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媒體(ti) 雷鋒網的統計,有至少16家公司在2018年CES上展示自己的激光雷達產(chan) 品,其中還有4家中國公司。
汽車公司對激光雷達的關(guan) 注始於(yu) Google那輛“豆莢車”上不停旋轉的“大花盆”,那是由Velodyne——這家總部位於(yu) 加州,以音響起家的公司如今是激光雷達市場的領先者——生產(chan) 的64線激光雷達(64線代表這個(ge) 雷達發出的激光線數,一般線數越多,測量精度越高),它是整輛自動駕駛汽車最核心的傳(chuan) 感器。

Google“豆莢車”
現在,你能在各種無人駕駛的試驗車上看到或大或小的激光雷達。理論上,它能完全替代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後兩(liang) 者是以mobilesye為(wei) 首的駕駛輔助係統供應商的主要硬件傳(chuan) 感器。激光雷達的靈敏度、探測範圍和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都更好。
在實際應用中,汽車公司往往會(hui) 為(wei) 自動駕駛係統配備冗餘(yu) 的傳(chuan) 感器,保障安全,這其中也少不了激光雷達。總之,激光雷達被視作了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設施”,這顯然是個(ge) 足夠龐大的市場。
不過,到最近兩(liang) 年,激光雷達才真正開始成為(wei) 創業(ye) 和投資的熱點。原因是,之前它實在是太貴了。Google無人車上的那個(ge) “黑色花盆”就要7.5萬(wan) 美元,而目前相對成熟的量產(chan) 產(chan) 品,單個(ge) 售價(jia) 也超過1000美元。
不過,就像曾任Google無人車項目顧問的Brad Templeton所說:“1982年時,一個(ge) 5MB的硬盤也要3000美元,你不能因此說這項技術沒有價(jia) 值。”
隨著核心技術突破,以及未來需求量擴大,激光雷達的成本將迅速降低。先前它售價(jia) 昂貴的原因是核心部件需要人工調校,而如今,新技術已經解決(jue) 了這一問題。這一改變觸發了對激光雷達的關(guan) 注,也形成了如今CES上的熱潮。
對於(yu) 一個(ge) 尚未大規模量產(chan) 的新零部件來說,CES確實是個(ge) 展示的好場所。2017年CES上,Velodyne宣布了與(yu) 福特合作,然後Velodyne的64線雷達的訂單就排到了半年之後。在CES上亮相,可以讓創業(ye) 公司們(men) 吸引大公司的注意。現在,福特、豐(feng) 田、博世、法雷奧等整車和零部件巨頭們(men) 都投資了激光雷達公司。
對於(yu) 創業(ye) 公司來說,想要擠進要求嚴(yan) 苛、門檻極高的汽車供應鏈(對零部件質量和性能的把控在自動駕駛時代隻會(hui) 更嚴(yan) ),與(yu) 大公司合作是一條捷徑。
但讓人有些擔憂的是,這些新公司,有不少從(cong) 一開始就計劃把價(jia) 格作為(wei) 競爭(zheng) 優(you) 勢。比如一家叫光珀智能的,總部在杭州的公司,它在CES上展示的最便宜的產(chan) 品隻需要數百元,但探測距離隻有8米,而Velodyne最新的產(chan) 品探測距離超過200米,價(jia) 格在1000美元左右。
一個(ge) 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激光雷達的主要客戶並不是汽車公司,至少目前如此。它們(men) 大多被安裝在無人機上,用於(yu) 測繪地圖、監控森林、農(nong) 田和海岸線,這些地方汽車難以進入,攝像頭也難以覆蓋。雖然自動駕駛的試驗車經常見諸媒體(ti) ,但畢竟是個(ge) 大型試驗設備,總量很小。
即使要進入汽車業(ye) ,它也不會(hui) 率先進入乘用車市場。Velodyne在中國的市場負責人翁煒曾說,激光雷達在貨車上會(hui) 更早應用。Velodyne在2017年末就曾在北京舉(ju) 辦一次推介會(hui) ,向卡車製造商們(men) 推介激光雷達。對於(yu) 一個(ge) 大規模的貨車車隊來說,自動駕駛帶來的收益更明確,接受起來要容易得多。

也就是說,激光雷達離真正成為(wei) ABS、ESP這樣普及的汽車標配,還早得很。在沒有大規模配套之前,研發就需要充足的資金和團隊支持,這些都需要仰仗投資人和大公司。而僅(jin) 靠一個(ge) 性價(jia) 比的故事,顯然不足以打動人,也無法吸引更好的團隊。
確實,像自動駕駛這樣的技術,對於(yu) 汽車業(ye) 的一大價(jia) 值就是洗牌供應鏈,一些創業(ye) 公司有機會(hui) 進入遊戲。類似激光雷達這樣的集中爆發也會(hui) 在電動、互聯的相關(guan) 領域產(chan) 生。但就像所有的創業(ye) 公司一樣,它的壁壘不是靠規模效應築成的,而是靠不斷的技術嚐新。
如果從(cong) 一開始就把成本當武器,變成一個(ge) 簡單的硬件製造商,那本質上就和聚集在長三角的那些生產(chan) 發動機上某個(ge) 簡單零件的本土供應商沒有區別。考慮到在未來的汽車業(ye) ,硬件製造的利潤比例還會(hui) 降低,這顯然不是一個(ge) 好生意、好投資。
諸如Velodyne、Quanergy這樣的領先者,都已經不滿足於(yu) 隻做硬件供應商,它們(men) 開始組建軟件團隊,研發算法。當然,在軟件上的投入是有邊界的,它們(men) 的目的還是為(wei) 了讓自己的激光雷達更有競爭(zheng) 力。
在汽車業(ye) ,市場份額最大的供應商同時也是技術最好,能供應最高檔產(chan) 品的公司。即使到了電動和自動駕駛的時代,這種狀態仍將存在。降低成本永遠比擁有領先技術容易。而在激烈競爭(zheng) 中存活的創業(ye) 公司,當然得做成難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