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北京的友誼賓館裏迎來了一場國際學術盛宴。在國家航天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主辦、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意大利CNISM研究中心協辦的“首屆空間激光技術與應用國際大會”正式開幕。
世界級科學家聚首北京話激光
作為氣象探測、通信的最佳手段,激光技術有著其他技術手段無法企及的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帶一路、泛第三極、數字地球、大氣和空間環境監測等領域對激光技術的需求日益旺盛,給空間激光技術與應用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
“空間激光技術與應用是推動空間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新興技術,在微弱信號探測、激光通信APT技術等方麵仍存在著世界公認的難題與挑戰。空間激光技術領域的同仁們應攜起手來,共同推動激光探測與通信技術創新。”國家航天局係統一司副司長趙堅在大會開幕式上說。為此,經過兩年籌劃,一場以學術報告為契機帶動空間激光技術進步與國際合作的大型國際會議今日正式登場。
“我們未來的星間信息係統離不開激光技術,我們未來的遙感係統也離不開激光技術,激光技術在未來的空間領域大有作為。”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首屆空間激光技術與應用國際大會主席包為民表示:“航天科技集團非常重視此次會議,希望它成為一個展示各國研究成果、開展思想碰撞、拓展國際視野的學術交流平台。”
本屆大會的議題主要聚焦兩個方麵:空間激光遙感和空間激光通信。會議為期兩天,特設一個主會場和四個分會場。其中,主會場特邀大會報告11場;分會場分別針對空間激光載荷技術、空間激光大氣/海洋遙感技術、空間激光對地觀測技術與深空星體探測應用以及空間激光通信與測控四個專題,特邀分會場報告26場。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大會進一步促進空間激光技術的深入發展,開拓空間激光技術的應用領域,加強空間激光技術的國際合作,提升我國空間激光技術研究水平。”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涼海說。
無論是從參會專家、報告內容還是組委會構成來說,此次會議都充分體現出高水平、國際化的特點。11場特邀大會報告中有7場為國外專家報告。作為大會共主席,R.Michael Hardesty教授既是美國環境科學研究協作研究所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副所長,又是美國星載測風激光雷達工作組的主席。開幕式上,他以“美國星載測風激光雷達的進展”為主題作大會開篇報告。日本空間激光雷達測量全球大氣環境可行性研究委員會主席小林喬郎也受邀作專題報告。
“在邀請專家時,我們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目前國際上激光技術領域知名度非常高的專家,二是國際上依然在激光技術領域從事一線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激光遙感技術研究室主任、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趙一鳴說,國內外專家對大會的響應度非常高,“很多頂尖專家提前一年就預留出了參會時間,有的外國專家百忙之中專門擠時間趕來參會,今天淩晨四點飛機到,明天下午三點就飛走了……”
本次大會(hui) 議題多元化,涉及範圍廣。在場的外國專(zhuan) 家紛紛表示,fun88官网平台雷達技術目前的發展水平令他們(men) 感到吃驚。當前,激光技術行業(ye) 發展迅速,他們(men) 希望借助本次會(hui) 議的橋梁作用,與(yu) 中國在空間技術方麵加強合作,促進激光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際化合作迎激光發展春天
大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吳偉(wei) 仁院士表示,本屆大會(hui) 為(wei) 世界空間激光技術創新發展及應用提供一個(ge) 開放的學術交流平台,是促進國際激光技術合作的重要契機,希望後續在空間激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為(wei) 激光技術發展迎來一個(ge) 新的春天,助力我國航天強國建設。
隨著激光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激光技術在氣象、環境、遙感、測繪、空間及光電工程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氣象觀測領域,未來十年我國將發射陸地生態係統碳監測衛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降水量測量雷達衛星和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等與(yu) 氣象相關(guan) 的衛星。其中,陸地生態係統碳監測衛星和大氣環境檢測衛星是《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首批科研星,均搭載有激光遙感載荷。
“激光雷達衛星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較新興(xing) 的發展方向,我國激光雷達技術的發展一直緊跟時代步伐,與(yu) 世界保持同步。我們(men) 希望通過本次世界級學術交流會(hui) 議,與(yu) 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建立國際性合作,加速我國激光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衛星總體(ti) 專(zhuan) 家曹海翊說。
“激光雷達技術的應用在世界各國已非常成熟,但將激光雷達技術應用於(yu) 衛星上具有空前的挑戰性。因此,激光雷達技術世界範圍領域內(nei) 的合作具有很強的必要性。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我國激光平台技術不僅(jin) 會(hui) 遙遙領先,激光載荷也會(hui) 逐步改善趕超世界水平。”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hui) 終身研究員王宣說。
李涼海介紹,在大會(hui) 的推動下,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已與(yu) 意大利、荷蘭(lan) 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與(yu) 日本也進行了合作探討。“這次是大型交流會(hui) ,後續我們(men) 還將開展小型閉門會(hui) 議,請這些專(zhuan) 家來做專(zhuan) 門的規劃研討與(yu) 谘詢。”
“唯其艱難,方顯勇毅。中國國家航天局願意與(yu) 各國專(zhuan) 家學者一同推進激光技術在空間探測、空間通信等應用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促進空間激光技術的創新發展。不僅(jin) 在激光儀(yi) 器研製方麵加強合作,更重要的是在數據應用與(yu) 開發上進一步加強合作。”趙堅說,“中國國家航天局將製定相應數據政策,為(wei) 全世界科學工作者使用。”
“本著國際合作與(yu) 科技創新理念,航天科技集團願與(yu) 全球合作夥(huo) 伴攜手,進一步深化合作、緊密協同,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水平,構築互利共贏合作關(guan) 係,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繁榮。”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副部長李東(dong) 說。
作為(wei) 本次會(hui) 議的主辦方,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有一支年輕有活力的空間激光技術與(yu) 應用研究團隊,在產(chan) 、學、研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研究成果。在大氣觀測領域,他們(men) 7年多以來在全國10多個(ge) 站點完成了地基/車載/機載激光雷達大氣雲(yun) —氣溶膠、風場的長期應用觀測,積累了豐(feng) 富的大氣觀測數據,並已在氣象衛星定標、環境汙染監測方麵實現應用;在植被、海洋探測領域,他們(men) 的機載植被及海洋探測激光雷達也已完成了多個(ge) 架次的掛飛試驗驗證和應用測量。這些試驗驗證和應用觀測有力支撐了我國空間激光載荷的研究和開發。
目前,該所正承擔著我國首顆星載大氣激光遙感衛星——陸地生態碳監測衛星主載荷多波束激光雷達的研製。該多波束激光雷達整體(ti) 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多波束發射、共望遠鏡多視場同時探測的方式實現多波束植被高度探測;采用高能量、高穩定激光發射技術、光學窄帶接收技術等手段實現大氣氣溶膠的定量探測;利用0°視場相機獲得多個(ge) 可見光波段的地表高分辨圖像。
此外,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還同時承擔了我國“十三五”末期將構建完成氣溶膠、雲(yun) 、風、海洋環境探測激光雷達等激光氣象載荷的主要型譜產(chan) 品,力爭(zheng) 2023年前實現激光氣象載荷的在軌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