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半導體(ti) 激光器具有體(ti) 積小、結構簡單、功耗低、光/電轉換效率高和易於(yu) 調製等特點,在民用和軍(jun) 用方麵有較好的應用前景[1-5]。目前,半導體(ti) 激光器在通信、測 距、加工和醫療等領域應用廣泛[6]。隨著半導體(ti) 光電子技術的發展, 各行業(ye) 對半導體(ti) 激光器的需求愈發強烈,對其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半導體(ti) 激光器的驅動源分連續型驅 動和脈衝(chong) 驅動 2 種模式。連續型驅動模式一般在激光二極管(LD)的閾值條件附近設置直流偏置,調節驅動電流控製其輸出,在此過程中必須為(wei) LD 增設反饋網絡,通過負反饋調節實時控製驅動電流,確保 LD 穩定地工作;脈衝(chong) 驅動模式中的驅動源以特定脈寬、 頻率的信號驅動LD,對於(yu) 脈衝(chong) 電流紋波要求不高的場景,一般無需增設上述反饋網絡。因此,脈衝(chong) 驅動模式更具發展潛力。在脈衝(chong) 驅動模式下, 由於(yu) 驅動過程中隻在 PN 結產(chan) 生微弱的熱效應,故在半導體(ti) 激光器輸出功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不為(wei) 其增設溫控係統。與(yu) 連續驅動模式相比, 脈衝(chong) 驅動模式下的 LD 能承受的脈衝(chong) 信號幅值較高,導致 LD 輸出光束的能量強度較大[1]。因此,研製具有較高技術指標要求(如研製脈衝(chong) 參數、輸出功率和重複頻率等) 的窄脈衝(chong) 半導體(ti) 激光器具有重要的意義(yi) 。本文綜述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的發展與(yu) 研究現狀,並對半導體(ti) 激光器性能的提升方式進行介紹。
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的發展與(yu) 研究現狀
目前, 半導體(ti) 激光器性能的提升方式主要有2種:一種是優(you) 化半導體(ti) 激光器結構、材料和加工工藝;另一種是提升半導體(ti) 激光器驅動電源特性[9]。
1.1 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在新材料、 新結構和新工藝技術方麵的發展
改良激光器與(yu) 其驅動電路的結構、優(you) 化工藝技術和提升半導體(ti) 材料的性能,可增強半導體(ti) 激光器的各項性能指標,尤其是新型半導體(ti) 材料的不斷創新使其性能提升更具發展潛力。
改進激光器管芯結構,能有效提高激光器輸出功率。2009 年,中國科學院陳彥超等人[11]將驅動電路與(yu) 激光器管芯集成封裝成整體(ti) 的激光器模塊,得到了脈寬為(wei) 7 ns、 最大光功率為(wei) 176 W 的大功率窄脈衝(chong) ,其多管芯陣列排序示意圖如圖 1 所示。單管半導體(ti) 激光器作為(wei) 窄脈衝(chong) 激光光源時輸出光功率小,激光器多管芯組合雖能實現大功率輸出,但其結構等效電路的參數提取困難。針對這一問題,2012 年,長春理工大學辛德勝等人 [12] 提出了提取驅動電路參數的一種簡便方法——基 於(yu) 外 特 性 測 量 法,並 應 用 此 方 法 設 計 了 一種板載結構的半導體(ti) 激光器驅動電路, 得到脈寬為(wei) 8.3 ns、輸出功率為(wei) 180 W 的光脈衝(chong) 。
近年來,半導體(ti) 鎖模激光器在結構方麵的研究也取得進展。2012 年,STRAIN M J 等人[13]提出了一種緊湊 的 半 導 體(ti) 鎖 模 激 光 器(DBR MLL),其 幾 何 結 構 如圖 2 所示,該結構主要由 3 個(ge) 部分組成:可飽和吸收器(SA)、增益(GS)和分布式布喇格反射器(DBR)。采 用 DBR 的頻譜濾波在各種驅動條件下產(chan) 生 Q 開關(guan) 鎖模,表現出了強大的無源開關(guan) 鎖模能力。鎖模脈衝(chong) 寬度約為(wei) 3.5 ps, 脈衝(chong) 峰值功率與(yu) 平均功率比高達 121, Q 開關(guan) 在頻率 1~4 GHz 連續可調。2014 年,中國科學院與(yu) 英國鄧迪大學[14]聯合研製了針對 760 nm 波段的第一個(ge) 半導體(ti) 鎖模超短脈衝(chong) 激光器——基於(yu) AlGaAs多量子阱結構的多節 LD 被動鎖模, 該激光器產(chan) 生波段大約為(wei) 766 nm 的脈衝(chong) ,其脈衝(chong) 持續時間大約低至4 ps,在激光腔長度為(wei) 1.8 nm、1.5 nm 時,其對應的脈衝(chong) 重複率分別為(wei) 19.4 GHz、23.2 GHz。
隨著加工技術的發展,工藝精度不斷提高,有利於(yu) 提升激光器性能。2016 年,HE Y 等人[15]采取 0.13 μm集成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ti) (CMOS)工藝,設計了 全集成 CMOS 驅動電路, 用超短電流脈衝(chong) 直接調製 LD的方法來生成皮秒激光脈衝(chong) ,其模具顯微圖如圖 3 所 示。該 CMOS 驅動電路由壓控環形振蕩器、壓控延遲線、異或電路和電流源 4 個(ge) 子電路組成。其中,振蕩器產(chan) 生的初始方波與(yu) 延時方波進行異或,異或電路因此產(chan) 生超短電流脈衝(chong) ;再將 CMOS 芯片封裝後與(yu) 印製電路板(PCB)上的 LD 互連,有效 降低了寄 生參數的影響。此激光源的輸出光脈衝(chong) 的脈寬為(wei) 151 ps,重複頻率為(wei) 5.3 MHz,峰值功率為(wei) 6.4 mW。
2017 年,華東(dong) 師範大學和東(dong) 京大學[16]采用 40 nm微 電 子 工 藝 技 術, 聯 合 設 計 了 一 種 低 成 本 的 集 成CMOS 脈衝(chong) 發生器, 通過外圍電路將 CMOS 脈衝(chong) 發生器轉換為(wei) 最小脈寬為(wei) 80 ps 且可調的電動脈衝(chong) 管,其可調諧輸出電壓為(wei) 0.9~1.5 V,寬調諧範圍可達 270 ns。根據激光係統的增益開光特性, 用此電脈衝(chong) 直接驅動半導體(ti) 激光器,在電脈衝(chong) 寬度調諧到大約為(wei) 1.5 ns 時,激 光 器 能 產(chan) 生 脈 寬 為(wei) 100 ps 的 光 脈 衝(chong) 。2016 年 ,HUIKARI J 等人[17]對活性層厚度與(yu) 約束因子之比 da Гa約為(wei) 3 μm、 條寬/腔長為(wei) 30 μm/3 mm 的體(ti) 量子阱 LD進行了測試, 該半導體(ti) 激光器能實現脈衝(chong) 能量為(wei) 1nJ量級、脈衝(chong) 長度為(wei) 100 ps、脈衝(chong) 幅值為(wei) 6~8 A 和持續時間為(wei) 1 ns 的電流脈衝(chong) 。2018 年,TAJFAR A 等人[18]采用160 nm 的單片集成工藝(BCD)技術,設計了一種高功率、高強度和單芯片集成的 LD 驅動器,該半導體(ti) 激光驅動器能產(chan) 生脈寬小於(yu) 1 ns、 重複頻率為(wei) 40 MHz 和峰值電流高達 20 A,且完全可編程的電脈衝(chong) ;另外,他們(men) 還通過嵌入電流數/模轉換(DAC)的方式,為(wei) LD 提供其所需的閾值電流,改善 LD 的響應時間。2019 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 FENG B 等人 [19] 提出了一種采用130 nm CMOS 技術的可調幅度和脈寬的激光源驅動器,該驅動器能生成可調脈寬為(wei) 300 ps~3.8 ns、峰值電流為(wei) 70 mA 以及重複頻率為(wei) 625 Mb/s 的電流脈衝(chong) 。
1.2 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在驅動電源性能提升方麵的發展
提升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驅動電源特 性的方法主要有窄脈衝(chong) 疊加直流偏置、儲(chu) 能元件的應用、高速開關(guan) 的級聯或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的應用以及器件的選型與(yu) 布局創新等方法。
1.2.1 窄脈衝(chong) 疊加直流偏置法
早期,研究人員通過窄脈衝(chong) 疊加直流偏置的增益開關(guan) 方法獲得了超短脈衝(chong) 。1997 年,天津大學的黃超等人[20]通過增益開關(guan) 的方法產(chan) 生了超短光脈衝(chong) ,該係統輸出的光脈衝(chong) 寬度達到了 ps 級別, 但係統過於(yu) 複雜,輸出功率較低。2000 年,吉林大學的孫偉(wei) 等人[21]采用窄電流脈衝(chong) 疊加在直流偏置的增益開關(guan) 方法使半導體(ti) 激光器產(chan) 生皮秒脈衝(chong) ,通過增大微波功率的方式獲得更窄的脈衝(chong) ,但功耗較高。
對於(yu) 特定的電脈衝(chong) ,激光器存在一最佳的直流偏置,若低於(yu) 此偏置,激光器輸出功率降低、脈寬變寬;若高於(yu) 此偏置,由於(yu) 弛豫振蕩的影響,光脈衝(chong) 會(hui) 出現係列子脈衝(chong) ,導致激光器輸出光脈衝(chong) 失真[21-22]。由此可見,窄脈衝(chong) 疊加直流偏置法雖然能獲得 ps 級別的超短脈衝(chong) ,但需要在最佳偏置電流情況下才能獲得優(you) 良特性的光脈衝(chong) ,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功耗高、輸出功率低以及係統複雜等問題限製了其發展。
1.2.2 儲(chu) 能元件的應用
1992 年,重慶大學 的 劉 䶮 等 人[23]采 用 NPN-PNP互補隔離法將場效應管的脈衝(chong) 觸發信號壓窄,並選取合理的電容容值,根據電容快速充電/放電原理,使激光器輸出脈衝(chong) 光,該驅動電路能得到脈寬為(wei) 50 ns、0~20 A 連續可調的驅動電流。2011 年,蘇州大學的陳祚海等人[24]選用高頻晶體(ti) 管作為(wei) 快速開關(guan) ,采用電容和電感作為(wei) 儲(chu) 能電路, 電容儲(chu) 存能量為(wei) LD 受激輸出光脈衝(chong) ,其調製頻率為(wei) 52 MHz、脈衝(chong) 占空比小於(yu) 12.5%,輸出光功率為(wei) 15 mW。
此後,研究人員通過結合直流偏置的方法,對上述技術進行了改進。2011 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楊燕等人[25]采用高速 CMOS 觸發脈衝(chong) 驅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ti) 場效應晶體(ti) 管 (MOSFET),通過控製 MOSFET 的導通關(guan) 斷和電容充電放電產(chan) 生快速的電壓跳變,LD 受激輸出脈衝(chong) 光, 其驅動電路主回路如圖 4 所示。控製電源 V1、電容和限流電阻的值即可控製脈衝(chong) 的脈寬與(yu) 峰值電流。驅動電路中電源 V2 用來提供偏置電流,通過改變偏置電流值達到平滑激光脈衝(chong) 波形的目的。該驅動電路能得到脈寬為(wei) 2.2~4.9 ns、重複頻率為(wei) 0~50 kHz 和峰值電 流為(wei) 0~72 A 的電 脈衝(chong) 。因此,通過合理地選擇儲(chu) 能元件,能有效提升半導體(ti) 激光器驅動電路的輸出功率,但缺點是脈衝(chong) 寬度無法連續可調,該驅動電路的電源 V1 需幾百伏,功耗高。
1.2.3 高速開關(guan) 的級聯或陣列
研究人員采取高速開關(guan) 級聯或陣列的方法,有效解決(jue) 了上述儲(chu) 能元件雖能輸出大功率但脈寬不可調的問題。
2005 年,天津工業(ye) 大學的朱娜等人[26]根據晶體(ti) 管的雪崩效應,通過兩(liang) 級雪晶體(ti) 管陣列,獲得了脈寬為(wei) 7 ns、峰值電流為(wei) 6 A 的大電流窄脈衝(chong) ,但此方法的供電電源電壓需達到上百伏,功耗大的缺點限製了其發展應用。在此基礎上,天津工業(ye) 大學的劉旭升等人[3]對此行了改進, 通過采用多個(ge) 雪崩晶體(ti) 管級聯的方法,獲得了半峰全寬為(wei) 1.51 ns、峰值電流為(wei) 12.5 A 和重複頻率為(wei) 100 kHz 的大 電流窄脈衝(chong) , 但供電電源 采用400 V 高壓直流電源,仍然存在功耗大的問題。
2008 年,中國科學院的張壽棋等人[27]研製了脈寬為(wei) 10 ns、峰值電流為(wei) 20 A 和重複頻率為(wei) 1 MHz 的連續可調脈衝(chong) , 該驅動電路通過雙晶體(ti) 管構成推挽輸出,形成常開常閉門對管驅動高速 MOSFET,有效提高了帶負載能力,其供電電源電壓隻需 30 V,解決(jue) 了大電壓、大功耗的問題。為(wei) 了獲得更低功耗的驅動電路,2009 年,NISSINEN J 等人[28]提出了一種 CMOS 電流脈衝(chong) 發 生器,其電路結構圖如圖 5 所示,該發生器采用0.35 μm 的 CMOS 工藝, 由 4 個(ge) 平行的 n 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ti) 晶體(ti) 管組成,通過縮放驅動緩衝(chong) 鏈實現快速切換,獲得了脈衝(chong) 峰值為(wei) 1 A、上升時間小於(yu) 1 ns 和脈衝(chong) 寬度為(wei) 2.5 ns 的高速電流脈衝(chong) 。這些步進式控製信號 和簡單的脈衝(chong) 整型技術的供電電壓低至 5 V,功耗極低。
為(wei) 了實現脈寬更窄的光脈衝(chong) 。2010 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的辛耀平等人[29]將任意波形發生器作為(wei) 脈衝(chong) 信號發生源,電路上應用單極差分放大器、源極跟隨器和高速電流開關(guan) ,研製了脈寬小於(yu) 2 ns、 峰值輸出功率 mW 級的高速脈衝(chong) 激光器。其中,高速電流開關(guan) 由 4 個(ge) 雙極型三極管與(yu) 1 個(ge) 場效應管組成,通過雙極型三極管產(chan) 生的負電容能近似中和與(yu) 其級聯的三極管的密勒電容, 提高了其頻率特性,極大縮短了開關(guan) 時間。但是,電路級聯場效應晶體(ti) 管(FET)數量往往存在限製。2014 年,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林平等人[30]突破了這一技術難題,將 33 路 GaAs FET 級聯設計成整形電脈衝(chong) 產(chan) 生電路,用電脈衝(chong) 直接驅動半導體(ti) 激光器,可產(chan) 生脈寬為(wei) 10 ns、時域調節精度為(wei) 330 ps 的任意形狀整形激光脈衝(chong) 。同年,為(wei) 了實現更大電流的輸出,北京大學的陳彥超等人[31]以 MOSFET 為(wei) 開關(guan) 器件,將雪崩晶體(ti) 管作為(wei) 驅動器,設計了大電流窄脈衝(chong) 的半導體(ti) 激光器驅動電路,該電路通過將多個(ge) 晶體(ti) 管構成的脈衝(chong) 發生單元並聯,滿足了大電流的要求,其中預觸發的設計解決(jue) 了上述並聯方式帶來的脈寬寬度問題;該驅動電路在供電電壓為(wei) 195 V 條件下,能產(chan) 生脈寬為(wei) 8.6 ns、脈衝(chong) 幅值 為(wei) 124 A 的 脈 衝(chong) 電 流。針 對 上 述 大 電 壓 的 問 題,2019 年,中國科學院的 WEN S 等 人[32]提出了將 雪崩晶體(ti) 管作為(wei) 預開關(guan) 器件的方法, 有效提高了輸出功率、減小了脈衝(chong) 寬度和上升沿,該驅動器實現了小電壓供電、大功率輸出的功能。
1.2.4 可編程邏輯器件的應用
隨著可編程器件的高速發展,由於(yu) 其具有集成度高、靈活性大的特點,且觸發脈衝(chong) 具有上升沿快、頻率高和脈寬窄且連續可調等優(you) 良性能,使得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更具發展潛力。可編程邏輯器件的應用,有效解決(jue) 了功耗高的問題。部分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於(yu) 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的發展現狀如表 1 所示。
1.2.5 器件選型和布局創新
隨著光電子器件的飛速發展,對芯片集成度的要求愈來愈高,高性能的器件與(yu) 布局的創新成為(wei) 半導體(ti) 激光器驅動源特性提升的重要技術手段。
2010 年,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金花等人[39]通過提高電源電壓、PCB 合理布局布線、 元器件合理選擇以及開發激光器組件等方法,有效提升了激光發射的光脈衝(chong) 前沿速度,得到了脈寬小於(yu) 5 ns、脈衝(chong) 前沿小於(yu) 2 ns 和輸出功率大於(yu) 100 W 的大功率窄脈衝(chong) ,在激光引信應用中提高了其測距精度與(yu) 抗雲(yun) 霧幹擾能力。
2013 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王衛等人[40]為(wei) 了穩定驅動砷化镓光導開關(guan) ,通過分析 MOSFET 的導通特 性,采 用 合 理 的 高 速 MOSFET 設 計 了 大 功 率 半 導體(ti) 激 光 器 窄 脈 衝(chong) 驅 動 電 路,為(wei) 激 光 器 提 供 了 脈 寬 為(wei) 15 ns、 抖動均方根小於(yu) 200 ps 和輸出功率可達 75 W的脈衝(chong) 電流。若通過改進脈衝(chong) 發生電路,得到優(you) 質的初始觸發脈衝(chong) ,激光器能輸出脈寬更小的光脈衝(chong) 。同 年,林肯實驗室的 SIRIANI D F 等人[41]研製了瓦特級、納秒脈衝(chong) 半導體(ti) 激光器與(yu) 集成驅動器,將激光器和低電 感 電 容 器 陣 列(LICA)直 接 焊 接 到 定 製 的 5 mm×5 mm 的 BiCMOS 驅動器芯片上,其激光驅動器配置如圖 6 所示。在 5 ns 的窗口中向平板耦合光波導激光器(SCOWL)提供大約為(wei) 10 A 的電流,從(cong) 而產(chan) 生大於(yu) 1 W 的 高 功 率 光 脈 衝(chong) 。通 過 光 纖 布 喇 格 光 柵 保 持SCOWL 的穩定,從(cong) 而實現窄的光譜線寬發射,同時對激光器施加預偏置,達到了抑製法布裏-珀羅(F-P)模式激射的目的,並在窄光譜帶寬內(nei) 產(chan) 生矩形光脈衝(chong) 。
2015 年,北京交通大學光信息科學與(yu) 技術研究所的李永亮等人[42]以 iC-HG 為(wei) 驅動芯片設計了脈衝(chong) 為(wei) 980 nm 激光器的高性能驅動電路,該電路使激光器既能 輸 出 連 續 光 也 能 輸 出 脈 衝(chong) 光,脈 寬 最 小 為(wei) 10 ns,直 流 光 功 率 可 達 180 mW,脈 衝(chong) 峰 值 輸 出 功 率 可 達160 mW,脈寬和激光功率實現了連續可調。
2020 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的張厚博等人[5]研製了一種 16 線集成半導體(ti) 窄脈衝(chong) 激光器模塊, 該模塊主要由高密度排列的激光器芯片、集成驅動電路和光電混合集成封裝結構組成。其中,窄脈衝(chong) 驅動電路采用新型的 GaN 功率器件。與(yu) 傳(chuan) 統的MOSFET 相比,該器件開關(guan) 損耗、結電容等寄生參數較小,具有更快的開關(guan) 速度。由於(yu) 激光器芯片的高密度排列、集成封裝和高精度貼片工藝的使用,極大程度地減小了模塊的體(ti) 積,實現了 16 線單獨控製,得到脈寬為(wei) 6 ns、高功率為(wei) 70 W、功耗低至 4 W 的高性能模塊。16 線模塊整體(ti) 結構圖與(yu) 光脈衝(chong) 波形如圖 7 所示。該模塊可朝著更多線束、更窄脈寬和更高功率的方向發展。
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主要通過優(you) 化激光器結構、材料和加工工藝及改進驅動電源特性的 2 種方式實現性能提升。本文主要對這 2 種方式的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發展情況進行總結與(yu) 分析,著重介紹了提升驅動電源特性 的 5 種方法。目 前,脈衝(chong) 寬度 在 5~10 ns 的技術相對成熟,ps 級脈寬已成為(wei) 該領域的必然發展趨勢。但是,激光器在追求大功率的同時往往存在功耗高的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解決(jue) 。隨著數字化與(yu) 半導體(ti) 光電子技術的發展,各領域對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需求愈來愈大,因此研究大功率、窄脈衝(chong) 、低功耗和小型化半導體(ti) 脈衝(chong) 激光器具有重大意義(yi)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