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武漢“解封”一周年之際,4月8日,《證券日報》記者實地探訪華工科技,潔淨無塵的車間裏,工人們(men) 忙碌地組裝器件,一個(ge) 個(ge) 光模塊在生產(chan) 線上進行測試,一片忙碌的景象。
經曆了極不平凡的2020年後,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極為(wei) 不易,疫情考驗了我們(men) 的戰略柔性,應對種種不確定性的勇氣和行動力,隨著公司校企分離改革的完成,華工科技進入了係統成長,將全麵拓展戰略空間的新階段。”
4月9日,華工科技披露了2020年年報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業(ye) 績預告。2020年華工科技營業(ye) 收入61.38億(yi) 元,同比增長12.4%,歸屬母公司淨利潤5.5億(yi) 元,同比增長9.49%,扣非後淨利潤3.55億(yi) 元,同比增長48.53%。2021年第一季度預告盈利1億(yi) 元-1.15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49.99%-1077.48%,展現了公司良好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5G加持
2020年智能製造銷售收入增長26%
“公司有源光模塊業(ye) 務緊抓全球5G建設的市場契機,通過解決(jue) 高速光電信號的技術難題,實現5G係列產(chan) 品全覆蓋。疫情期間,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及貿易戰帶來的人員、物料供應短缺、物流受阻等不利影響,發貨量位居行業(ye) 前列。”華工科技子公司華工正源總經理胡長飛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光通信領域,華工科技夯實無線網絡市場,50G係列傳(chuan) 輸類產(chan) 品在華為(wei) 、中興(xing) 、烽火等客戶處順利導入並批量交付,5G光模塊鞏固前、中、回傳(chuan) 市場優(you) 勢地位;發布“覺影”(Joinsite)係列皮基站,貼合最新應用場景需求。
圍繞工業(ye) 數智化,華工科技整合旗下子公司產(chan) 品、技術實力,首次借助5G網絡將智能製造信息係統應用與(yu) 橋梁智能生產(chan) 設備相結合,打造製造數據實時采集、人機協調控製的首個(ge) 橋梁行業(ye) 智能生產(chan) 車間。華工科技從(cong) 2008年開始實施“激光+自動化”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在汽車、工程機械、3C電子、新能源等行業(ye) 積累了豐(feng) 富的案例,三年前探索智能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2020年已在橋梁、工程機械、管件行業(ye) 樹立了標杆案例,全年智能製造銷售收入增長26%。
麵向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華工科技光通信業(ye) 務戰略布局進一步優(you) 化,從(cong) 低成本擴張到橫向擴張,垂直整合,最終達到產(chan) 品領先的目標。2020年,公司組建矽光團隊,推動矽光芯片產(chan) 業(ye) 化進程,圍繞“光聯接+無線聯接”,實現5G係列產(chan) 品全覆蓋。
“未來,隨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工業(ye) 數智化、生活智能化的發展,數據中心的規模一定是越來越大,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加之5G的需求,未來5年,公司光通信業(ye) 務仍會(hui) 將5G和數通這兩(liang) 個(ge) 市場做為(wei) 主攻方向。”胡長飛表示。
創新應用
新能源汽車領域業(ye) 務實現突破
據年報顯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華工科技作為(wei) 核心供應商助力五菱宏光MINIEV問鼎新能源汽車銷冠,2020年累計銷量突破11.92萬(wan) 輛。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續航裏程、快速充電、輕量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發展趨勢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車PTC加熱係統,斬獲多家造車新勢力和高端車型青睞,比亞(ya) 迪、長安、理想多款熱銷車型量產(chan) ,進入全球日產(chan) 體(ti) 係,銷售同比增長89%。同時,NTC溫度傳(chuan) 感器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電池和電機領域實現“開拓性”應用。
此外,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國內(nei) 首條新能源汽車全鋁車身焊裝生產(chan) 線量產(chan) 上市;通過新能源電池鋁合金材料的激光焊接工藝研究,成功實現了電池模組自動化焊接生產(chan) 線在寶馬新能源汽車產(chan) 線中的應用。
“新能源汽車發展,給激光加工設備帶來廣闊市場空間。一方麵,汽車輕量化概念興(xing) 起及安全性能關(guan) 注度日益上升,激光加工在汽車工業(ye) 領域正受到更多重視和應用。另一方麵,動力電池高標準的加工要求為(wei) 激光工藝提供了發揮優(you) 勢的空間。激光工藝依托高效精密、靈活、可靠穩定、自動化和安全程度高等特點,廣泛應用於(yu) 動力電池生產(chan) 線的前、中、後段加工過程中。”馬新強表示。
校企分離
迎來全麵市場化新階段
作為(wei) 華中地區首家高校背景的上市企業(ye) ,曆經近兩(liang) 年的改革方案探索,日前,華工科技校企分離改革亦正式收官,實控人由華中科技大學變更為(wei) 武漢市國資委,迎來全麵市場化的新階段。
今年1月底,武漢市國資委批複同意國恒基金以22.46元/股股價(jia) ,受讓華中科技大學產(chan) 業(ye) 集團所持華工科技19%股份,成為(wei) 華工科技控股股東(dong) 。隨後,本次股權轉讓事項獲財政部、教育部等批複,公司《股權轉讓協議》業(ye) 已生效。由屬地國資接手,引入社會(hui) 基金,管理團隊出資入夥(huo) ,並擁有充分決(jue) 策權,華工科技的創新模式或成為(wei) 校企改革進入“攻堅期”後的典型標杆案例,為(wei) 上市公司校改提供了借鑒。
“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完善長效激勵機製,讓更多員工通過自身努力,享受公司發展成果。”馬新強介紹,國恒基金邀請華工科技管理團隊及核心骨幹員工共同出資設立合夥(huo) 企業(ye) 武漢潤君達,對國恒基金合計出資1.5億(yi) 元,占認繳出資總額的3.26%。作為(wei) 上市公司,華工科技的股權激勵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或采取股票增值權、限製性股票等方式,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充分調動核心骨幹人才創新創業(ye) 的積極性。
在描繪華工科技新階段發展藍圖時,馬新強表示,從(cong) 戰略層麵來說,我們(men) 會(hui) 進一步聚焦高端市場、優(you) 質客戶,圍繞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工業(ye) 數智化、汽車新四化,堅持創新至上,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縮小與(yu) 全球行業(ye) 頭部企業(ye) 的差距;從(cong) 經營層麵來說,我們(men) 會(hui) 通過管理變革,強化營銷能力、創新能力、交付保障能力建設,以良好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力爭(zheng) 通過三年的努力,綜合實力比肩國際行業(ye) 頭部企業(ye)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