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術正在變得平價(jia) 。
往前20年,激光是不折不扣地“高科技”。當時,激光加工市場主要由幾大國際品牌把持,一台設備購置費動輒百萬(wan) 起,後續的維護與(yu) 更換零件同樣花費不菲。另一邊,國內(nei) 不斷攀升的鋼鐵產(chan) 量還在繼續膨脹,金屬加工需求持續高漲。
麵對此情此景,眾(zhong) 多從(cong) 業(ye) 者活絡心思,紛紛開始尋找機遇。
如今眾(zhong) 多耳熟能詳的國產(chan) 大品牌,就是在那時開始起步的。
如今國內(nei) 激光相關(guan) 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不論行業(ye) 上下遊,競爭(zheng) 都變得十分激烈。在功率上,激光設備正在不斷突破最大上限,萬(wan) 瓦的設備已不再罕見;在服務上,全國各地都是服務售後站點,出現故障,立馬就能派人上門維修;在價(jia) 格上,國產(chan) 品牌大打出手,中低功率市場已不見外國品牌身影.....
激光技術從(cong) 何而來?
激光的理論基礎由愛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但遲至1958年才由湯斯與(yu) 他的學生肖洛具體(ti) 化,1960年第一束人造激光在美國休斯實驗室發出,至上世紀80年代,激光開始商業(ye) 化,直至世紀之交引入國內(nei) 。
商業(ye) 大大催化了激光技術的發展,從(cong) 功率到穩定性再到精度,激光在這20年取得了長足進步。
現在,激光加工已經在服裝、廣告、廚具、門窗、汽車、船舶、醫療、3C電子等眾(zhong) 多領域全麵開花,從(cong) 切割到焊接到打標,再到清洗美容,激光越來越普及,也越來越全能。
隨手拿起你手邊的耳機手機,上邊那細密而清晰的文字大概率就是出於(yu) 激光打標的成果。
國產(chan) 廠商的加入,是人們(men) 認為(wei) “平價(jia) ”的緣故。
在21世紀的頭一個(ge) 十年,國產(chan) 廠商經曆了默默追趕到逐步崛起,至2010年前後,上遊各大部件均已實現國產(chan) 化,下遊整機廠商也開始聲名鵲起。在這期間,國內(nei) 鋼鐵產(chan) 量從(cong) 12850萬(wan) 噸大漲到62665萬(wan) 噸,足足5倍有餘(yu) ,廣闊的市場前景給了眾(zhong) 多玩家十足信心。
在國產(chan) 化之前,行業(ye) 整體(ti) 對國外依賴嚴(yan) 重,作為(wei) 設備核心的激光器、激光頭以及控製係統等關(guan) 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整機方麵也以德國與(yu) 美國的大品牌更受歡迎,更值得信賴。那時,如果某座工廠購入一台TRUMPF的大功率激光切割機,那無疑是高端製造的代表,值得登上當地報紙書(shu) 寫(xie) 一番。
和光鮮亮麗(li) 的外資品牌相比,國產(chan) 品牌無疑更平易近人。
現在,激光加工設備的入門門檻不斷降低,最便宜的激光打標設備僅(jin) 需數萬(wan) 元即可入手,手持式激光設備也在不斷普及。操作上,在智能控製係統的幫助下,客戶很快就能掌握相關(guan) 操作,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售後服務來補全。
實際上,這並非全是國產(chan) 的原因
在微觀經濟學中關(guan) 於(yu) 成本的論述,有一段最基礎的論點就是:提高生產(chan) 水平能降低成本。
激光技術商業(ye) 化的這二十多年時間裏,其本身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最初的主流激光設備是CO2激光器,其能量轉換效率大約在8%-10%之間,且需要定期維護與(yu) 校正,在麵對厚板加工等場景時難免有心無力。如今的光纖激光器轉換效率更高(30%),對金屬材料的吸收性更好,維護方便,使用壽命也更長,大大提高了激光加工的競爭(zheng) 力。
當然,以上隻是激光技術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在上遊零部件的生產(chan) 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集成到下遊整機上,自然就是激光設備更好更便宜了。
曾經,一束激光幹淨利落切開金屬的畫麵被視為(wei) 先進與(yu) 科幻的現代化技術代表,到了現在,這隻不過是眾(zhong) 多從(cong) 業(ye) 者每天都要麵對的日常之一。
相比傳(chuan) 統加工技術,激光在效率和精度上都有著難以比擬的優(you) 勢,麵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和采購商,激光技術正成為(wei) 更多供應商的必要選擇,國產(chan) 廠商,無疑為(wei) 這一先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