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應用激光研究中心主任畢勇已會(hui) 晤了不下50家投資機構。近日,畢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笑言,自己快從(cong) 激光“專(zhuan) 家”變身產(chan) 業(ye) 化“行家”了。
中科極光總工程師畢勇博士
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閉幕式通過“折柳寄情”和“參天光樹”,向世界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強。其中,“參天光樹”背後的“真激光”技術就來自畢勇團隊。
畢勇表示,該技術蘊含著兩(liang) 代科學家40年的攻關(guan) 積累,並孕育了產(chan) 業(ye) 化公司——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極光)。孵化於(yu) 理化所的中科極光,掌握著“真激光”技術的核心專(zhuan) 利。畢勇現任中科極光總工程師。
從(cong) 科學家到創業(ye) 者,從(cong) “象牙塔”走向市場,畢勇在創業(ye) 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又是如何破題的呢?
難題一:身份轉變
科學家創業(ye) 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身份的轉變,畢勇對此深有感觸。
2015年,理化所希望將激光技術成果推向市場,中科極光作為(wei) 轉化平台應運而生。在該公司,畢勇不僅(jin) 負責產(chan) 品的開發,還承擔部分銷售和融資任務,從(cong) 一個(ge) 科學家變身為(wei) 創業(ye) 者。
“原先我隻需要在實驗室環境下從(cong) 事科研工作,而今我還需要在公司環境下進行產(chan) 品開發,目標導向和思維邏輯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畢勇告訴記者,“從(cong) 事科學研究,隻需要考慮激光領域有關(guan) 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現象,以及背後原理。開展‘真激光’產(chan) 品研發工作,則需要考慮市場需求,這個(ge) 過程所麵臨(lin) 的產(chan) 品定義(yi) 、客戶群體(ti) 、消費習(xi) 慣等問題,對科學家來說都是全新的。”
麵對這種巨大的思維差異,畢勇又是如何破解的?
在畢勇看來,最核心的因素是對“真激光”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價(jia) 值認同”。他表示,在激光顯示領域,中國有機會(hui) 實現核心部件的國產(chan) 化,這將是一個(ge) 曆史性突破。然而,產(chan) 業(ye) 化隻有理論研究還不夠,必須麵向市場。
“真激光”的產(chan) 業(ye) 化就成為(wei) 畢勇“激光夢”的載體(ti) 。
對激光顯示技術產(chan) 業(ye) 化的深刻“價(jia) 值認同”,驅動著畢勇順利實現了身份的轉變,第一道難題迎刃而解。為(wei) 了完成科研成果轉化,畢勇將看似難以逾越的思維和認知“鴻溝”分解為(wei) 一步步可執行的任務。
談及身份轉變,畢勇總結道:“因為(wei) 內(nei) 心深刻認同‘真激光’產(chan) 業(ye) 化所帶來的價(jia) 值,所以在麵臨(lin) 一些所謂轉變難點的時候,就會(hui) 把它作為(wei) 實現夢想的必備知識去主動學習(xi) 、適應,並且覺得非常有收獲。”
難題二:讓市場買(mai) 單
除了身份的轉變,將“真激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市場買(mai) 單的產(chan) 品,則是畢勇麵臨(lin) 的第二道難題。
“真激光”顯示技術從(cong) 實驗室成果進化為(wei) 產(chan) 品,經曆了一個(ge) 漫長的過程。畢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科極光為(wei) 了推動“真激光”顯示技術從(cong) 實驗室走向市場,進行了多個(ge) 階段的摸索,包括客戶探需、樣品開發、試用、修改完善、小批量試製、檢驗等,在市場需求和法律法規的雙重標準之下,對產(chan) 品進行反複打磨和測試。
在整個(ge) 過程中,畢勇發現,市場對於(yu) 產(chan) 品的需求與(yu) 科研工作的追求並不完全匹配。比如,從(cong) 科學意義(yi) 上來判斷,激光顯示的色域空間越大越好,但客戶對於(yu) 色域的追求並不是絕對的。
“客戶不僅(jin) 關(guan) 心畫麵有多漂亮,同時還關(guan) 心獲得優(you) 質畫麵需要付出多少經濟代價(jia) 。如果這個(ge) 成本超出了客戶的接受範圍,那再大的色域也沒有市場。”畢勇說。
另外,客戶在期望產(chan) 品具有大色域的同時,還希望能夠實現低能耗、高效率、長壽命、高可靠性等。因此,在產(chan) 品設計的過程中,中科極光的研發團隊需要充分理解客戶真正在意的技術特征,並且在這些技術特征之間尋求平衡,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一個(ge) 指標。
對此,畢勇認為(wei) ,科學家背景的創業(ye) 者一定要學會(hui) 麵向市場需求,在技術層麵做出一些妥協,把客戶放在第一位。
在正確認識市場的前提下,畢勇帶領中科極光團隊開發出具備真色彩、真亮度、真陪伴、真節能、真可靠的“真激光”產(chan) 品。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閉幕式上,由“真激光”光束組成的“大樹”穿過雪花火炬台直達天空,充分證明其技術應用的可靠性與(yu) 先進性。
除此之外,“真激光”還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大會(hui) 堂文藝匯演、建黨(dang) 100周年上海黃浦江燈光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光影秀等重大曆史時刻得到應用。如今,“真激光”在激光電視、商務投影、影院升級解決(jue) 方案等領域都形成了市場應用。
經驗:術業(ye) 有專(zhuan) 攻
如今,中科極光已經順利將理化所的激光顯示研究成果推向市場。作為(wei) 科學家背景的創業(ye) 者,畢勇將自己的經驗進行了總結。
首先是評價(jia) 體(ti) 係的轉變。科學家如果要麵向市場進行創業(ye) ,就要對自我評價(jia) 體(ti) 係做一些調整。科學家往往比較執著,有特別堅定的意誌,這是科研工作的優(you) 秀品質。但在麵向市場時,這種優(you) 秀品質可能會(hui) 變成阻礙,因為(wei) 市場需要科學家做一些妥協,以滿足市場為(wei) 目標。
其次,科學家創業(ye) 要麵對殘酷的市場競爭(zheng) ,需要轉變為(wei) 企業(ye) 管理者,並進行相應的知識儲(chu) 備積累,包括法律法規、財務、資本市場等,從(cong) 某一學科領域的“專(zhuan) 家”變為(wei) “雜家”,拓寬知識的廣度。
第三,要以更開放的心態組建一個(ge) 創業(ye) 團隊。術業(ye) 有專(zhuan) 攻,科學家在專(zhuan) 業(ye) 技術方麵具有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但在生產(chan) 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產(chan) 品銷售、企業(ye) 運營等方麵可能存在短板。通過組建團隊發揮各自所長,用以彌補短板,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2019年,中科極光完成1.35億(yi) 規模的D+輪融資。2021年3月,中科極光又獲得中科創星、國科嘉和、沃衍資本及長興(xing) 資本的聯合戰略投資。
未來,畢勇希望在一如既往遵守效率高、確定性、產(chan) 業(ye) 化、可複製的商業(ye) 規則的同時,潛心研發家庭影院激光投影設備,擴大產(chan) 業(ye) 規模,讓實驗室的前沿技術成果更廣泛地適應產(chan) 業(ye) 化需求。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