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湖北武漢考察。這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總書(shu) 記第五次來到這座城市,也是疫情發生以來第二次踏訪武漢。此行主要看了兩(liang) 個(ge) 點,一個(ge) 是企業(ye) ,另一個(ge) 是社區。行程緊湊,意義(yi) 非凡。總書(shu) 記在考察過程中說的三句話,更是飽含深意。
△6月28日考察點示意圖
第三次調研“光穀”,總書(shu) 記關(guan) 注了什麽(me) ?
考察第一站,是位於(yu) “中國光穀”的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光穀”,指的是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因為(wei) 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而得名。這是繼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之後,總書(shu) 記第三次踏訪“光穀”。
△武漢光穀,燈光璀璨。(圖/視覺中國)
華工激光,是華工科技旗下的核心子公司,現有員工2000餘(yu) 人,主要業(ye) 務是激光設備及等離子切割設備製造,設有企業(ye) 技術中心、激光先進製造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等。
△俯瞰華工激光。(總台記者李煒拍攝)
最令人稱道的,是這家公司的多個(ge) 創舉(ju) :牽頭成立國家激光加工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出國內(nei) 領先的解決(jue) 網絡覆蓋“最後一公裏”的數字小站產(chan) 品,開發國內(nei) 首套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激光焊接係統……
這些成績都共同指向“獨家技術”與(yu) “自主創新”。
△華工激光展示的創新產(chan) 品。(總台央視記者黃京輝拍攝)
華工科技副總裁張勤告訴《時政新聞眼》,走科技創新之路其實很不容易。團隊要抵抗複雜的外部環境和疫情的雙重壓力,堅持在既定的軌道上耕耘堅守。
她這樣總結創新經驗,“想盡千方百計、不怕千辛萬(wan) 苦、經過千錘百煉”。
△華工科技副總裁張勤。(總台央視記者王曉東(dong) 提供)
科技創新,重在人才。據董事長馬新強介紹,公司近十年來,每年都在國內(nei) 高校招聘兩(liang) 三百名優(you) 秀畢業(ye) 生,同時從(cong) 海外引進高端人才。
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說,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這裏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輕,充滿活力,我感到很高興(xing) 。
△當天在考察現場的華工激光員工。
第一句話:“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wei) 什麽(me) 三次赴“光穀”考察?這裏究竟蘊藏了什麽(me) 能量?
在這次考察中,總書(shu) 記道出緣由: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chan) 業(ye) ,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
△華工激光,智能數控平麵激光切割演示。(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拍攝)
一個(ge) 光穀,輻射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家企業(ye) ,折射一種轉變。
這是總書(shu) 記20天內(nei) 再看高精尖特企業(ye) ,再談製造強國。本月8日,總書(shu) 記在四川宜賓的極米光電有限公司考察時說,我國是製造大國,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製造強國轉變。中國要強大,各領域各方麵都要強起來。
△激光智能設備生產(chan) 車間。(總台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這次在華工激光,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推動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chan) 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1.6T矽光互連芯片。(總台央視記者黃京輝拍攝)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此次武漢之行最鮮明的宣示。這麽(me) 做的目標,是“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這次考察中,總書(shu) 記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發展要安全”的導向更加鮮明。
△華工激光製作的“黃鶴樓”模型。(總台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再赴武漢社區考察,總書(shu) 記看了些什麽(me) ?
當天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左嶺街道智苑社區考察。
這也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總書(shu) 記第三次來到武漢的社區。2018年4月,到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2020年3月,赴東(dong) 湖新城社區實地察看社區衛生防疫、社區服務、群眾(zhong) 生活保障等情況。
△智苑社區。(總台記者向林拍攝)
智苑社區是一個(ge) 國有企業(ye) 棚改還建小區。今年76歲的社區居民馬紅武告訴《時政新聞眼》,她家的房子以前有70多平方米,拆遷後算上公攤麵積和補貼,新家麵積達到了110平方米,寬敞了不少。
△馬紅武老人。(總台央視記者賈林提供)
社區共有3124戶,獨居老人達到845戶,比例接近30%。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112位,老齡化問題在智苑社區非常突出。
社區建立了以居家為(wei) 基礎、社區為(wei) 依托、機構為(wei) 補充、醫養(yang) 相結合的養(yang) 老服務模式,營造安心祥和的生活環境。
△智苑社區黨(dang) 員群眾(zhong) 服務中心。(總台央視記者王鵬飛拍攝)
疫情發生以來,智苑社區嚴(yan) 格落實五級包保製度,形成返崗複工和防控管理相結合的社區穩定保障體(ti) 係。
考察當天,總書(shu) 記向社區工作者、下沉黨(dang) 員幹部、誌願者了解基層疫情聯防聯控機製運行情況。
△智苑社區黨(dang) 員群眾(zhong) 服務中心辦公現場。(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劉龍生是一名下沉黨(dang) 員幹部。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上門入戶摸排居民需求,做好服務。當天總書(shu) 記來到社區的時候,他正和同事們(men) 一起討論社區的暑期疫情防控工作,計劃請周邊高新企業(ye) 的員工給社區青少年做暑期科普。
△智苑社區誌願服務客廳議事現場,右一為(wei) 劉龍生。(總台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第二句話:“有能力也有實力實行動態清零政策”
時隔兩(liang) 年,疫情仍未見底,壓力依然很大。
社區是疫情防控最有效的防線,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赴武漢都到社區考察的重要原因。
這次在智苑社區,總書(shu) 記針對中國實施的動態清零政策再作說明、再作動員。
△社區內(nei) 的核酸采樣工作站。(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總書(shu) 記說,我們(men) 實施動態清零政策,是黨(dang) 中央從(cong) 黨(dang) 的性質宗旨出發、從(cong) 我國國情出發確定的,寧可暫時影響一點經濟發展,也不能讓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受到傷(shang) 害,尤其是要保護好老人、孩子。如果算總賬,我們(men) 的防疫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
△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創作的抗疫主題作品。(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ti) 賬、算綜合賬,這是總書(shu) 記一再強調的。當前,國內(nei) 外疫情防控麵臨(lin) 複雜性、艱巨性、反複性,要在兩(liang) 難乃至多難局麵中做到高效統籌,必須算總賬。
眼下,一些國家選擇“集體(ti) 免疫”、“躺平”,很大程度上是無奈之舉(ju) 。我國人口基數大,如果也選擇這種防控政策,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次考察中,總書(shu) 記說,我們(men) 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有社區這個(ge) 重要基層基礎,有能力也有實力實行動態清零政策,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社區工作者疫情期間的工作記錄本。(總台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dang) 中央的明確要求。
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想辦法幫助人民群眾(zhong) 解決(jue) 實際困難,確保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少受影響。“我們(men) 有信心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爭(zheng) 取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達到較好水平。”
△社區誌願服務客廳,“微笑在臉 服務在心”活動展示。(總台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第三句話:“我一直牽掛著武漢人民”
對於(yu) 江城武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著深深的牽掛。
在智苑社區的小廣場上,總書(shu) 記說,“我一直牽掛著武漢人民,時隔兩(liang) 年,再次來到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看望大家。”
兩(liang) 年前,疫情驟然襲來,武漢成為(wei) “風暴眼”。2020年1月22日下午,總書(shu) 記作出關(guan) 閉離漢通道的重大決(jue) 策,“該出手時必須出手”。武漢封城第二天,是除夕之日,“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俯瞰武漢。(圖/視覺中國)
總書(shu) 記十分牽掛湖北和武漢的疫情。當年2月10日,在北京考察時,他通過視頻連線武漢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銀潭醫院、協和醫院、火神山醫院。
一個(ge) 月後,3月10日,在抗擊疫情的關(guan) 鍵時刻,總書(shu) 記專(zhuan) 門赴武漢考察,直奔抗擊疫情的兩(liang) 個(ge) 陣地——在“醫院救死扶傷(shang) 陣地”看了火神山醫院,在“社區防控陣地”看了東(dong) 湖新城社區。
△這是2020年3月與(yu) 習(xi) 近平視頻連線的醫務人員,他們(men) 來自火神山醫院感染五科二病區。(總台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4月8日,在武漢正式解封這一天,總書(shu) 記給東(dong) 湖新城社區全體(ti) 社區工作者回信。一開篇就寫(xie) 道:“我從(cong) 武漢回來後,一直牽掛著武漢廣大幹部群眾(zhong) 。”
再往後,在因疫情延期舉(ju) 行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總書(shu) 記特意提出要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9次提到“武漢”……
從(cong) 應急狀態防控到常態化防控,武漢經受住了考驗。這次考察期間,總書(shu) 記稱讚,“武漢市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是好的,經驗值得總結。”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圖/視覺中國)
武漢,是中國抗疫鬥爭(zheng) 的主戰場,也是國際社會(hui) 關(guan) 注中國發展的重要地標。總書(shu) 記時隔兩(liang) 年再赴武漢考察,既表達了對這座英雄城市的深情牽掛和崇高致敬,也傳(chuan) 遞了中國弘揚偉(wei) 大抗疫精神、風雨無阻向前進的堅定信心和決(jue) 心。
正如總書(shu) 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hui) 上所言:“從(cong) 5000多年文明發展的苦難輝煌中走來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將在新時代的偉(wei) 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