要使用對機械穩定性要求較高的透鏡係統對激光光束進行處理,而激光器本身也是一套對工作環境和係統穩定性有較高要求的精密光學係統,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激光電視的應用範圍大多限於工作環境較穩定的室內,而不適於在工作環境較惡劣的戶外以及移動端設備上。
另外激光器工作時需要的激光電源體積也較大,並且涉及到對溫度和電流反饋控製等複雜的電路係統,這都給電視的輕便性提出了挑戰。
其實,激光電視作為投影電視的一種,雖然在技術上有創新,但是這種創新隻是屬於微創新而非顛覆式創新,其相較於液晶電視和投影機等產品也沒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並且其在市場中的認可度以及產業鏈構建的完整性方麵也與其它顯示產品有較大差距。
(三)激光電視價格不菲,銷售量增長緩慢
2014年6月長虹推出了一款商品代號為Q1M的激光電視,售價6萬元人民幣,光峰華影推出的激光電視預售價為人民幣12萬元,海信正式上市的激光電視售價也近6萬元人民幣。而投影機以及液晶電視的價格往往隻有幾千元人民幣,隻是激光電視的幾十分之一。較高的售價往往令消費者望而卻步:根據國內B2C電子商務平台的統計,激光電視在最近半年來的銷量隻有幾千台而且增長緩慢,遠遠不及液晶電視和投影機。
由於如前麵所述的技術原因,激光電視的實際用戶體驗也很一般,並沒有與其高昂的售價相匹配。如果激光電視在性價比方麵不能有大的突破,未來激光電視在消費電子領域就很難有好的表現,甚至還會重走PDP電視和背投電視被市場所淘汰的老路。
三、激光電視未來發展任重道遠
(一)激光電視在細分領域有獨特的市場機遇
目前,激光電視已經完成了技術攻關和產業鏈的初步搭建,下一步就是尋找市場切入點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但從整個應用場景來看,由於激光電視自身存在技術瓶頸,其不能在圖像清晰度與像素密度、穩定性和成本方麵與液晶電視和投影機競爭。因而在普通中小尺寸顯示、智能終端、普通投影、惡劣使用場景以及對成本較敏感的市場上,激光顯示不具備優勢,很難打開市場。
但是激光電視卻可以利用其在色彩還原度高、顯示麵積大的優勢在某些細分的領域尋找商業機會。例如,在高級家庭娛樂係統領域,激光電視可以構建獨特的大尺寸顯示場景;在大尺寸視頻演播領域、需要長時間進行大尺寸顯示的展示與宣傳領域,激光電視都可以很好地滿足用戶要求,同時在軍事與科研等領域激光電視也可以與傳統顯示展開差異化的競爭,進而擁有一席之地。
(二)我國激光電視產業還有諸多短板尚待突破
目前,國內企業雖然推出了一些激光電視產品,但是其技術短板也是很明顯的:激光電視用的激光器主要是半導體激光器或固體激光器,但是受限於我國落後的工藝水平,目前還無法製造出高質量的商用半導體激光器和固體激光器泵浦源;激光電視的畫麵呈現最終利用的是投影技術,但是我國在主流的投影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核心芯片完全依靠進口;同時,在對性能要求較高的光學係統方麵,我國廠商也不能完全做到自主研發,例如長虹和光峰華影的激光電視光機模組均從韓國LG進口;並且國外廠商的激光電視專利設置密集,也限製了我國激光電視大規模商業化的步伐。
(三)理性看待激光電視產業的發展
目前推動激光電視發展的力量主要來自於海信、長虹等家電廠商,其往往通過自上向下的推廣與宣傳來獲得市場認可,而不是自下而上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打開市場。這種推廣模式在國外已經存在失敗的先例:日本三菱在推廣激光電視時也采用了這種策略,但並沒有打開市場,反而在產品上市後不久即宣布產品退市停產。
從企業的角度看,海信和長虹都是國內電視巨頭,但是近年來傳統電視市場增長幾乎停滯,並且未來的增長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其推出激光電視有試圖尋求新市場增長點的目的。同時,海信和長虹都不掌握液晶電視最核心的麵板資源,其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受製於人,發展不需要麵板的激光電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擺脫產業瓶頸。但是激光電視又需要依賴進口的高端光學部件,其受製於人的產業困境依舊無法從根本上被打破。
總體來看,我國激光電視產業還有很多路要走,還需要在產品目標定位、核心技術和產業鏈構建等方麵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