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竇賢康院士:用量子激光雷達解決中高層大氣探測難題

星之球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2021-10-27 我要評論(0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對於(yu) 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有重要意義(yi) 的中高層大氣風場探測一直以來都麵臨(lin) 困境——無法使用探空氣球或衛星進行探測。不過,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

對於(yu) 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有重要意義(yi) 的中高層大氣風場探測一直以來都麵臨(lin) 困境——無法使用探空氣球或衛星進行探測。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創新研發的量子激光雷達對此提供了有效解決(jue) 方案。
近日,竇賢康在北京舉(ju) 行地“雁棲湖會(hui) 議”上進行《量子探測技術在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中的應用》主題演講,就相關(guan) 研究進行具體(ti) 介紹。
“雁棲湖會(hui) 議”是中國科學院與(yu) 北京市合作舉(ju) 辦的高端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至今已舉(ju) 辦四屆。今年會(hui) 議以“量子科學與(yu) 技術前沿”為(wei) 主題,聚焦量子科技領域的前沿重點問題,前瞻探討量子科技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方向和任務。
竇賢康長期從(cong) 事中高層大氣理論、觀測與(yu) 實驗綜合研究,獨立自主研製了係列激光雷達觀測係統,車載測風激光雷達係統填補了國內(nei) 在該領域的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基於(yu) 單光子頻率上轉化技術的量子激光雷達;並基於(yu) 在觀測設備上的開拓性工作,在中層頂區域大氣動力學和光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係統性和創新性成果。
過去,中高層大氣探測是比較大的難題
“空間物理研究的領域是太陽表麵與(yu) 地球表麵之間的空間。”竇賢康介紹道,按照高度範圍可分為(wei) 中高層大氣、熱層和電離層、磁層、行星際空間。其中,中高層大氣(十幾公裏到一兩(liang) 百公裏)是地球中性大氣向空間等離子體(ti) 過渡關(guan) 鍵節點。
日常生活我們(men) 遇到的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十公裏以下大氣中,為(wei) 對流層;十至五十公裏的大氣以水平流動為(wei) 主,為(wei) 平流層;五十至九十公裏的大氣被稱為(wei) 中間層;九十公裏高度以上是熱層大氣。平流層、中間層以及低熱層大氣構成了中高層大氣的主要區域。
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中高層大氣?竇賢康舉(ju) 出一個(ge) 例子,“對流層大氣的密度變化幅度相對較小,雖然晴天雨天天氣條件不同,但大氣密度變化幅度往往僅(jin) 在1%左右。相比較而言,中高層大氣由於(yu) 密度非常稀薄,很容易受到太陽爆發事件等擾動的影響產(chan) 生劇烈變化。衛星軌道會(hui) 受到密度變化的影響,如果無法準確觀測和預測高空大氣密度,衛星軌道預測就會(hui) 非常困難。”
然而,由於(yu) 缺乏觀測手段,中高層大氣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空間物理傳(chuan) 統上主要關(guan) 注電離層以上(高於(yu) 一百公裏),大氣科學主要聚焦平流層以下(低於(yu) 三十公裏)。在三十到一百公裏高度的中高層大氣既無法利用衛星進行直接探測,也無法使用探空氣球進行探測。
“對於(yu) 對流層高度大氣,我們(men) 可以使用氣象雷達和探空氣球來探測。在更高高度(熱層和電離層、磁層、行星際等),我們(men) 可以使用衛星探測。但是,三十公裏到一百公裏高度的中高層大氣,主要以大氣分子為(wei) 主,散射物很少,是探空氣球上不去、衛星觀測下不來的探測盲區。”竇賢康指出,雖然發射攜帶探測儀(yi) 器的探空火箭可以探測這部分空間,但探空火箭是單次測量,且探測成本高昂,無法做到長期觀測。因此,探測中高層大氣需要創新觀測手段。
激光雷達是中高層大氣探測的主要手段
激光雷達是中高層大氣探測的主要手段,能夠覆蓋從(cong) 近地麵到一百公裏的中高層大氣。雷達利用目標對電磁波的散射過程來發現目標並獲得其特征信息。三十公裏到一百公裏高度中高層大氣的主體(ti) 是純淨的大氣分子,其尺度與(yu) 激光波長相當,可以用激光與(yu) 大氣分子的相互作用對中高層大氣進行探測。
激光雷達探測中高層大氣的主要參數包括大氣密度、溫度和風場。其中,風場是中高層大氣最重要的動力學參數,是中高層大氣全球環流的直接體(ti) 現,也是中高層大氣最難測的參數。精確的大氣風場探測對數值天氣預報、氣候模型改進、生化氣體(ti) 監控、機場風切變預警等具有重大意義(yi) 。
竇賢康介紹風場測量的難度。如前所述,中高層大氣主要以大氣分子為(wei) 主。由於(yu) 大氣分子本身的熱運動,我們(men) 發射一束激光被大氣分子散射,散射激光頻譜會(hui) 產(chan) 生展寬。如果大氣分子隨風場運動,這個(ge) 展寬的光譜就會(hui) 產(chan) 生頻移。對這個(ge) 頻移量的精確測量可以估計大氣的風速。對頻移測量的主要技術難點是散射激光光譜展寬大、風場產(chan) 生頻移量小以及被散射激光信號微弱。
國際上以及竇賢康團隊都在研究的一種解決(jue) 方案是,使用“雙邊緣技術”檢測微小激光頻移,通過光學鑒頻器將微弱光信號的頻移轉化為(wei) 信號強度的相對變化。“這個(ge) 用處很大,可以有效探測高空的風場。”
創新性利用量子探測技術提高激光雷達性能
實際上,全球風場測量還麵臨(lin) 以下挑戰:在激光功率、望遠鏡麵積受限的條件下,大幅度提高探測信噪比;在基地、氣象站等人員密集場所保障人眼安全;在機載、星載平台,克服強振動、溫差大等環境的幹擾。
“激光雷達的性能提升中有兩(liang) 個(ge) 因素,一個(ge) 是接收散射光子的望遠鏡口徑,一個(ge) 是激光能量。由於(yu) 高空大氣分子散射信號很弱,要提升激光雷達的性能,一方麵要增大望遠鏡的口徑(麵積),這就導致激光雷達尺度很大,造價(jia) 很高,不利於(yu) 在衛星平台工作;另一方要提升激光器能量,這會(hui) 導致高功率激光燒壞光學鏡片等問題,這是星載激光雷達所麵臨(lin) 的技術難題。”竇賢康指出,除此以外,激光雷達還麵臨(lin) 另一個(ge) 問題:白天由於(yu) 陽光影響,可見光波段的激光雷達信號往往很差或者無法工作。
因此,他們(men) 創新思路,與(yu) 潘建偉(wei) 院士團隊張強等人合作,利用光量子探測技術,通過提高激光雷達探測的量子效率來提高激光雷達信噪比,而不需要增加激光能量或者望遠鏡口徑。
“過去,我們(men) 使用紅外激光進行大氣探測,紅外激光好處是大氣穿透性較強,受陽光影響小。但激光雷達對於(yu) 大氣散射的紅外光子探測效率比較低。所以,我們(men) 和潘建偉(wei) 院士團隊合作,利用單光子頻率上轉換技術,把大氣散射回來的紅外激光光子轉換成863納米的可見光光子,使用探測效率更高的矽探測器進行探測。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激光雷達探測效率和性能。”
近年來,他們(men) 通過攻關(guan) 量子(單光子)頻率上轉換和全光纖激光雷達集成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建成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激光雷達,該雷達突破了常溫下探測紅外單光子的量子效率極限,探測信噪比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激光雷達3個(ge) 數量級,為(wei) 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的中高層大氣探測奠定了基礎。
竇賢康團隊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yu) 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的測風激光雷達,獲得空間分辨率為(wei) 10米、時間分辨率10秒的最高精度的風場探測。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