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激光把老鼠變“殺手”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01-17 我要評論(0 )   

曾幾何時,一隻老鼠漫不經心地與(yu) 一隻蟋蟀待在籠子裏;但是轉瞬之間,這隻齧齒動物便跳到了這隻昆蟲的身上並把後者的腦袋撕了下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wei) 科學家轉換了一個(ge) 開...

 
一隻老鼠和它的幼崽在分享一隻蚱蜢。圖片來源:Jean-Louis Klein & Marie-Luce Hubert
 
曾幾何時,一隻老鼠漫不經心地與一隻蟋蟀待在籠子裏;但是轉瞬之間,這隻齧齒動物便跳到了這隻昆蟲的身上並把後者的腦袋撕了下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科學家轉換了一個開關。
 
這是第一次,研究人員潛入了負責動物狩獵行為的一部分大腦,利用激光處理了特定的神經細胞。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這個狩獵中心是一個奇怪的地方——該大腦區域還是造成恐懼的原因所在。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Kay Tye表示:“這是真正令人興奮的東西。”他說:“這如何與恐懼或回避有關呢?這幾乎是狩獵的對立麵。”
 
Ivan de Araujo最初並沒有打算把老鼠變成“瘋子”。作為一名耶魯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他通常會在自己的實驗室中研究齧齒動物的進食行為。但是幾年前,De Araujo看到了一項2005年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顯示,杏仁核——大腦中與恐懼和焦慮相關的一個小型杏仁狀區域——在小鼠的狩獵與進食過程中非常活躍。這似乎很奇怪,因為關於杏仁核的大多數研究都聚焦於防禦或順從的情緒。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種關係,De Araujo及其團隊轉向了光遺傳學研究,這種技術能夠用激光刺激神經細胞。
 
之前,研究人員曾使用這項技術在小鼠中進行了從改變記憶到使它們感到口渴的一係列嚐試。如今,De Araujo和同事們想知道能否用它來使小鼠模仿特定的狩獵和飲食行為。
 
研究人員並不期望齧齒動物能夠從頭到尾執行一套完整的狩獵序列:聳著它的脖子,發現它的獵物,追捕獵物,抓住獵物,把牙齒嵌入獵物體內,最後進行致命一咬。然而這恰好是此項研究最終看到的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兩種途徑相互交織完成了一次狩獵。一個是控製對獵物的追擊(PAG),另一個是控製咬合的精度(PCRt)。把PAG作為目標的激光使得小鼠移動得更加迅速或緩慢;而以PCRt為靶點的激光使得小鼠的撕咬更有力或更羸弱。
 
當研究人員在同一時間刺激這兩種途徑時,小鼠會停下來追捕並且撕咬幾乎它能夠找到的任何東西——蟋蟀、木片,甚至瓶蓋。研究人員在1月12日出版的《細胞》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De Araujo表示:“中央杏仁核似乎是一個組織運動行為的中心……然而之前科學家還沒有這樣的概念。”
 
但是,激活PAG和PCRt並不會把小鼠變成肆無忌憚的殺手。這些齧齒動物隻追逐小東西,而不是其他老鼠。這表明,大腦的其他部分可以保持杏仁核處於抑製當中,De Araujo說道。
 
至於為什麽恐懼和狩獵中心位於大腦的相同區域中,Tye推測,這或許是因為這兩種行為在野外是彼此關聯的。他說,當老鼠離開自己的洞穴外出捕獵時,它也要當心自己不要被捕食者吃掉。
 
Tye說:“像每一個好的科學發現一樣,這個發現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它提出了很多關於杏仁核的問題,但同時也表明了大腦是如何真正工作的。”
 
杏仁核附著在大腦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係統的一部分。杏仁核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製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而且研究發現,幼兒自閉症似乎也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杏仁核主要通過外側嗅紋、終紋和腹側杏仁傳出通路,與額葉內側、眶額回、隔區、無名質、視前區、海馬體、下丘腦、丘腦、紋狀體、顳蓋皮質、島蓋皮質、頂蓋皮質、顳極、運動皮質及腦幹網狀結構等有雙向交互聯係。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