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ye) “深V”反彈:全年裝備製造業(ye) 貢獻率達70.6%
盡管2020年初中國工業(ye) 驟降13.5%,但從(cong) 3月份以來,中國工業(ye) 增速一路向上,劃出一條“深V”反彈曲線,成為(wei) 中國經濟複蘇的重要支撐。
2021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其中製造業(ye) 增長3.4%,12月當月,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7.3%,再度刷新2019年3月以來的新高。
這明顯超出市場的預期。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鋼鐵、工程機械類產(chan) 品生產(chan) 持續向好;另一方麵,出口交貨值持續高位放量,帶動了工業(ye) 消費品的生產(chan) 。此外,海外疫情的反撲導致部分生產(chan) 鏈條轉移至中國的趨勢仍在持續。
行業(ye) 分化仍然明顯,2020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和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1%、6.6%,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ye) 分別快4.3、3.8個(ge) 百分點。其中,僅(jin) 裝備製造業(ye) 一個(ge) 行業(ye) ,對全部規上工業(ye) 增長的貢獻率就達到了70.6%。
產(chan) 品產(chan) 量也反映了這一點。2020年,工業(ye) 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同比分別增長了19.1%、17.3%、16.2%、12.7%。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民用無人機等新興(xing) 產(chan) 品增速更是超過了1倍。
專(zhuan) 家預計,強勁的工業(ye) 增長有望延續到今年,走出一條“前高後低”的曲線,而當前的中國工業(ye) 仍麵臨(lin) 著需求恢複不牢固,原材料、匯率、海運等成本擠壓企業(ye) 利潤等一係列新的問題。
工業(ye) 增速前低後高
中國社科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航燕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2020年的工業(ye) 增速走出一條超出預期的“深V”形反彈曲線,分季度看,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wei) -8.4%、4.4%、5.8%、7.1%,從(cong) 季度看,目前已回到、甚至高於(yu) 以往的增長區間。
她指出,工業(ye) 的複蘇明顯快於(yu) 消費等指標,成為(wei) 帶動整體(ti) 經濟恢複的主要動力,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與(yu) 消費、服務業(ye) 相比,工業(ye) 生產(chan) 環境相對封閉,便於(yu) 疫情的控製;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中國以極高的效率疏通了上下遊的產(chan) 業(ye) 鏈以及全球供應鏈,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全產(chan) 業(ye) 鏈的複工。
“從(cong) 2020年二季度開始,工業(ye) 增速已經恢複至疫前平均水平,當時的主要動力是複工複產(chan) ;同時,中國在穩增長上采取了一係列政策,基建不斷發力,這推動了鋼鐵、水泥、工程機械類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持續向好。”
2020年12月,中國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ye) 增長7.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ye) 增長7.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ye) 增長10.7%,其中鋼材產(chan) 量12034萬(wan) 噸,同比增長12.8%。
冶金工業(ye) 規劃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總工程師李新創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2020年中國鋼鐵產(chan) 量首次突破10億(yi) 噸大關(guan) ,這主要得益於(yu) 國內(nei) 鋼鐵需求的大幅回暖,“中國的鋼鐵生產(chan) 主要用於(yu) 國內(nei) 消費,比如建築行業(ye) 去年的鋼鐵消費量就高達5.74億(yi) 噸,同比大增13.4%,機械、能源、集裝箱等行業(ye) 用鋼需求也大幅提升。”
張航燕指出,2020年12月工業(ye) 增速再度刷新近21月新高,這大幅超出了預期,“隨著聖誕季的結束,往年12月的工業(ye) 出口會(hui) 有所回落,然而2020年12月的工業(ye) 出口交貨值仍高達9.5%,這帶動了大量工業(ye) 消費品的生產(chan) 。”
在她看來,這可能是因為(wei) 海外疫情的反彈導致部分國家出現囤貨的現象,疫情之下,不少海外工廠陷入停擺,中國成為(wei) 不少國家工業(ye) 消費品的主要供應者,而隨著春節的臨(lin) 近,這些國家有提前備貨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yu) 國內(nei) 疫情控製明顯好於(yu) 國外,供應鏈完整,部分印度、甚至東(dong) 南亞(ya) 的生產(chan) 訂單正在轉向國內(nei) 。
與(yu) 此相伴的是,中國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不斷上升。2020年四季度,全國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8.0%,比上年同期上升0.5個(ge) 百分點,創下2017年四季度以來的新高。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ye) 為(wei) 82.0%,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ye) 為(wei) 81.2%,通用設備製造業(ye) 為(wei) 80.8%,專(zhuan) 用設備製造業(ye) 為(wei) 79.8%,汽車製造業(ye) 為(wei) 80.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ye) 為(wei) 82.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ye) 為(wei) 80.8%。
“盡管中國工業(ye) 取得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但必須注意,當前的中國工業(ye) 仍麵臨(lin) 不少新的問題。”張航燕指出。
首先,近期不少工業(ye) 企業(ye) 反映,原材料價(jia) 格大幅上漲,匯率持續攀升,出口集裝箱“一櫃難求”,海運費大幅飆升,部分地區對工業(ye) 生產(chan) 采取限電措施,這正在擠壓企業(ye) 的利潤,不少工業(ye) 企業(ye) “增收不增利”。
其次,2020年製造業(ye) 投資仍然下降了2.2%,反映企業(ye) 信心不足。張航燕在近日的調研中發現,大量工業(ye) 企業(ye) 仍存在訂單不足、庫存過高、應收賬款高企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yu) 國內(nei) 外需求的恢複並不牢固。“近期,中國確實承接了部分國外產(chan) 能的轉移,但從(cong) 中長期看,中國能否留得住這些產(chan) 能仍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張航燕指出,應當關(guan) 注在新一輪政策刺激下部分領域過熱的現象,比如各個(ge) 地方在芯片製造上一哄而上,部分鋼鐵企業(ye) 也出現了產(chan) 能擴張的跡象。
裝備製造業(ye) 爆發
疫情加大了工業(ye) 生產(chan) 的行業(ye) 分化。相較而言,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生產(chan) 恢複相對偏慢,采礦業(ye) 、水電氣等能源行業(ye) 增加值增速較低。但機器人等裝備製造業(ye) 、集成電路等高科技行業(ye) 在疫情穩定後出現了逆勢激增的勢頭。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月18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2020年,高技術製造業(ye) 和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1%、6.6%,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ye) 快4.3、3.8個(ge) 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裝備製造業(ye) 是支撐工業(ye) 恢複的最重要的一個(ge) 支柱。2020年三、四季度,裝備製造業(ye) 均實現了兩(liang) 位數的增長,僅(jin) 此一個(ge) 行業(ye) ,對全部規上工業(ye) 增長的貢獻率就高達70.6%。
從(c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看,工業(ye) 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同比分別增長19.1%、17.3%、16.2%、12.7%。此外,不少高科技產(chan) 品在2020年大幅增產(chan) ,比如,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民用無人機、集成電路圓片等新興(xing) 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增幅均達到1倍以上。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工業(ye) 運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飛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連續低迷數年之後,2020年汽車製造出現了大幅反彈,這是支撐裝備製造業(ye) 快速增長的一個(ge) 重要力量。
他指出,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中國大力推動“汽車下鄉(xiang) ”等刺激車市的政策,推遲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坡時間,各地也紛紛放寬了新能源汽車的限購措施。另一方麵,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不少家庭基於(yu) 保持社交距離的考慮,也開始從(cong) 公共交通轉向私家車出行,這帶來了需求的邊際改善。
張航燕指出,最近數月,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一度出現了翻番式增長,這一方麵是各地在新能源汽車牌照上政策更為(wei) 寬鬆,另一方麵是近日多家車企連續發布汽車新品,引發市場高度關(guan) 注。應當看到的是,新能源汽車的比重仍然隻有百萬(wan) 輛級別,而隨著特斯拉大幅降價(jia) ,超長續航、快速充電等技術的突破,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江飛濤表示,疫情加速了各行業(ye) 的線上遷移,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快速發展,這帶來了手機、筆記本、集成電路、家電等電子信息行業(ye) 的加速發展。而汽車、家電、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又是機器人、高端機床等上遊裝備製造業(ye) 的主要應用領域,產(chan) 業(ye) 鏈較長,其快速發展帶動了全產(chan) 業(ye) 鏈的共同複蘇。
數據顯示,12月中國的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29706套,同比增長32.4%。“工業(ye) 機器人大幅增長,一方麵得益於(yu) 汽車、3C等下遊產(chan) 業(ye) 的恢複,另一方麵也是疫情後機器換人加速推進的縮影。”張航燕說。
ABB中國機器人事業(ye) 部負責人梁銳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新能源汽車、5G和消費電子等行業(ye) 是工業(ye) 機器人能夠大顯身手的領域,對於(yu) 機器人行業(ye) 來說,2020年這些領域出現了令人振奮的機會(hui) 。”
他介紹,ABB在中國的業(ye) 務去年二季度已經開始回升,目前,正在加快推進ABB機器人未來工廠的建設,預計將在2021年投入運營的這一工廠將使ABB在中國的產(chan) 能提升至10萬(wan) 台,未來數年ABB機器人產(chan) 品線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將提升一倍。
展望2021年,張航燕認為(wei) ,短期內(nei) 中國工業(ye) 增速仍有望保持強勁,由於(yu) 去年一季度基數較低,今年初的工業(ye) 有可能出現更高的同比增速,但內(nei) 外部需求恢複不甚牢固,預計今年全年的工業(ye) 可能走出一條“前高後低”的曲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