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觀點整理自徐奇淵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hui) (2020年12月)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2997字
閱讀時間:5分鍾
當前中國的經濟複蘇:製造業(ye) “小時代”的歸來
從(cong) 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國工業(ye) 和服務業(ye) 增加值增速間的比較關(guan) 係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為(wei) 1998年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前,此時期工業(ye) 增加值增速較服務業(ye) 更快,體(ti) 現了蓬勃向上的工業(ye) 化進程;第二階段為(wei) 90年代中後期到2013年、2014年左右,此時期工業(ye) 增速和服務業(ye) 增速大體(ti) 相當;第三階段為(wei) 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服務業(ye) 增速明顯快於(yu) 工業(ye) 。
在第二階段當中出現了兩(liang) 個(ge) 短暫的時間段,分別持續了兩(liang) 、三年時間,和當時的趨勢不同:即,工業(ye) 增速明顯高於(yu) 服務業(ye) 增速,而且兩(liang) 段時期恰恰均很特殊,分別是2003-2004年的非典及後非典時期,以及2008的次貸危機及後危機時期。這兩(liang) 次工業(ye) “小時代”和所在時期曆史發展趨勢及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方向背離,這一次疫情後的複蘇也有類似的特點:觀察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的季度增速可發現,從(cong) 今年6月份開始,我國工業(ye) GDP增速明顯超過服務業(ye) GDP增速,且有望持續幾個(ge) 季度。因此,2020年疫情後我國出現了工業(ye) 的第三次“小時代”,即工業(ye) GDP增速再次反超服務業(ye) 增速。
可以找到很多其他指標來強化印證上述觀點,如工業(ye) 用電量增速和服務業(ye) 用電量的增速。工業(ye) 和服務業(ye) 每度電產(chan) 生的GDP是不同的,所以分開來進行觀察,可以發現,截至10月我國工業(ye) 用電同比增速處於(yu) 30%的曆史高分位水平,而服務業(ye) 用電量增速處於(yu) 90%左右的曆史低分位水平。若回溯到2008年左右的第二次“小時代”,這個(ge) 結論也是完全成立的。
此外觀察小微企業(ye) 運行指數可以發現,屬於(yu) 工業(ye) 的製造業(ye) 、建築業(ye) 等部門企業(ye) 運行表現強於(yu) 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和住宿餐飲等服務業(ye) 企業(ye) 。統計局發布的40個(ge) 行業(ye) 的景氣指數排名也顯示重工業(ye) 總體(ti) 強於(yu) 輕工業(ye) ,輕工業(ye) 強於(yu) 服務業(ye) ,服務業(ye) 排名靠後。
在需求端,可以通過CPI及PPI來觀察產(chan) 出缺口。值得注意的是,PPI也有核心和非核心的問題。今年上半年油價(jia) 大幅下跌,原油期貨出現負價(jia) 格,動力燃料或者大宗商品對PPI有較大影響。剔除掉一些大宗商品能源價(jia) 格之後,核心PPI仍呈現明顯向正的需求缺口回收;CPI方麵,除了考慮能源和豬肉價(jia) 格因素之外,疫情影響下交通運輸行業(ye) 受到的打擊亦較大,觀察核心CPI可發現,產(chan) 出缺口基本穩定;GDP平減指數在二季度和三季度也有明顯的上升,這表明總體(ti) 產(chan) 出缺口在縮小。
從(cong) 需求端來看,產(chan) 生本次工業(ye) “小時代”的原因如下:
首先,消費端出現分化。消費端整體(ti) 複蘇較弱,細分來看,對於(yu) 有形製成品的消費較強,而住宿餐飲航空旅遊等服務業(ye) 關(guan) 聯的消費均相對較弱。這是由於(yu) 居家隔離期,消費者要維持一定水平的效用,但服務業(ye) 效用被動減少,因此會(hui) 增加一些製成品效用。在此基礎上,“6.18”、“雙十一”等促銷時期,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數據表現較好,這也帶動了製造業(ye) 投資在下半年明顯回暖。
其次,消費更趨向於(yu) 有形製成品,這引導了投資流向工業(ye) 。由於(yu) 消費更多偏向於(yu) 的製成品,而服務業(ye) 消費偏少,固定資產(chan) 投資更多傾(qing) 向於(yu) 有形工業(ye) 製成品的部門,即投資也傾(qing) 向於(yu) 流向工業(ye) 部門。
最後,國內(nei) 外刺激政策的溢出效應利好中國出口。疫情發生後西方國家的財政刺激力度較大,如美國的失業(ye) 救濟金在疫情前是600美元/周,疫情後一度高達1100美元/周,所以在一些偏遠地區,疫情發生後政府發放的失業(ye) 金甚至高於(yu) 工人在崗的工資水平,同時其需求保持較高水平;在供給端,歐盟及一些新興(xing) 市場國家生產(chan) 和供給的秩序被破壞,這樣一些缺口也由中國彌補。此外,進口替代效應也發揮了明顯作用,如對於(yu) 重卡發動機及一些零部件,我國原先部分依賴進口,但目前國內(nei) 製造廠商的產(chan) 能擴大,生產(chan) 時間拉長,這對原來斷掉的進口供應鏈有補充作用。出口擴大、市場份額急劇上升和進口替代這三個(ge) 因素共同帶來了國內(nei) 工業(ye) 製造業(ye) 進一步的複蘇。
相比前兩(liang) 次,本次小時代有什麽(me) 不同?一是海外需求相對不夠強勁,不像2001年第一次小時代時期,中國剛加入WTO,外部環境相對較好,海外市場需求強勁,每年的出口增速均達20%-30%;二是國內(nei) 的環境不同,我國目前保持政策定力,二季度經濟剛剛恢複正增長時,我國的政策就開始趨向較為(wei) 謹慎,這也是有必要的,而前麵講到的第二次小時代時期,2008年我國公布4萬(wan) 億(yi) 刺激計劃,2009年又實施信貸刺激,對應著超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前述兩(liang) 個(ge) 條件是這次小時代不具備的。第三,是本次小時代持續時間或會(hui) 多幾個(ge) 季度,這也是本輪疫情衝(chong) 擊下的新特點,同樣與(yu) 前兩(liang) 次小時代不同。本次西方國家在大舉(ju) 進行財政刺激的時候,供給能力相對不足,刺激下的溢出效應更多流向中國,換言之,中國更多享受到了海外超寬鬆政策的溢出效應,這與(yu) 2009年是相反的,當時我國4萬(wan) 億(yi) 刺激計劃帶動了更多向周邊其他經濟體(ti) 的溢出效應。總體(ti) 而言,我國有內(nei) 部政策帶動的刺激效果,同時也有外部刺激的溢出效應,疊加國內(nei) 的進口替代效應,共同構成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可繼續維持到明年年內(nei) 較長的一段時間。
對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議:
在要素市場改革中,要解決(jue) 市場扭曲問題,市場需要實現出清或要素循環,關(guan) 鍵是要找到內(nei) 循環的堵點在哪裏。
要素市場改革解決(jue) 市場扭曲的問題,需要通過宏觀調控來保持增速。宏觀調控希望保持增速,但它和體(ti) 製改革有時似乎存在諸多矛盾。以僵屍企業(ye) 為(wei) 例,僵屍企業(ye) 的存在導致市場不能出清,要素無法循環。在今年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僵屍企業(ye) 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今年上半年許多中小企業(ye) 不是被市場競爭(zheng) 淘汰,而是因為(wei) 疫情中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所以,整個(ge) 市場相當於(yu) 進行了一輪非政府的、自發的去產(chan) 能行為(wei) ,導致市場產(chan) 能縮小,財政貨幣政策刺激下需求又有反彈,出現了供給較緊的狀態,海內(nei) 外需求均較強。今年僵屍企業(ye) 的問題不嚴(yan) 重,但一些頭部企業(ye) 也在大舉(ju) 擴張產(chan) 能,某些企業(ye) 的產(chan) 能擴張目標甚至達到目前標準的二至五倍;而另一些企業(ye) 認為(wei) 雖然目前市場整體(ti) 在擴張產(chan) 能,製造業(ye) 投資也呈現複蘇,但未來兩(liang) 年後或又會(hui) 出現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然而,過去的去產(chan) 能行為(wei) 更多圍繞環保督查和生產(chan) 安全標準上,受影響的是一些中小企業(ye) ,那些真正大而不倒的企業(ye) 仍未倒閉。
怎樣優(you) 化資源配置?優(you) 化資源配置有一個(ge) 前提,即需要一個(ge) 正向淘汰機製,但目前市場上往往存在逆向淘汰機製,這樣的機製下僵屍企業(ye) 往往難以倒閉。一個(ge) 真正的僵屍企業(ye) 的特征就是規模大、債(zhai) 務較多、持續多年不產(chan) 生利潤,但各方都不想讓它倒閉:地方政府有稅收、就業(ye) 考慮;銀行有壞賬考慮。因此在宏觀調控時,最終結果就是一旦政策過緊,先倒閉的就是一批中小企業(ye) ;一旦政策一鬆,雖然僵屍企業(ye) 活下來了,但中小企業(ye) 也能夠分到一些市場,也能夠活下來。所以,宏觀調控確實很矛盾。
我們(men) 需要建立起一個(ge) 正向的淘汰機製,如僵屍企業(ye) 倒掉以後,人員到哪裏去?需要有社會(hui) 保障的網絡。錢從(cong) 哪裏來?需要有銀行存款保險製度。目前保障網絡、製度都已存在,但力度還不夠。因此這個(ge) 製度還需要完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銀行存款保險製度、央地兩(liang) 級財政改革等這些配套改革需要先行完成。
什麽(me) 樣的條件下能夠完成這些改革?這就需要宏觀調控保持一定力度,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基礎上,換取時間推動上述改革,完善正向淘汰機製。待正向淘汰機製形成穩固基礎後,國家有能力承擔一個(ge) 或更多僵屍企業(ye) 倒閉和破產(chan) 之時,我國的市場扭曲狀況相對就會(hui) 改善,僵屍企業(ye) 帶來的內(nei) 循環堵點即被疏通,要素市場出清循環就建立起來了。
最後的結論有兩(liang) 點:一是在市場不完善、僅(jin) 存在逆向淘汰機製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一定要保持增速,否則過度緊縮將導致中小企業(ye) 和有活力的企業(ye) 倒閉,因此要非常謹慎地退出當前的擴張性政策;二是要珍惜寬鬆政策帶來的寶貴窗口期,加快完善前述托底政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