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綿陽:傳承兩彈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來源:央視網2019-05-28 我要評論(0 )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位於(yu) 四川綿陽的兩(liang) 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舊址,老一代科學家們(men) 在這裏,不僅(jin) 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的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位於(yu) 四川綿陽的兩(liang) 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舊址,老一代科學家們(men) 在這裏,不僅(jin) 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的小型化等一係列重大跨越,還為(wei) 國家的科技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如今,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傳(chuan) 承“兩(liang) 彈精神”,把青春和智慧獻給了建設科技強國的偉(wei) 大事業(ye) 。

在這座不起眼的小樓裏,黎明帶領團隊正在對一項前沿科技發起衝(chong) 擊。這個(ge) 叫做太赫茲(zi) 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的設備,代表著中國在這一基礎研究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太赫茲(zi) 是介於(yu) 微波和紅外之間的一小段特殊的電磁波段,也是人類最後一個(ge) 有待開發和利用的波段,將在新材料、生物醫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黎明和團隊的工作,就是利用自由電子激光技術製造太赫茲(zi) 源。為(wei) 了探索這個(ge) 高新技術,黎明1992年來到中物院。他說,是兩(liang) 彈一星科學家們(men) 的精神激勵他堅持了下來。

黎明從(cong) 事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研究正是老一輩科學家認定的事。對這些前沿科技的關(guan) 注從(cong) 他們(men) 在兩(liang) 彈城工作和生活的那個(ge) 年代就開始了。

這份手稿的落款日期,是1986年的3月28日,距離鄧稼先因病去世隻有不到四個(ge) 月的時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展祖國的高技術還是鄧稼先放不下的牽掛。而手稿中提到的自由電子激光技術,正是黎明團隊研究的方向。

如今,這個(ge) 團隊平均年齡35歲,很多人都是清華、北大的博士生。但為(wei) 了共同的理想,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放棄了在大城市的優(you) 厚條件,選擇來到這裏。

在這間實驗室裏,還懸掛著王淦昌老先生的親(qin) 筆題字——“努力發展自由電子激光及其應用”。今天,與(yu) 世界並跑的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就是王淦昌1964年首先提出的,這一技術路線後來被稱為(wei) “人造太陽工程”。

從(cong) 老一輩科學家到年輕一代,“兩(liang) 彈精神”始終指引著他們(men) ,用堅守鑄就民族脊梁。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