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市路一個(ge) 不起眼小角落,有座古樸園子名叫“暫園”,連很多本地人都並不知道,這裏其實是建於(yu) 民國時期的唐氏祠堂,我國近代印刷業(ye) 先驅、著名書(shu) 法家唐駝先生就生活於(yu) 此。沉寂了近百年的園子,最近迎來了一幫“特殊”的客人。
2008年,暫園被列為(wei) “常州市曆史建築”,到2013年全市一共公布了226處“曆史建築”。自從(cong) 去年常州成功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後,規劃部門就開始著手啟動一項前所未有的測繪工程。
“平常我們(men) 的測繪都是在大地上,所有都是跟地麵有關(guan) ,而這次的測繪是深入到每個(ge) 建築的細節,比如說一個(ge) 牆頭、一個(ge) 窗戶,或者哪怕是門上的一個(ge) 鈴。”常州市測繪院副院長張雲(yun) 青介紹說。
常州曆史建築的風貌秉承了江南建築的特點,細節精致豐(feng) 富,用普通的全站儀(yi) ,隻能還原出一些相對棱角分明的結構,當處理更複雜的雕花外飾細節時,比如暫園的這一對屋脊龍吻獸(shou) ,就要用上“新武器”了。
運用三維激光掃描,五分鍾左右就能完成360度立體(ti) 成像,解決(jue) 了異形建築的測繪難題,這也是常州首次在古建測繪領域應用這項先進技術,在全省範圍也走在前列。
“用最精準的方法把曆史建築測繪下來 描述下來。然後就是建立一個(ge) 檔案留給後人,哪怕它已經損毀了,那我還可以把它複原出來。”張雲(yun) 青表示,即便引進如此先進的儀(yi) 器,完成一幢曆史建築的測繪,還是需要4到5天,大型的院落要長達15天時間,所有的耐心都是為(wei) 了追求真實,既忠實曆史,又賦予它嶄新的視角。經過後期電腦加工,塵封已久的暫園“複活”了鼎盛時期精美的外觀輪廓,連一些肉眼都難以察覺的雕飾,也得以清晰再現。
常州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226處曆史建築的測繪工作,第一期89處曆史建築測繪已經在今年10月底完成,這些數據都將輸入“常州曆史文化資源信息庫”。
在這裏,從(cong) 常州的文化遺產(chan) 到古樹名木,所有曆史文化資源的位置、概況都圖文並茂,一覽無餘(yu) 。
最新運用的三維測繪數據以及各類影像資料也將全部錄入數據庫,逐步實現曆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空間化、可視化,同時並入常州市城鄉(xiang) 規劃信息係統,在規劃階段就能做到對區域內(nei) 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護。
“我們(men) 本身留下的家底就不多了,如果現在再不重視撿出來的話,以後消失的就更多了。對我們(men) 目前的曆史建築有哪些,我建檔立庫,對它們(men) 進行一個(ge) 有效的管理。”常州規劃設計院曆史文化保護工作室副主任張文珺表示現在的測繪工作十分重要。
常州規劃部門開展的這次曆史建築測繪工程,耗時將要三年,今年這第一期的測繪中,我們(men) 了解到大部分測繪工作都是在最熱的七八月進行。
長時間的戶外作業(ye) ,測繪人員們(men) 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辛勞和汗水,這是項慢工程,短時間甚至看不出有什麽(me) 效果,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工作,與(yu) 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保護曆史,就是在保護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