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位於(yu) 故宮延禧宮內(nei) 的靈沼軒,又名“水晶宮”,建於(yu) 1909年,是故宮內(nei) 僅(jin) 存的以磚石和金屬為(wei) 主體(ti) 結構的西洋式建築。該建築內(nei) 中西方構造與(yu) 裝飾的碰撞隨處可見,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長期以來,靈沼軒的研究性保護和修繕工作備受學界及公眾(zhong) 關(guan) 注。
在當前應對靈沼軒修繕工作挑戰的過程中,由故宮博物院和希臘研究與(yu) 技術基金會(hui) 旗下的電子結構與(yu) 激光研究所聯合共建的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希文保技術合作彰顯了中外共同加強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共識與(yu) 合力,成為(wei)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為(wei) 此,本版特約請該實驗室撰文,介紹其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國際文物保護科技合作與(yu) 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和經驗。
位於(yu) 故宮博物院延禧宮的靈沼軒。實驗室供圖
自2020年建立以來,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致力於(yu) 解決(jue) 中希兩(liang) 國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的共性技術問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yu) 文明交流互鑒。在中希雙方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實驗室在激光清洗、高光譜成像、無損檢測、數字化技術等多個(ge) 方向取得突破,形成了“科研-裝備-標準-應用”全鏈條創新體(ti) 係。
聯合技術研發讓文物“延年益壽”
共同開展文物保護新技術與(yu) 新裝備研究,是聯合實驗室建立的出發點,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內(nei) 容。經過長時間的合作,中希雙方逐漸摸索出了能夠發揮各自經驗、技術以及文物資源等優(you) 勢的合作模式。最近開展的故宮靈沼軒石質文物清洗研究就是一個(ge) 典型的案例。
靈沼軒位於(yu) 故宮博物院東(dong) 六宮中的延禧宮,這座建於(yu) 清末的西洋式建築始終沒有竣工,其保護工作麵臨(lin) 極大挑戰。不僅(jin) 露天的大理石外牆等構件要遭受空氣和雨水的侵襲,周圍的鋼製骨架還麵臨(lin) 著鏽蝕物的汙染。在考慮清理這些汙染物的方法時,精細、可控以及不損傷(shang) 文物曆史風貌是首要條件。在這些領域,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究的激光清洗技術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石質文物清洗方法具有明顯優(you) 勢。
為(wei) 此,希臘和中國學者要在故宮實地開展整套激光清洗研究工作,包括清洗前文物病害的表征解讀、激光清洗最優(you) 參數遴選、清洗過程監控與(yu) 清洗效果評估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體(ti) 係,最終與(yu) 保護人員一同完成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
希臘專(zhuan) 家指導實踐課。實驗室供圖
在過去的幾年裏,激光清洗技術一直是中希雙方研究的重點之一,事實上早在聯合實驗室成立之前,雙方的技術合作就已經開始了。希臘在文物激光技術應用方麵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並且積累了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20年前就已經開始對雅典衛城中的大理石雕像進行激光清洗,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多種波長同時作用的技術方案,解決(jue) 了清洗後石材可能發黃的問題。中國同樣是文化遺產(chan) 大國,有大量的石質文物亟須進行清理保護,在各類文物病害的表征分析和傳(chuan) 統保護手段方麵有著完善的研究和應用體(ti) 係,可以說中希雙方在文物保護領域形成了天然的互補。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共同搭建了一套多參量調控文物激光清洗裝備,能夠實現多種波長的激光複合作用以及多種激光參數的靈活調控。
當然,激光清洗隻是聯合實驗室研究工作的一個(ge) 縮影。自成立以來,聯合實驗室聚焦文物保護領域的共性問題,研發了文物專(zhuan) 用高光譜自動掃描係統、文物專(zhuan) 用激光全息散斑幹涉設備等先進裝備,這些裝備在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與(yu) 故宮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單位的文物保護實踐中得到了成功應用。同時,聯合實驗室還共同發表了15篇高水平論文,申請了6項發明專(zhuan) 利,獲得了3項軟件著作權,並製定了1項團體(ti) 標準。
希臘學者與(yu) 中方同事進行激光清洗實驗。實驗室供圖
真正的合作應是有溫度的
成果的產(chan) 出並不是雙方合作的全部意義(yi) 。在全球文明倡議的引領下,隨著聯合研究過程的不斷推進,聯合實驗室逐漸認識到,真正的合作應該是有溫度的,應該是科技、人文以及思想的全麵交流。同時,聯合實驗室不應止步於(yu) 讓合作雙方受益,而是要努力成為(wei) 中歐乃至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交流合作的平台,為(wei) 國際科技合作與(yu) 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應有的貢獻。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聯合實驗室不僅(jin) 搭建了600餘(yu) 平方米的實驗室實體(ti) ,組建了完善的管理體(ti) 係與(yu) 管理製度,還注重實驗室平台的建設與(yu) 發展,堅持“引進來”與(yu) “走出去”雙向發力,通過人員互訪、國際培訓與(yu) 合作交流,增進了中希兩(liang) 國在文物保護理念方麵的共識,人才隊伍國際化建設成效顯著。
尤其是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為(wei) 文物保護行業(ye) 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項目實施期間,先後舉(ju) 辦了“激光技術在文物分析和保護中的應用培訓班”和“中國-希臘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技術培訓班”,邀請中希兩(liang) 國文物保護領域知名學者授課,來自十餘(yu) 家文博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30餘(yu) 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參加了培訓。在“激光技術培訓班”上,時任希臘駐華大使館代表、公共外交一等秘書(shu) 安斯托普洛表示,中國和希臘均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的先鋒,培訓活動不僅(jin) 促進了兩(liang) 國的科學合作與(yu) 文化交流,更有助於(yu) 在中希兩(liang) 個(ge) 文明間搭建相互尊重、理解與(yu) 合作的橋梁,為(wei) 開創美好的未來鋪平道路。
北京故宮博物院。新華社發
為(wei) 以中希文保合作促進中歐文明交流互鑒,聯合實驗室在2021年舉(ju) 辦“2021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學術研討會(hui) ”後,於(yu) 次年召開“中歐文化遺產(chan) 保護科技論壇——2022博物館藏品保護研討會(hui) ”。不同於(yu) 以往與(yu) 希臘進行單獨交流,此次研討會(hui) 還邀請了來自英國、意大利、法國、荷蘭(lan) 、瑞士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紡織品、紙張、壁畫、顏料、金屬、建築琉璃等文物保護與(yu) 科學分析的新方法、新技術與(yu) 新材料研究,多領域合作的博物館藏品保護修複實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yu) 交流。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吸引線上線下共計2500餘(yu) 人參會(hui) 。此外,聯合實驗室積極利用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手段,舉(ju) 辦係列學術講座9場,並通過網絡會(hui) 議和微信公眾(zhong) 號進行直播。
目前,聯合實驗室已在古代絲(si) 綢之路沿線地區建立兩(liang) 個(ge) 工作站,聯合研究機構拓展至中希兩(liang) 國12家單位。在合作過程中,中希雙方不僅(jin) 建立了堅實的互信基礎,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希臘方麵對與(yu) 中方的合作給予高度評價(jia) 。希臘文化部部長莉娜·門佐尼在受邀參加在北京舉(ju) 辦的第六屆太和論壇國際會(hui) 議時表示,中希近年來在文物保護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為(wei) 加強文化遺產(chan) 地抵禦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作出了貢獻。希臘電子結構與(yu) 激光研究所前所長斯皮羅斯·安納西塔西亞(ya) 地斯稱,與(yu) 中國故宮博物院的合作是雙方在文物保護領域的一次重要嚐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雙方的合作不僅(jin) 促進了文物激光技術的發展,也為(wei) 兩(liang) 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希臘雅典衛城遠眺。劉軍(jun) 攝/光明圖片
以科研合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聯合實驗室的實踐,為(wei) 國際科技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在科技合作方麵,聯合實驗室展示了多邊合作的潛力和優(you) 勢,即通過整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研資源,集中力量攻克文物保護領域的關(guan) 鍵技術難題,推動文物保護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這種合作模式不僅(jin) 提高了科研效率,也為(wei) 文物保護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範例。
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麵,通過聯合實驗室的合作項目,中希雙方不僅(jin) 分享了文物保護技術的經驗和成果,還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傳(chuan) 統和價(jia) 值觀,為(wei) 兩(liang) 國文化交流搭建起重要橋梁。這種交流互鑒有助於(yu) 增進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理解,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
展望未來,聯合實驗室將繼續深化合作內(nei) 容,拓展合作領域。一方麵,將進一步完善文物激光技術和裝備,提高其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效果和可靠性,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為(wei) 文物保護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麵,將加強與(yu) 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文物保護技術的國際化發展,通過舉(ju) 辦國際學術會(hui) 議、技術培訓等活動,分享文物保護技術的經驗和成果,促進全球文物保護技術的交流與(yu) 合作。
聯合實驗室的積極實踐,展示了國際科技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前景。在未來的合作中,中希雙方將繼續攜手共進,為(wei) 全球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作出更大的貢獻。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31日 14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