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這些機構會比私營部門有更長的投資期和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然而,在中長期,吸引私營部門的投資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隻有持續的私人資本流入才可能滿足規模巨大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要,並且私人資本介入也是項目商業可行性和長期財務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公共投資機構的資金的作用應在於對私營投資的催化作用。
製造業的合作有望成為“一帶一路”經濟領域合作最有活力和最具持續性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以製造業合作引領“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合作,將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在商業導向和長期財務持續的基礎上達成與各參與國家的共贏。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將帶來對建築、建材和機械交通等各類設備的巨大需求,而這些領域很多是中國的專長,具有強烈的比較優勢。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製造業合作,應該完全可以超越那種以基礎設施驅動的產能輸出和低水平資源互補的合作模式。在國內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部分中國企業存在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動力。“一帶一路”為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重塑產業鏈提供了重要平台。通過向“一帶一路”國家投資,一些領先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可以在更廣的範圍配置資源。這一方麵有利於中國企業獲取有效和穩定的資源及市場,另一方麵也幫助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合進現代的全球製造業產業鏈。隨著“一帶一路”區域產業鏈的形成,“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貿易關係可以從傳統的基於比較優勢的產業間貿易升級為更加動態的、基於直接投資的現代產業內貿易。
通過境外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的方式進行國際製造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的17個國家建立了46個境外產業園區,企業累計投入超過140億美元,如印度的浦那中國三一重工產業園、孟加拉的達卡服裝和家電產業園區以及巴基斯坦的瓜達爾能源化工園區。合作區不僅僅是為製造業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也會助力創建貿易與商業網絡。製造業合作既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也需要政策調整、貿易促進、雙邊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等。因此,“一帶一路”也應包括一些製度性的安排,例如落實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境外園區提供法律保障,並推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
以製造業合作來引領“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合作,也有助於減少可能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效益不合理的問題。例如,目前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之間目前已經開通了39條“中歐班列”,連通31個中國城市、5個邊境口岸和28個外國國家,成績斐然。但是,一個集裝箱經“渝新歐”抵達德國的成本是鐵海聯運成本的1.8倍以上。如果上述交通基礎設施背後有更多的製造業合作的基礎,其財務合理性也將會得到大幅提高。
近年來,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國內企業已經逐步擴大在海外的布局。無論是周邊的東南亞國家還是遠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都有中國優秀製造業企業投資建立的研發中心、製造基地和工業園區等。隨著“一帶一路”製造業合作的深入,目前的“中國工廠”將有望最終發展成為一個以中國企業為龍頭的“一帶一路產業鏈”。要達到這一願景,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吸引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支持。印度即將成為人口第一大國和亞洲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其龐大市場、巨大基礎設施需求和製造業發展潛力以及重要地理位置都使其在“一帶一路”製造業合作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前文的模型測算也表明如果印度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計劃,可能成為除中國的之外的第二大受益者。因此,如何促進印度更積極地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合作之中,對“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更大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