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ye) 機器人方麵:我們(men) 對我國工業(ye) 機器人進行了市場空間測算,以日本作為(wei) 對照國,2014-2018年中國製造業(ye) GDP是日本的2.8-3.5X左右,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理論保有量在2018年約為(wei) 106萬(wan) 台左右,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實際保有量在2014年僅(jin) 為(wei) 18.9萬(wan) 台左右,到2018年約為(wei) 64.9萬(wan) 台左 右,工業(ye) 機器人保有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由於(yu) 機器人回收期不斷縮短,我們(men) 假設工業(ye) 機器人加速替代,假設到2020-2023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 密度分別提升34、34、35、40台/百萬(wan) 人,計算得到2020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本體(ti) 市場規模約為(wei) 341億(yi) 元左右,銷量有望達到16.2萬(wan) 台,均價(jia) 約為(wei) 21萬(wan) 元/台。
同時我們(men) 認為(wei) :差異化+自主化是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崛起的必由之徑。我國工業(ye) 機器人下遊應用行業(ye) 正在不斷拓寬,自主品牌機器人在努力 尋找差異化發展方向。與(yu) 此同時,核心零部件自製帶動成本下降也是關(guan) 鍵,自製化對降成本意義(yi) 巨大。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經曆了2008-2017年連續10年的高速發展,從(cong) 最開始的7.9千台增長至2017年的156.2千台。 2018-2019年行業(ye) 經曆調整期,部分是因為(wei) 2017年行業(ye) 大幹快上、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後續需求。
1 工業(ye) 機器人:提升自製率+下遊差異化為(wei) 本土企業(ye) 突圍的關(guan) 鍵,核心零配件優(you) 秀廠商長期受益
1.1 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廣泛,焊接+裝配+塗裝領域國產(chan) 化率低
1.2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空間測算
全球工業(ye) 機器人年供給量持續增高,根據IFR,截止 2019年底全球工業(ye) 機器人累計安裝了270萬(wan) 台套,年 增長12%。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自2012年以來發展迅 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統計,我國在2013年超越 日本成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全球消費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 工業(ye) 機器人銷量達15.4萬(wan) 台,占全球銷量36.5%, 2012年至2018年的CAGR達到11.68%。其中18年 行業(ye) 經曆下滑,主要原因係行業(ye) 在17年新增量巨大, 增速達到79%,一定程度透支了後續年份的行業(ye) 需求, 以及下遊領域的汽車行業(ye) 、3C行業(ye) 的需求放緩帶來的 負麵影響。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中長期仍存在成長基礎,成長性來 自於(yu)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低密度。近年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 市場急劇擴張,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密度2012年至2018年 的CAGR達到52.80%,2017年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達到萬(wan) 人140台,但仍遠低於(yu) 日本(327台/萬(wan) 人) 和韓國(774台/萬(wan) 人)等製造業(ye) 強國。由於(yu) 我國人口老 齡化問題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自動化生產(chan) 成為(wei) 製造 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經曆程,未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密度有望 繼續大幅上升,市場潛力較高。
量化維度之一:中國vs.日本,工業(ye) 機器人保有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我們(men) 以日本作為(wei) 對照國,日本為(wei) 全球重要的製造業(ye) 國之一,由於(yu) 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其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占總人口比 例逐步下降,從(cong) 1999年的9.41%,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7%左右。這說明,工業(ye) 機器人的應用是解決(jue) 製造國人口紅利 消失的有效途徑。
在我國機器換人過程預計將仍進行較長時間。對比中國與(yu) 日本2019年數據:1)我國製造業(ye) GDP為(wei) 日本的3.5X,2) 製造業(ye) 全部從(cong) 業(ye) 人員數量為(wei) 日本的8.7X。這意味著我國製造業(ye) 對勞動力依賴程度仍然偏高,後續如不持續進行機器人 換人,將麵臨(lin) 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導致的勞動力約束,這就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奠定了長期發展基礎。
根據IFR數據,日本本土機器人保有量在2014年達到了29.58萬(wan) 台,此後數據缺失,我們(men) 假設維持在30萬(wan) 台左右的水平;
參考日本本土機器人保有量,我國工業(ye) 機器人保有量理論空間有多大?我們(men) 認為(wei) 需要引入一個(ge) 調整係數,即中國製造業(ye) GDP產(chan) 值相較於(yu) 日本製造業(ye) GDP的倍數,因為(wei) 假設單台工業(ye) 機器人的平均產(chan) 能接近,在產(chan) 值放大的情況下工業(ye) 機器人的 保有量應該相應提升;
我們(men) 測算得到,2014-2018年中國製造業(ye) GDP是日本的2.8-3.5X左右,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理論保有量在2018年約為(wei) 106萬(wan) 台左右;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實際保有量在2014年僅(jin) 為(wei) 18.9萬(wan) 台左右,到2018年約為(wei) 64.9萬(wan) 台左右,與(yu) 理論保有量尚存在較大差距;
上述測算還未考慮到我國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與(yu) 日本的勞動生產(chan) 率差異,如考慮該因素理論保有量更高。
量化維度之二:工業(ye) 機器人加速代替人工,更新需求逐步釋放,預計到2023年機器人需求有望達到21萬(wan) 台以上。
首先,工業(ye) 機器人回收周期持續縮短,助推機器換人速度加快:
已知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均價(jia) 在不斷降低,2017-2019年國產(chan) 機器人價(jia) 格分別為(wei) 24、23、21萬(wan) 左右,2018-2019年價(jia) 格 下降4%、9%;而我國製造業(ye) 人力成本不斷提高,2017-2019年製造業(ye) 工人工資分別為(wei) 5.8、6.5、7.0萬(wan) 左右,2018- 2019年工資分別提高11%、9%;
我們(men) 假設一台機器人可以代替3個(ge) 左右的人工,機器人每年的成本為(wei) 折舊費及維護費,折舊期設為(wei) 6年,2017-2019年 維護費用分別為(wei) 2.25、2.03、1.82萬(wan) 元/台每年,得到2017-2019年單台工業(ye) 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分別為(wei) 2.15、1.70、 1.33年,回收周期大幅縮短。
1)工業(ye) 機器人當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2)工業(ye) 機器人的折舊期約為(wei) 5-6年,假設t年需麵臨(lin) (t-5)年約30%的 機器人更新替換的需求,比例設定為(wei) 30%主要係:占比市場30%左右的國產(chan) 機器人相對海外機器人耐用性較差,假設這 部分機器人到使用年限就必須更新替換;3)新增需求與(yu) 機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間存在一定比例關(guan) 係,經我們(men) 計算得 到,每增加1台機器人銷售,工業(ye) 機器人密度上升0.02%;4)核心假設:對於(yu) 我國未來工業(ye) 機器人密度的假設。由於(yu) 機器人回收期不斷縮短,我們(men) 假設加速替代,假設到2020-2023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密度分別提升34、34、35、40台/百 萬(wan) 人。
基於(yu) 上述假設前提,我們(men) 得到2020-2023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的需求量分別為(wei) 16.2、16.8、19.3、21.3萬(wan) 台,更新需求逐 漸成為(wei) 重要的需求來源。
基於(yu) 上述分析,我們(men) 計算得到2020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本體(ti) 市場規模約為(wei) 341億(yi) 元左右,銷量有望達到16.2萬(wan) 台,均價(jia) 約 為(wei) 21萬(wan) 元/台;
根據埃夫特招股說明書(shu) 及IFR,工業(ye) 機器人係統集成行業(ye) 一般為(wei) 整機規模的3X左右,因而係統集成市場規模將達到1022 億(yi) 左右;
根據Ofweek工控網數據,多軸工業(ye) 機器人的成本構成中,機械本體(ti) 約占22%;伺服係統約占24%;減速器係統約占36%; 控製係統約占12%;其他外設約占6%,據此我們(men) 可以計算得到國內(nei) 機器人伺服係統、減速器、控製係統及其他外設的 市場空間分別約為(wei) 82、123、41、20億(yi) 元。
1.3 差異化+自主化是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崛起的必由之徑
本土機器人在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中的競爭(zheng) 地位較低,海外機器人品牌主導市場。
根據IFR及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數據,我們(men) 統計得到全球工業(ye) 機器人主要廠商出貨量數據及市占率情況,2018年 數據顯示,四大家族機器人占全球機器人出貨量的比例達到了58%,其中,發那科2018年銷量達到7.3萬(wan) 台,市占 率達到了17.30%。
我國本體(ti) 出貨量最大的為(wei) 埃斯頓,全球市占率不及1%,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自主品牌機器人努力尋找差異化發展方向。
根據CRIA數據,我國自主品牌工業(ye) 機器人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比例僅(jin) 為(wei) 11%,其主要集中在電子(19%)、通用設備 製造業(ye) (14%)、金屬製品業(ye) (14%)、橡膠與(yu) 塑料製造業(ye) (7%)及其他行業(ye) (29%);
如果看市占率,我們(men) 看到自主品牌機器人2018年在汽車整車及零配件行業(ye) 的市占率僅(jin) 為(wei) 10%,在電子、金屬加工行 業(ye) 的市占率逐步攀升至28.4%、51.8%;
也就是說,本輪製造業(ye) 複蘇中,自主品牌由於(yu) 下遊更為(wei) 廣泛、對汽車依賴度更低,有望更加受益。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發現我國工業(ye) 機器人下遊應用行業(ye) 正在不斷拓寬。
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為(wei) 傳(chuan) 統最大應用領域,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占比整體(ti) 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汽車應用占比為(wei) 36.41%,到2019年已下降為(wei) 30.87%;相比而言,日本工業(ye) 機器人在汽車領域應用比例高達37.01%;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應用領域正不斷向金屬加工、3C電子、食品飲料、通用/專(zhuan) 用設備以及其他行業(ye) 拓寬(其他行業(ye) 包括光伏、鋰電、 醫藥、建築等);也就意味著受汽車行業(ye) 景氣度擾動程度逐漸下降,新興(xing) 行業(ye) 的湧現提振工業(ye) 機器人景氣度。
除了差異化競爭(zheng) ,我們(men) 認為(wei) 核心零部件自製帶動成本下降更加重要。
自2000年起,中國工業(ye) 機器人進出口平均價(jia) 格呈現出先上升的趨勢,在2011年左右達到最高點,此後,價(jia) 格整體(ti) 呈下 滑趨勢,偶有波動。工業(ye) 品通過每年一定幅度的價(jia) 格下降,實現自動化普及,對於(yu) 傳(chuan) 統人工加工方式不斷滲透。
然而,二者之間的價(jia) 格差距正在縮小,國產(chan) 機器人價(jia) 格下滑幅度小於(yu) 國外。2015-2019年,全球工業(ye) 機器人均價(jia) 從(cong) 32萬(wan) 下降至26萬(wan) ,下降幅度為(wei) 18.75%,而國產(chan) 機器人價(jia) 格從(cong) 24.93萬(wan) 下降至21.38萬(wan) 元,下降幅度為(wei) 14.24%。
國產(chan) 機器人價(jia) 格下降幅度小,而市占率仍低,我們(men) 認為(wei) 主要原因是本土廠商成本優(you) 勢不顯著,而非競爭(zheng) 力大幅提升。
國產(chan) 機器人給予代理商/批發商的毛利潤空間有待提升。
我們(men) 以10公斤級別的六軸工業(ye) 機器人為(wei) 例,發那科/ABB市場價(jia) 可以達到13-14萬(wan) 元,以中位數13.5萬(wan) 來測算,其給 予代理商、批發商價(jia) 格為(wei) 11.5萬(wan) 、10.5萬(wan) 左右,則代理商、批發商毛利空間分別為(wei) 17.4%、28.6%;
而國產(chan) 機器人埃斯頓、新時達的毛利空間相對偏低,其中埃斯頓的代理、批發毛利空間分別為(wei) 14.7%、21.9%,而新 時達為(wei) 8.3%、14.7%。埃斯頓與(yu) 海外機器人差距相對較小,但仍有提升空間。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是關(guan) 鍵。國產(chan) 機器人普遍存在發展時間較短、技術基礎薄弱的問題,因而大量國內(nei) 廠商存在主 要核心零部件均依賴外購的現象,在本體(ti) 環節僅(jin) 充當“集成”的角色,這就導致:1)成本居高不下,2)機器人 產(chan) 品性能差、壽命低等問題;
四大家族中實力最強的(全球TOP1)發那科在本體(ti) 環節,除了減速器是外購,其餘(yu) 環節均為(wei) 自製,而實力最弱的 (全球TOP4)庫卡除控製係統自製外均為(wei) 外購;
國內(nei) 機器人廠商開始注重自製,其中埃斯頓自製步伐較為(wei) 領先,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控製係統等環節逐步實 現自主化,埃夫特、新鬆、新時達在伺服和控製係統環節推進進口替代,埃夫特在減速器領域通過收購開始小批 量替換。
自製化對降成本意義(yi) 巨大。我們(men) 拆分了匯川技術、埃斯頓、拓斯達三家自動化企業(ye) 成本構成均以原材料為(wei) 主,占比 高達80-95%,由此可見對於(yu) 機器人廠商而言,核心零配件采購是非常重要的。
本體(ti) 廠商外采核心零配件實際上是一個(ge) 讓渡利潤的過程,因為(wei) 上遊享受了較高的盈利水平。以諧波減速器龍頭 Harmonic Drive為(wei) 例,其毛利率一般在45%以上,2018年淨利率超過15%,而國內(nei) 公司綠地諧波的毛利率接近50%, 2019年淨利率超過30%。因而,實現關(guan) 鍵環節的自製對於(yu) 降低成本而言意義(yi) 重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