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新智駕原創出品的《中美智能駕駛白皮書(shu) 》中,一共介紹了13個(ge) 關(guan) 鍵細分領域的近100家創新公司,而其中收錄公司最多的領域正是激光雷達(共17家,見下圖),它甚至比做自動駕駛係統的公司還要多。
激光雷達幾乎與(yu) 智能駕駛是相互綁定的一對,在智能駕駛逐漸走熱的近兩(liang) 年也同時有諸多新產(chan) 品新公司湧現,出現了Velodyne這樣的準巨頭,以及Quanergy、LeddarTech這樣的追趕者。而每當人們(men) 覺得這類公司已經足夠多的時候,又會(hui) 有新玩家闖入,比如在2017年12月甚至還出現了三家公司(Ouster、Innovusion、Aeye)幾乎在同一天公布新產(chan) 品的盛況。
這也是因為(wei) 激光雷達的綜合性能最為(wei) 突出:與(yu) 攝像頭相比,它的探測結果更加直接可靠,且不易受環境的幹擾;與(yu) 毫米波雷達相比,它的數據密度和探測能力更為(wei) 出色。隨著智能駕駛的等級逐步提升,尤其是在進入到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後,係統對傳(chuan) 感器的要求會(hui) 更加嚴(yan) 苛,激光雷達也正是為(wei) 了滿足這些需求而不斷進化。

該領域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已經出現了多種類別。現在用於(yu) 智能駕駛的激光雷達主要分為(wei) 四類,每一類均有其代表性公司:
-
機械式旋轉掃描激光雷達
-
MEMS激光雷達
-
相控陣列激光雷達
-
Falsh激光雷達
機械式的代表是Velodyne,其在原理和結構上已經趨於(yu) 固定,目前的應用範圍也最為(wei) 廣泛。Velodyne在2017年底還推出了線束高達128線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國內(nei) 激光雷達公司目前公布的產(chan) 品,也主要是機械旋轉式。
MEMS係統則隻需一個(ge) 很小的反射鏡就能引導固定的激光束射向不同方向。這種激光雷達的一大優(you) 勢是,傳(chuan) 感器可以動態調整自己的掃描模式,以此來聚焦特殊物體(ti) ,采集更遠更小物體(ti) 的細節信息並對其進行識別,這是傳(chuan) 統機械激光雷達無法實現的。現在研發 MEMS 激光雷達的主要有 Luminar 和 Innoviz,還有國內(nei) 的速騰聚創。
相控陣技術此前主要應用於(yu) 軍(jun) 事雷達,這類激光雷達搭載的一排發射器,可以通過調整信號的相對相位,來改變激光束的發射方向。整個(ge) 過程中沒有機械動作,僅(jin) 靠電子元器件本身來實現掃描。但相控陣的技術門檻較高,代表公司是Quanergy。在與(yu) 這家公司的投資人Motus Venture的采訪中雷鋒網了解到,由於(yu) 技術的超前性它在2014年開始融資時並不順利,少有投資人看好。
Flash激光雷達運行起來則更像攝像頭,激光束會(hui) 直接向各個(ge) 方向漫射,由類似於(yu) 攝像頭成像的CMOS傳(chuan) 感器采集反射回來的激光束。它可以快速記錄整個(ge) 場景,難點也在接收信號的傳(chuan) 感器,所以目前在性能上相比前三種還處於(yu) 劣勢。代表公司有LeddarTech、TetraVue等。
總體(ti) 來說,後麵三種新型的激光雷達還處於(yu) 百花齊放的狀態,誰能實現在商業(ye) 化上的突破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時間來證明。
除了主要技術路徑,在具體(ti) 的性能上每家公司也在大展身手。
最重要的一項性能就是探測距離。對任何用於(yu) 高速自動駕駛車輛的激光雷達來說,達到200-300米的探測距離是必備的,但這並不容易,各大廠商也都使出了自己的本領來找到實現增加探測距離的方法。
Luminar公司就開發了使用 1550 納米激光的激光雷達。這一波長的光超越了可見光的範圍,對人眼來說更為(wei) 安全,也因此可以通過提升激光雷達的功率來增加探測距離。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激光器的成本更高。Innovusion也采用了1550納米的激光。
增強探測器敏感性也是各公司關(guan) 注的重點。比如,Princeton Lightwave就將單光子雪崩二極管這種高敏感度傳(chuan) 感器用於(yu) 激光雷達,它相當敏感,在適合頻率中一個(ge) 光子就能將其激活。Princeton已經在2017年底被福特旗下的Argo AI收購。LeddarTech則通過光電二極管接收反射回來的光波,原理類似於(yu) CMOS圖像傳(chuan) 感器。
可以說,激光雷達還處於(yu) 群雄逐鹿的階段,暫時無明確的主導技術方向,不同公司不同技術路線的產(chan) 品,隻要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都很可能進一步參與(yu) 到自動駕駛的浪潮當中。很難保證,未來一段時間不會(hui) 出現新的激光雷達公司。
毫無疑問,激光雷達因其自身性能的特性,必將受惠於(yu) 自動駕駛車輛普及所帶來的巨大紅利。屆時能夠最終獲得汽車廠商青睞,並且真正裝備到消費級車輛中的激光雷達廠商,將收獲豐(feng) 厚的利潤。
《中美智能駕駛白皮書(shu) 》正是希望在這一關(guan) 鍵時期,對激光雷達的產(chan) 業(ye) 現狀,以及中美兩(liang) 國在該領域的主要玩家做深入的分析,讓讀者了解其現狀與(yu) 機遇。而且白皮書(shu) 中不僅(jin) 會(hui) 詳解激光雷達這一領域,還會(hui) 深入解讀其它實現智能駕駛的關(guan) 鍵技術領域,比如模擬係統、高精度地圖、全棧自動駕駛等。《中美智能駕駛白皮書(shu) 》共收錄了13個(ge) 細分領域近100家公司,智能出行的未來必定有它們(men) 的一席之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