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光”照亮了這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研究員的成長道路,也是他前進的指引。
采訪朱健強時,正趕上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蒞臨(lin) 上海光機所。剛剛完成迎接、匯報工作的朱健強,匆匆喝了一口水,然後轉頭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來采訪我呀,其實我也沒做什麽(me) 。”
實際上,朱健強是光學領域的大家,長期從(cong) 事高功率激光驅動器的研究工作,攻克了無數的技術和工藝難題;他也是一位悉心育人的師者,先後培養(yang) 了60餘(yu) 位博士研究生。
結緣“神光”,打造國之重器
朱健強師從(cong) 光學和激光專(zhuan) 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錫銘和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陳紹和,並於(yu) 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啁啾脈衝(chong) 放大技術。畢業(ye) 後朱健強留所工作,他參與(yu) 的第一個(ge) 重大項目,就是眾(zhong) 人矚目的“神光Ⅱ”工程。
“神光Ⅱ”工程寄托著幾代科學家的能源夢。地球上聚變能源的原料異常豐(feng) 富,1000立方米的海水含有的聚變能量相當於(yu) 全球化石能源的總和,若將其在受控情況下釋放出來,可供人類使用上千萬(wan) 年。研製這一大型激光裝置,是科學家探索新能源征途上的一個(ge) 裏程碑。
1994年,“神光Ⅱ”研製工程啟動之時,30歲的朱健強擔任了“神光Ⅱ”研製項目的工程工藝組組長。對一沒有實踐經驗、二沒有獨立完成項目設計經曆的朱健強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艱苦的3年。
那時的朱健強幾乎沒有節假日,圖書(shu) 館和試製車間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通過不斷學習(xi) 與(yu) 摸索,他在全國率先提出在“雙通”放大器中利用光楔實現不等間距的組合設計;後又獨立解決(jue) 了組合口徑中不等間距光軸的匹配難題……在他的帶領下,“神光Ⅱ”的機械結構一改以往裝置的複雜繁冗,不僅(jin) 成本大大降低,很多關(guan) 鍵技術性能也超過了原定指標。
2001年12月,“神光Ⅱ”順利通過驗收。從(cong) 此,我國有了世界上僅(jin) 有少數幾個(ge) 國家才具備的大型激光器實驗裝置。
這位學者從(cong) 未停下前進的腳步。朱健強先後主持研製了代表中國最高技術水平的三大激光裝置,承擔國家級專(zhuan) 項課題20餘(yu) 項。在研製高功率激光裝置的過程中,他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高效放大、高光束質量和高負載能力等瓶頸技術問題,形成了大型激光裝置工程與(yu) 核心工藝、高光束質量控製和數字化反饋調控等特色研究方向。
善於(yu) 思考,將光學與(yu) 機械融合
2001年,37歲的朱健強被任命為(wei) 上海光機所所長。雖然工作重心轉向管理,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對科研的熱情,他經常白天行政、晚上科研。
雖然生活變得異常忙碌,但朱健強依舊保持著反思科研工作的習(xi) 慣,將光學與(yu) 機械進行學科一體(ti) 化建設,就是他鑽研的結果。
1994年朱健強赴美國參加學術會(hui) 議,期間他偶然看到一份資料,了解到將光學與(yu) 精密機械二者結合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光學工程。從(cong) 那時起,“如何使光學與(yu) 精密機械產(chan) 生關(guan) 聯”這類問題就成了他常常思考的內(nei) 容。
“要實現一個(ge) 光學功能,不僅(jin) 要設計好這個(ge) 光學功能,還要有結構支撐的殼體(ti) ,隻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稱之為(wei) 儀(yi) 器。”朱健強說,“以前的光學功能與(yu) 機械結構設計由兩(liang) 人完成,設計理念總會(hui) 有一定的偏差,如果由一個(ge) 人完成會(hui) 更好。”
在研製“神光”係列裝置時,朱健強開創了國內(nei) 精密光學機械一體(ti) 化的學科,形成了從(cong) 動態分析到係統頻響的一體(ti) 化光機結構理論體(ti) 係,構建了光束動態模型和高精度光束指向控製的光機結構分析方法,建立起了光束模態耦合係統分析方法。
悉心育人,喜歡與(yu) 學生麵對麵交流
朱健強不僅(jin) 是一名科研工作者,還是一位師者。他說一個(ge) 組織最核心的競爭(zheng) 力是人才,“有了人才,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科學技術是需要傳(chuan) 承的,傳(chuan) 承對問題的看法和思考角度。”他常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你們(men) 不僅(jin) 要會(hui) 寫(xie) 文章、推公式,更要成為(wei) 能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技術型人才”。
數十年間,朱健強先後培養(yang) 了60餘(yu) 位博士研究生。“其實,培養(yang) 學生就像栽樹。”他望著窗外的參天大樹說,“年輕人需要一個(ge) 慢慢成長的過程,要對他們(men) 進行不斷引導、督促,激發他們(men) 的潛能,每個(ge) 學生都是可塑之才。”
朱健強很喜歡與(yu) 學生麵對麵交流,有時是一對一討論,有時是全課題組的學術討論。“有些問題我也不清楚,大家一起討論能激發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學生是我知識的延伸,也是我能力的延伸。”他說。(實習(xi) 記者 於(yu) 紫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