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3D打印的時裝,”設計師苑國祥介紹起一件新加坡院校選送的全白“網眼衫”,它肩部和胯部的突出部,結構十分複雜,如蜂巢、似海葵,顯示了3D打印在服裝造型上的不可替代性。不過,不難觀察到,這件時裝作品的裏層襯著紗網內(nei) 衣,“不然走起來會(hui) 有點變扭。”
今天(11日),紐約時裝學院、倫(lun) 敦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大學、法國時裝學院等結成的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第二十屆年會(hui) 在東(dong) 華大學揭幕,來自12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5所設計院校選送近300份作品參賽,使年會(hui) 設計賽事規模創出新高。最終,47位各國選手佳作進入總決(jue) 賽,其中3D打印、激光切割、熱感溫麵料、可穿戴設備等“前衛科技裝”,都演繹著“藝科融合”的流行主題。

3D打印“圍脖”,激光拉花皮革
白色3D打印裝,是入圍決(jue) 選的第23號作品。作為(wei) 賽事組織方之一,東(dong) 華大學服裝與(yu) 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苑國祥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3D打印技術引入服裝設計,隻需通過電腦建模,就可以實現任何結構織造,不需要紡織機械、手工縫製等,這改變了成衣傳(chuan) 統模式。他也表示,以往,3D打印服裝的材質還比較硬,如今越發軟性,可穿性提高了。
3D打印時裝還不止一件。第18號作品,由澳大利亞(ya) 院校選送。其主要3D打印構件在於(yu) “頸飾”,也就是類似圍巾、圍脖的部分,有點像植物葉片層層疊疊、似斷非斷,環布在脖頸之間。但在內(nei) 行眼中,這件連衣長裙作品,更為(wei) “技術派”的地方還在於(yu) 激光切割。
原來,設計師在皮革類材質的麵料上,大麵積運用了激光切割技法,留下了數不清的橫切口。但這些十幾毫米長的切口,每一“刀”都是長度均一、排布規律。這樣形成的效果,好比中國“拉花”技藝,在服裝表麵呈現“透氣結構”,並可隨服裝搖曳自然開合。
同為(wei) 激光表麵處理專(zhuan) 家,苑國祥博士表示,激光切割的優(you) 勢正是精準、高效、環保,這件整衣的激光處理過程隻需15至20分鍾。而在其他情況下,激光可以處理麵料的厚薄深淺,比如牛仔類衣物表麵的各種“做舊”效果,都能用激光來取代印染等汙染手段。據悉,東(dong) 華大學今年將牽頭推出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7項環保標準,這也是國內(nei) 外首次對時尚產(chan) 品研發和消費全生命周期進行規範和指導。

變色衣充電衣,平衡美觀實用
對於(yu) 藝術、科技與(yu) 時尚的關(guan) 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設計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吳海燕認為(wei) ,“文化藝術因為(wei) 凝聚了人類對社會(hui) 事物發展的極度敏感和最高審美,成為(wei) 創意的原始基因,因此是時尚中無可替代的根基和內(nei) 涵。”因此,她將藝術+科技的設計,定義(yi) 為(wei) “藝科”作品,理解為(wei) “文脈進化”。
以時尚為(wei) 媒,以科技為(wei) 翼,或許技術隻有在創意中帶來藝術審美。作為(wei) 國際時裝院校聯盟中國大陸唯一執委會(hui) 成員和早期成員之一,此次東(dong) 華大學與(yu) 日本設計名校聯合培養(yang) 學生帶來了“變色服裝”。比如16號作品,看似西裝式樣的黑色皮草上衣,其表麵就采用了“熱感溫”材料。
不信可以當場一試:直接用大拇指按一下麵料,拇指印子就瞬間變白;雙手搓熱,再按衣服表麵,整個(ge) 手印由白甚至趨黃。事實上,這種功能性材質根據接觸溫度的不同,變化出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有時候,一個(ge) 擁抱也會(hui) 在衣服上留下有色印記,讓穿衣充滿著趣味性。同時,在研究應用中,用它來製作運動員服裝,可以實時顯示並測試運動狀態帶來的體(ti) 溫變化。
還有些決(jue) 賽作品的功能性更強,那就是以20號作品為(wei) 代表的“充電衣”。它運用多袋設計方式,比如左右腋下,設有長方形口袋,分別可以放置智能手機和平板型充電寶;下擺處還設有一個(ge) 大大的透明口袋,袋上布滿十幾枚凸起的5號電池造型;其兩(liang) 袖袖口,還帶有好幾根不同手機型號接口的充電線,形成繩結裝飾效果,同時也真的可以充電。評委認為(wei) ,香港理工大學選送的這件成衣,努力在實用與(yu) 美觀之間尋求平衡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