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ge) 新的平台和起點,不以財富自由為(wei) 導向,而是推動海目星真正實現‘成為(wei) 一家偉(wei) 大企業(ye) ’的夢想。”海目星董事長趙盛宇在接受專(zhuan) 訪時直言。
亮相科創板,是海目星發展曆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回想一路走來的“重要時刻”,趙盛宇有自己的答案:2009年底進入大客戶富士康供應鏈體(ti) 係;2012年代表深圳參加全國創新創業(ye) 大賽位居第二;2015年進入寧德時代供貨商體(ti) 係,成為(wei) 蘋果的合格供應商;2017年成立2家子公司並建立產(chan) 業(ye) 園;2019年進入特斯拉供應鏈體(ti) 係,進入蘋果iphoness供應鏈體(ti) 係……
憑借深厚的研發實力、持續的創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費電子、新能源電池等應用領域積累了大量的頭部客戶,也正是成為(wei) 頭部企業(ye) 優(you) 質供應商,堅定了海目星突破“卡脖子”技術,為(wei) 客戶賦能,推動中國智能製造升級的決(jue) 心。
在趙盛宇看來,未來激光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激光技術升級、激光應用場景滲透將伴隨著工業(ye) 製造業(ye) 升級,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邁進激光產(chan) 業(ye) ,進入主流體(ti) 係
“當時光纖激光技術剛進入中國,整個(ge) 產(chan) 業(ye) 還處於(yu) 萌芽狀態。”回憶起剛創業(ye) 時的情景,趙盛宇說,那是2008年,激光器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ye) 壟斷、激光器設備價(jia) 格昂貴、激光產(chan) 業(ye) 發展緩慢。
敏銳意識到激光器設備市場前景廣闊、激光應用將具有劃時代意義(yi) ,趙盛宇憑借在沈陽儀(yi) 表科學研究院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工作的豐(feng) 富經驗,懷揣創業(ye) 夢想走出研究院,率先邁進激光產(chan) 業(ye) 。
富士康是海目星的首個(ge) 大客戶!盡管目前來看訂單數額較小,但趙盛宇對此卻印象深刻——二三十人的團隊,針對富士康塑膠件表麵去毛刺的機械化需求,曆時半個(ge) 多月開發專(zhuan) 用設備、完成測試,實現這一工藝的機械化量產(chan) ,極大地提升了團隊的信心。海目星也因此“破例”拿到富士康供應商代碼,進入其供應鏈體(ti) 係。
服務頭部客戶讓海目星意識到,單一的激光優(you) 勢很難形成技術壁壘,引進人才、提高競爭(zheng) 力、讓企業(ye) 具備開發複雜設備能力,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2011年,海目星決(jue) 定將激光與(yu) 自動化結合起來發展,引入以張鬆嶺為(wei) 代表的自動化人才隊伍,公司的激光團隊升級為(wei) 激光和自動化結合的團隊;2012年,海目星引進國際頂尖紫外激光器開發團隊,通過大力研發核心器件,提升定製化能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並由此進入行業(ye) 主流體(ti) 係。
人才和技術的積累為(wei) 海目星搶抓機遇做好了準備。2015年,國家加大了對鋰電池的補貼力度,海目星成功研發出寧德時代第一台可量產(chan) 的鋰電池激光高速製片機,進入寧德時代供貨商體(ti) 係,正式切入鋰電新能源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市場。
突破“卡脖子”,加速國產(chan) 替代
“非常具有挑戰性。”談起進入寧德時代供貨商體(ti) 係,趙盛宇直言,挑戰來自用新技術和理念突破關(guan) 鍵技術屏障,更來自大量仿真實驗之後成功落地。
據介紹,在多機耳電芯電池製造過程中,傳(chuan) 統采用機械模切,而每個(ge) 電芯需要多套組合磨具,換模以及頻繁的修刀,這成為(wei) 製造過程中成本最高的環節。單條產(chan) 線每年換模具及修刀的成本就高達千萬(wan) 元。
用激光來代替原有的機械製成?海目星團隊在對多電芯電池係統分析、理論論證基礎上,2個(ge) 月內(nei) 開發出樣機,並進行了上百萬(wan) 個(ge) 單元實驗,用統計數據確認新工藝完全具備替代能力。
2015年5月,在鋰電行業(ye) 從(cong) 未露麵的海目星,攜帶專(zhuan) 屬於(yu) 鋰電行業(ye) 的激光和自動化綜合解決(jue) 方案,成為(wei) 寧德時代首家激光製片供應商。激光製片也得到寧德時代的全麵認證,推進量產(chan) 。之後激光製片迅速推廣,帶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進步。
“成為(wei) 頭部企業(ye) 優(you) 質供應商,堅定了海目星挑戰‘卡脖子’技術的決(jue) 心。”趙盛宇說,“這對推動激光行業(ye) 本身進步,以及推動製造業(ye) 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激光光學及控製技術、與(yu) 激光係統相配套的自動化技術成為(wei) 海目星兩(liang) 大核心能力。“國際頂級的客戶,高速發展的行業(ye) ”是海目星的發展定位。憑借深厚的研發實力、持續的創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費電子、新能源電池等應用領域高端市場的占有率十分可觀。
在3C領域,海目星積累了Apple、華為(wei) 、富士康、偉(wei) 創力、比亞(ya) 迪、京東(dong) 方等優(you) 質客戶,是京東(dong) 方國內(nei) 激光設備的核心供應商;在動力電池領域,公司與(yu) 包括寧德時代、欣旺達等全國排名前十的企業(ye) 多有合作;在動力車領域,公司成為(wei) 特斯拉電芯量產(chan) 激光切的中國的唯一供應商……
海目星的業(ye) 績也進入高速增長期,2017年至2019年,海目星分別實現營收6.38億(yi) 元、8.01億(yi) 元、10.31億(yi) 元;淨利潤分別為(wei) 1675.63萬(wan) 元、8330.36萬(wan) 元、1.45億(yi) 元。
拓展激光應用,加碼中國智能製造
“激光市場潛力巨大。”談及對行業(ye) 發展前景及企業(ye) 細分領域的布局,趙盛宇稱,“消費電子、動力電池兩(liang) 個(ge) 細分領域將齊頭並進。此外,能源、汽車、通訊產(chan) 業(ye) 變革也將給激光應用帶來市場空間。”
Optech Consulting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激光材料加工設備市場規模從(cong) 2012年102億(yi) 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145億(yi) 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wei) 6.04%,預計今年將達到169億(yi) 美元。
國內(nei) 激光設備市場同樣前景廣闊。在趙盛宇看來,過去解決(jue) 了激光設備應用從(cong) “0”到“1”的問題,未來實現從(cong) “1”到“100”將是大勢所趨。激光技術的進步及產(chan) 業(ye) 的發展,都需要更高效、智能、穩定地將激光技術的優(you) 勢應用到產(chan) 業(ye) 中,加速智能製造。
“圍繞產(chan) 業(ye) 需求進行設計,不斷調試提升,才有機會(hui) 做出來頂級的產(chan) 品。”在他看來,中國高端製造產(chan) 業(ye) 鏈逐步完善,高端設備需求巨大。
這也給了企業(ye) 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機會(hui) 。如半導體(ti) 行業(ye) ,光刻、標識、封裝、檢測等大量激光應用的設備,尚以歐美企業(ye) 為(wei) 主,百億(yi) 級的市場,中國企業(ye) 被卡在門外,這將成為(wei) 海目星等企業(ye) 努力突破的方向之一。
鎖定動力電池頭部企業(ye) ,也是海目星打造業(ye) 績新增長點的方向。海目星自主研發的高速激光製片機用於(yu) 鋰電池生產(chan) 前段的極耳切割工序,能有效提高動力電池極片的生產(chan) 效率。公司手握寧德時代、特斯拉等行業(ye) 巨頭訂單資源,將迎來廣闊的藍海市場。此次海目星募投的激光及自動化裝備擴建項目將主要用於(yu) 生產(chan) 動力電池生產(chan) 設備。
“未來三五年企業(ye) 仍將處於(yu) 快速發展軌道,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明年市場恢複常態化之後,我們(men) 有信心增長30%以上。”趙盛宇說,專(zhuan) 注於(yu) 激光及自動化智能裝備領域的研發與(yu) 市場拓展,通過新興(xing) 行業(ye) 布局及新技術開發,持續開發符合下遊產(chan) 業(ye) 的新設備,促進下遊行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智能製造行業(ye) 發展,“成為(wei) 全球工業(ye) 激光與(yu) 自動化智造第一品牌”就在不遠的前方。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