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活動評審結果揭曉。江蘇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拍攝的《科學家精神——祝世寧》短視頻喜提最具傳(chuan) 播價(jia) 值獎。
說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追光者。
“我們(men) 團隊研究的材料叫做光學超晶格,它能夠產(chan) 生波長不同的激光。在生活中,我們(men) 也能用到它,比如探測大氣汙染、找有毒氣體(ti) 分子,這就需要紅外激光,需要光學超晶格。”祝世寧如此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
而立之年考入大學
1949年,祝世寧出生於(yu) 江蘇南京。作為(wei) 共和國的同齡人,祝世寧人生的每一個(ge) 選擇,都與(yu) 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guan) 。
1968年底,19歲的祝世寧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插隊。1970年,他又進入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馬廠柴油機廠工作。1977年,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得知國家恢複高考的消息,這可謂祝世寧人生的轉折點。經過緊張的備考,已近而立之年的他成為(wei) 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
這段波折的經曆,並沒有影響祝世寧對科學的熱愛。對他而言,科學仿佛是一個(ge) 巨大的磁場,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即便是在農(nong) 村插隊的時候,他也沒忘記在行囊裏裝上從(cong) 在大學教書(shu) 的伯伯那裏要來的《生物化學講義(yi) 》《遺傳(chuan) 學》和一些農(nong) 業(ye) 科技類的書(shu) 籍。艱苦勞動之餘(yu) ,即便再累,祝世寧每天晚上也會(hui) 在昏暗的油燈下,讀上一段書(shu) ,做點筆記。
因為(wei) 實驗能力突出,1990年,祝世寧被召進中國科學院院士閔乃本領導的課題組,從(cong) 事介電體(ti) 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與(yu) 製備工作。此後,他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塊能同時產(chan) 生二色激光的準周期超晶格。
2007年,閔乃本主持完成的“介電體(ti) 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祝世寧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能走到今天,我覺得有兩(liang) 點很重要:一是特別喜歡做科學研究;二是艱苦的農(nong) 村勞動鍛煉了我,使我麵對困難、挑戰更具耐力。”祝世寧說。
注重培養(yang) 年輕科研人員
專(zhuan) 注實驗固然重要,但在祝世寧看來,同行間的學術交流,也同樣重要。
談到學術交流,祝世寧給科技日報記者講了個(ge) 故事。前些年,南京大學在籌建現代工程與(yu) 應用科學學院時,要建設新樓,學校有關(guan) 工作人員詢問祝世寧的意見:新樓裏教授的辦公室,是否應該比其他人的更大些?祝世寧給出的建議是,大家的辦公室都應該是一樣大的,不要給個(ge) 別人特殊待遇,但是公共區域要大一些。
“我覺得,不要把辦公室分三六九等,不要有那麽(me) 多等級;同時,新工學是一個(ge) 交叉學科,需要經常討論問題,要規劃好公共區域,比如會(hui) 議室、咖啡廳,這樣大家開研討會(hui) 的時候,或者有客人到訪的時候,我們(men) 都可以在公共區域交流。”祝世寧說,學校要創造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科研人員互相多交流。大樓建成後,祝世寧的辦公室和青年教師的一樣大,而且被連在一起,因此大家經常互相串門,對此他很開心。
“國家的發展最終是要依靠人才。”對於(yu) 年輕的科研人員,祝世寧總是寄予厚望。在他看來,青年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不忘初心,堅持自己對一些問題的判斷,有自己的定力,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yu) 實踐,解決(jue) 科學問題,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敢於(yu) 啃“硬骨頭”。
在日常工作中,祝世寧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年輕人才的培養(yang) 上。“我總說,要保護好年輕人的創造力,要尊重他們(men) 的首創精神,給他們(men) 創造條件,做他們(men) 的‘梯子’。”祝世寧坦言。
“人一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不要給自己設一個(ge) 邊界,要不斷地學習(xi) ,不斷地思考新問題,勇於(yu) 接受新知識,我覺得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活得非常有趣了。”祝世寧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