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金屬3D打印”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
他的激光增材製造技術,為(wei) 運-20、殲-15等國產(chan) 大飛機和新型戰鬥機提供了關(guan) 鍵受力大型部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如何與(yu) 3D打印結緣?麵對科研攻關(guan) 的種種難題,他為(wei) 什麽(me) 能舉(ju) 重若輕?他快樂(le) 的源泉又是什麽(me) ?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最快樂(le) ,奮鬥最幸福。我們(men) 一起聽北航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王華明院士分享他的“奮鬥”與(yu) “幸福”。
為(wei) 祖國“飛天”
王華明院士
所有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跟3D打印技術的緣分,可以說是始於(yu) 1989年。當時我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讀博士後,采用激光熔凝手段修複發動機葉片,發現修複後的葉片性能比原來好。因為(wei) 激光熔凝處理會(hui) 使材料瞬間達到高溫,再快速冷卻,金屬內(nei) 部的晶粒就會(hui) 非常細小,化學成分更均勻,性能自然更好。當時我想,如果運用激光熔凝技術製造葉片,跟傳(chuan) 統方法相比就會(hui) 有質的提升。
現在我們(men) 做的事,已經持續了20多年,就是“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ti) 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的研究和應用。2012年,我們(men) 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我們(men) 很自豪地說,目前在這一領域我們(men) 的研究在國際上處於(yu) 引領地位。
飛機、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裝備中一些大型關(guan) 鍵結構件,用傳(chuan) 統方法製造是非常困難的,代價(jia) 也是巨大的。3D打印的優(you) 勢在於(yu) ,不需要開模,質量可靠,性能優(you) 異,尤為(wei) 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大幅實現零件“減重”,降低能耗。通過3D打印技術,既解決(jue) 了科學前沿問題,又滿足了國家重大裝備製造需求,實現“彎道超車”。
王華明在測量激光成型零件尺寸
當然,困難和問題也是如影隨形的。
舉(ju) 個(ge) 小例子,我記得那是2007年春節,我們(men) 取得了一些技術突破,可以製作比較大型的裝備零件。開始的目標是爭(zheng) 取臘月二十之前完成,但由於(yu) 總出現各種問題,一直拖到除夕當天下午。
那天,負責數控機床操作的張述泉買(mai) 了回家過年的火車票,臨(lin) 行前,他手把手教留京過年的方豔麗(li) 操作設備。加上我,團隊技術人員剩下3個(ge) 人,還有三個(ge) 負責起運零件的工人師傅,我們(men) 一起在實驗室裏度過了一個(ge) “難忘”的春節。
除夕當晚7、8點鍾,實驗終於(yu) 成功了,零件製造完成,重量足有200公斤。由於(yu) 激光3D打印溫度極高,在製造完成後必須馬上入爐進行熱處理,不然溫度的劇烈變化極易造成零件開裂。但是,由於(yu) 尺寸不合適,師傅們(men) 用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零件放入熱處理爐中。
那是北京第一年恢複燃放煙花爆竹,很快,過年的鞭炮聲從(cong) 四麵八方響起來了,我們(men) 卻進退兩(liang) 難,麵對終於(yu) 成功的龐然大物一般的零件,內(nei) 心不知是喜是憂。這時,家人催促回家過年的電話鈴聲也響起來了,我冷靜一會(hui) 兒(er) ,告訴大家:“不管了,先回家過年”。
我們(men) 最終還是沒有把零件放進爐中,隻能暫時放在實驗室,我和另一個(ge) 老師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除夕的校園寂然無人,隻有零落的鞭炮聲,我的內(nei) 心像空了一塊,又像被揉皺了,非常糾結。初一早上,我吃了兩(liang) 粒湯圓,趕快趕到實驗室,發現零件果然裂了,裂成了三段。我當時想,這麽(me) 大的零件,裂開的聲音一定像爆炸一樣,不知道有沒有人聽到。
再如,3D打印大型構件存在內(nei) 應力大的問題,容易造成零件開裂。我們(men) 嚐試了多種方法後仍然宣告失敗,最後用最簡單的物理學原理,先化整為(wei) 零,再積零為(wei) 整,實現了內(nei) 應力離散。
現在說起來,好像都十分簡單輕鬆,像是“事後諸葛亮”,但是當時研究過程的艱辛和痛苦還是曆曆在目的。
王華明(右二)和團隊成員查看3D打印的整體(ti) 葉盤的質量
做技術就是這樣,會(hui) 遇到種種問題,失敗的時候會(hui) 沮喪(sang) 一會(hui) 兒(er) ,但奮鬥的過程是愉悅的,解決(jue) 問題後又是非常興(xing) 奮的。看著自己的3D打印零件一毫米一毫米地長大,是一個(ge) 非常美妙的過程。
2013年之後,我們(men) 慢慢從(cong) 打印投影麵積5平方米的零件,到今天打印投影麵積超過16平方米的零件。現在,看著自己製造的零件可以上天入海,我覺得自己苦熬的那些日日夜夜都沒有白費。“飛天”,這是多麽(me) 大的幸運和榮光!
我的團隊核心成員大多是80後,風華正茂,我們(men) 享受奮鬥的快樂(le) 。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工作,一點一滴收獲,當然,最快樂(le) 的事情也正是在這裏,為(wei) 國家和民族奮鬥,榮譽感、自豪感自不待言。
我的團隊同事都是如此,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大家分成兩(liang) 班,上夜班的同事好幾個(ge) 月見不到太陽。劉棟才30多歲,頭發就都白了。方豔麗(li) 臨(lin) 產(chan) 前兩(liang) 天,還堅守在崗位上,孩子才一兩(liang) 歲,就帶著孩子堅持工作。早期我們(men) 設備還不夠先進,張述泉要蹲在地上觀察打印過程,一看就是好幾個(ge) 小時,連著幾年如此,沒點毅力、沒點情懷,怎麽(me) 能堅持下來!但他們(men) 就是這樣不計名利地工作,毫不在意個(ge) 人得失。
張述泉告訴我,周末如果在家沒來實驗室,就會(hui) 不由自主地踱來踱去,感覺身心無處安放,這是長年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的習(xi) 慣使然。我也是如此,把自己關(guan) 進辦公室,一旦開始研究問題,心裏就非常充實,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為(wei) 祖國奮鬥,我很快樂(le) 。
文/王華明
王華明院士簡介
王華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大型金屬構件增材製造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防科技工業(ye) 激光增材製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航空科學與(yu) 技術國家實驗室(籌)航空材料與(yu) 結構首席科學家,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帶頭人、國防973項目首席、北京高校教學名師,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wan) 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航空報國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yu) 技術進步獎和第四屆國防科技工業(ye) 傑出人才獎。
王華明教授長期從(cong) 事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製造和激光表麵工程技術研究,率先突破鈦合金、超高強度鋼等高性能難加工金屬大型複雜整體(ti) 關(guan) 鍵構件激光增材製造工藝、成套裝備、質量控製和工程應用關(guan) 鍵技術,開拓機械裝備嚴(yan) 酷環境關(guan) 鍵摩擦副零部件激光熔覆金屬矽化物高溫耐蝕耐磨特種塗層新領域,成果在飛機、導彈、衛星、航空發動機等裝備研製和生產(chan) 中工程應用。發表SCI收錄論文180餘(yu) 篇,第一完成人獲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成果獎勵4項,其中“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ti) 構件激光成形技術”成果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