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再製造與循環經濟,與機械業有何關係?

星之球科技 來源:TAMI2019-01-10 我要評論(0 )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代表著資源可回複且可再生的經濟和產(chan) 業(ye) 係統。除了我們(men) 熟悉的使用後回收,以及環保概念以外,更強調“生態圈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代表著資源可回複且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係統。除了我們熟悉的使用後回收,以及環保概念以外,更強調“生態圈”的概念。從產品的製程,產業鏈涉及之廣,到商業模式的創新,朝資源有效利用的目標走,並且追求產品無結束壽命的一天,可不斷的藉由不同的形式,再製造,回收,拆解進入下一階段的大循環中。
這個概念近幾年逐漸發酵,並藉由國際組織,政府的倡導與推行,突破了論述的表層。正因為循環經濟是一個巨大且困難的模式,才更需要眾多產業,政府,研究機構,社會的參與來轉動此循環。
傳統工業化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模式,產生許多環境問題及社會衝突,也造成環境負荷沉重。“大量製造”幾乎與循環經濟的概念成相反狀態,前者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進行的消耗式經濟模式,而後者試圖達到零廢棄物的終極目標。
隨著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海洋垃圾問題浮現,塑料汙染,工業廢棄物的增長,循環經濟所強調的非線性經濟模式提供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解決辦法。過去,回收重視的是物品在使用壽命終結後的處理,今天,一件物品要符合循環經濟的精神必須從原物料選擇,工廠生產,產品的設計,功能的考慮,製程等流程就開始為它的下一個循環著想。這也正是這股新浪潮賦予製造業的嶄新價值,也是機械生產者的新契機。金屬加工機床為工業之母,涉及之行業之廣亦代表機床賦予製造業在生產上創新的潛力。
 
精準生產、製造業的最佳循環
 
精準生產的意義不僅提高產品價值與良率、成功減少廢料、也帶領著製造業循序的進入循環經濟的大生態圈。全球各地針對製造業提出的改革計劃- 日本的社會5.0 (Society 5.0)、德國的工業4.0(Industry 4.0)、美國的工業因特網聯盟ICC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中國製造2025、都在醞釀智能製造的能量、實驗機械與生活的重要關連。
台灣地區受特殊時代背景之影響,90%以上的機械製造者為中小企業,他們製造的機械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為全球第7大機床生產地區、第4大出口地區。其中,機床、軸承、齒輪、滾珠螺杆的出口金額占比達機械2017年出口的20%,體現出台灣地區的金屬加工設備在世界工廠的大量參與。中小企業有靈敏、客製化的優勢,但在需要投注大量資源發展智能係統上有劣勢。


*透過Smart box, SMB智慧機頂盒,建構機聯網

以機床產業為例,今年透過TAMI(台灣機械工業業工會)與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在SMB的推動後,加速落實產業智機化的應用與擴散。鼓勵中小企業采用SMB導入機聯網進行輔導,並且先利用SMB投入有限的資源快速建構機聯網,掌握廠內機台狀態、稼動信息、生產進度與排程等效益。透過區間稼動分析,優化產能的利用、第二步,透明的生產進度,協調廠內外的生產節拍。SMB也能作為台灣地區以外,中國大陸規模相當的中小企業以少量資源投注、循序漸進實現智機化的參考依據。
 
未來,智能製造是驅動工業界運作循環經濟的齒輪,從這些形式製造業將在這個廣大經濟與生態的循環中展現其價值。第一、工廠藉由信息可視化、機聯網與機台產能狀態的監控下,以更低耗能、環保的方式製造產品,符合了循還經濟前端在節能的訴求。第二、機械、機床是工業之母,每一項生活必需品的應用均源於它,智能製造所講求的精準製造與高附加價值等於延長了物品的使用壽命、減少不必要的過度消費。符合了循環經濟的中心思想。第三、製造業”再製造”的能力將廢棄物變黃金,大量的關鍵零組件與金屬加工工件不再隨著汽機車本體壽命的終結而跟著被拋棄,而是被重新加工使用。這將是金屬加工產業走向循環經濟的一大躍進。

 
製造業與機床本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轉變、進化、與創新。為了地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或許我們正踏上一個強調循環經濟的路途。而我們所從事的金屬加工行業也屬於這個循環的核心。TIMTOS 2019將展現金屬加工行業高價值、高效智能、甚至永續的科技,歡迎具有前瞻性的行業專家到台灣地區搶先掌握這個新趨勢。循環經濟的成功是需要各個產業鏈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是商機,都是一個創新的機會。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