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破焊接“卡脖子”關
講述人: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智能裝備事業群焊接自動化產品線總經理、華工激光超高功率焊接技術總工 葉祖福
激光焊接是國內(nei) 新興(xing) 應用技術。2006年我進入華工激光,正趕上公司涉足壓力容器激光焊接設備的自主研發。當時,國內(nei) 還沒有企業(ye) 能夠獨立生產(chan) 出這一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2007年,一家國企主動找上門詢問:“這種設備,你們(men) 能做出來嗎?”這個(ge) 問題回答起來實在不容易。買(mai) 進口設備,不僅(jin) 價(jia) 格昂貴,還有很多技術封鎖;而且維護起來相當難,一旦設備出了問題,大都需要把設備發到國外返修或國外派人過來,一來一回最快也得三個(ge) 月。時間對企業(ye) 來說就是生命。
把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上才能掌握企業(ye) 的命門。我們(men) 認真借鑒國外領先技術,和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團隊成立聯合研發隊伍,經過不斷改良、測試,曆時一年多最終做出了足以媲美進口產(chan) 品的壓力容器激光焊接設備。2008年,我們(men) 首次完成了這一設備的交付,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也一舉(ju) 打破了國外企業(ye) 的壟斷。
最開始交付的產(chan) 品顏色不純,沒有達到客戶滿意的效果。於(yu) 是我們(men) 不停研究,生產(chan) 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焊接保護氣盤,避免板材表麵氧化,使顏色呈現金屬本色,可靠性更高。一直到現在,我們(men) 不斷改進,已經開發出第十代保護氣盤。
令人難忘的是,2015年,我們(men) 榮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次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人民大會(hui) 堂親(qin) 自給我們(men) 頒獎。16年來,我帶領團隊攻下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題,在激光焊接領域確立了牢固的技術優(you) 勢。
自主創新是企業(ye) 的立身之本。多年的工作經曆讓我明白,想要自主、自信便不能依賴他人,尤其不能依賴國外。目前華工激光的壓力容器激光焊接產(chan) 品占據了國內(nei) 9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們(men) 的設備性能和性價(jia) 比都已遠超國外對手。作為(wei) 企業(ye) 的研發人員,我們(men) 踏實向前,在升級迭代中不停優(you) 化產(chan) 品,開拓更多細分領域,滿足不同行業(ye) 的客戶需求。
今年6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公司考察,囑托我們(men) :“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guan)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chan) 業(ye) 鏈,為(wei) 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聆聽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和激勵,我深受感動,更感振奮。
如今,我不僅(jin) 是一線研發人員,更肩負著帶領團隊開展協同研發攻關(guan) 的重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men) 將始終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創新對企業(ye) 、對國家的重要意義(yi) ,千方百計克服技術難題,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貢獻力量。
為大國重器插上騰飛翅膀
講述人: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球研發中心智能研究院院長 蔡登勝
1992年,我剛進入柳工時,從(cong) 事的是產(chan) 品電氣的設計工作。那時候,產(chan) 品電氣化水平低,設計開發技術方法也匱乏,唯一的參考書(shu) 是一本電氣工程師手冊(ce) 。可我並沒有氣餒,通過對國外產(chan) 品的了解,堅信電氣化、電控化、自動化是產(chan) 品發展的方向。
2003年,柳工承擔了國家863項目“裝載機遠程服務係統與(yu) 智能化挖掘機”項目,我有幸負責智能化挖掘機的設計工作。在圓滿完成863項目後,利用該項目凝聚的技術團隊和積累的技術經驗,我主持建立起完善的電磁兼容及環境應力實驗室,在此基礎上相繼開展了遠程設備管理係統及T-BOX開發、PT300自動變速控製係統開發工作,並開始研究裝載機自動鏟裝。
2015年,全麵智能化成為(wei) 公司三大戰略之一,我帶領研發團隊全麵轉入產(chan) 品智能化研發工作,作為(wei) 其主攻方向之一的柳工無人駕駛技術探索也就此開始。
無人駕駛設備可以在對人類不友好的環境下展開工作。而實現無人駕駛,關(guan) 鍵要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為(wei) 此,我們(men) 團隊對工程機械作業(ye) 的感知、規劃、決(jue) 策和執行各個(ge) 階段進行了大量研究。
2021年11月26日,三款無人駕駛工程機械產(chan) 品亮相,這是柳工在工程機械智能施工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如今,柳工產(chan) 品已銷售到全球1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研發技術水平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ye) 第一梯隊。依靠自主研發創新,柳工闖出了國產(chan) 品牌挖掘機、裝載機的新天地。
這離不開公司高層的戰略遠見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以前,產(chan) 品的開發是“各自為(wei) 政”,不僅(jin) 效率低,而且驗證不充分。2009年後,公司製訂並實施“柳工產(chan) 品研發流程”,極大提升了效率和水平。產(chan) 品在開發階段就得到充分驗證,極大提升產(chan) 品品質,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而我和團隊做的就是在產(chan) 品研發的一環,運用智能技術,為(wei) 各個(ge) 產(chan) 品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機器工作機理的研究是智能化研發難點之一。以前是針對某個(ge) 部件開發控製係統,內(nei) 在機理比較單一;智能化開發則是針對整機設備,追求的是整機的效率以及平順性、節能、穩定性與(yu) 舒適度等,需要係統的解決(jue) 方案,工作機理涉及技術範圍更廣、更深。對這些基礎、前沿技術,則要多方合作開展研究。
產(chan) 品的研發也並非一帆風順。去年8月初,無人駕駛挖掘機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卻出現了嚴(yan) 重的數據偏差。團隊成員頂著烈日,抱著電腦,圍著設備,一遍遍討論、推翻、試錯。一天下來,每個(ge) 人的衣服上都結了一片片鹽漬。直到一周之後,問題才終於(yu) 得到解決(jue) 。
2021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西考察期間來到我們(men) 企業(ye) ,語重心長地說:“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zheng) 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當想到我們(men) 正在用智能技術為(wei) 民族裝備製造業(ye) 插上騰飛的翅膀,心裏總有種時不我待、熱血激昂的感覺。麵向未來,我們(men) 柳工人將堅定不移走好自主創新路,一筆一畫繪出柳工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小投影攻克科技大難題
講述人:極米係統設計總監兼賽博實驗室負責人 冉鵬
2017年,我加入了極米科技,當時的投影智能化尚未達到最佳狀態。於(yu) 是,我搭建了圖像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團隊,聚焦投影的智能化方向,創立了極米創新研發實驗室,從(cong) 0到1構築了極米智能感知技術和算法核心能力,並在兩(liang) 年內(nei) 做到了行業(ye) 領先。2019年研發出的鷹眼感知係統,引領投影行業(ye) 智能化發展,在易用性上也實現了對國外龍頭企業(ye) 的彎道超車。至今,我已帶領團隊申請了超過130件發明專(zhuan) 利,其中50件已獲得授權。
帶領團隊在投影智能化的細分領域摸索前進,遇到的困難非常多。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參考,團隊隻能一次次實驗探索。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天上不會(hui) 掉餡餅,一切成就都要通過我們(men) 共同拚搏來取得”。我們(men) 這支年輕的團隊始終抱著這樣的信念,從(cong) 算法、光機、結構等多個(ge) 維度協同突破,攻克了數個(ge) 行業(ye) 難題——
從(cong) 單點對焦到全局對焦,速度從(cong) 慢到快,首次推出了熱失焦動態補償(chang) 功能,讓用戶能夠時刻觀看到最清晰的畫麵;
率先推出了六向全自動梯形校正功能,而且做到了校正角度誤差小於(yu) 0.5度的行業(ye) 領先標準;
團隊和各類用戶深入交流並模擬了大量用戶場景,最終能夠智能識別並避開壁畫、家具以及行業(ye) 很難攻克的開關(guan) 插座、白牆牆角,甚至能夠識別一枚小小的硬幣,樹立了行業(ye) 標杆;
為(wei) 了實現畫幕對齊,光是實驗驗證的幕布種類就達到了幾十種,在不同角度、距離、亮度環境進行測試分析,總共驗證了超過10萬(wan) 次,最終做到毫米級的幕布邊緣貼合精度。
不管是做出好產(chan) 品,讓用戶體(ti) 驗更好;還是振興(xing) 民族品牌,讓產(chan) 品走出國門,對於(yu) 研發人員來說,都是義(yi) 不容辭的使命。我們(men) 始終精益求精、不懈努力。
上個(ge) 月,總書(shu) 記來公司考察時對我們(men) 說:“大家都是‘80後’‘90後’,正當其時啊!”身為(wei) “80後”的我,熱血沸騰。我們(men) 的工作與(yu) 祖國發展、民族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作為(wei) 科技工作者,我們(men) 定會(hui) 全力以赴,在科技強國路上投射美麗(li) 光影。
把國之重器的“根”牢牢紮實
講述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戰略研發中心總監 傅強
“國有企業(ye) 特別是中央所屬國有企業(ye) ,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回想起4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公司煙台基地考察的場景,殷殷囑托猶在耳畔、催人奮進。
4年來,我們(men) 以自主創新為(wei) 引擎,搭建起了紮實且具有前瞻性的新業(ye) 務框架,從(cong) 傳(chuan) 統的鑽井業(ye) 務不斷轉型升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答卷:藍鯨係列平台助力南海油氣大開發;“長鯨一號”“耕海一號”“國鮑一號”“百箱計劃”等24座海洋牧場平台相繼投放,推動海洋漁業(ye) 走向深遠海;自主設計的3060係列海上風電安裝船,助力國家早日實現“雙碳”目標。
我們(men) 研發的3060係列海上風電安裝船是具有100%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平台,可滿足未來5到10年國內(nei) 風電安裝船整體(ti) 安裝需求。在船型開發設計上,我們(men) 通過研究大型海上風電安裝船的工藝流程,進行總體(ti) 尺度規劃、功能區塊劃分、係統布置規劃、設備參數落實、結構設計協調等綜合設計,兼顧安裝船的作業(ye) 功能、安全性、操作性、經濟性等方麵需求,產(chan) 生合理優(you) 化、具備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船型設計方案,形成建造訂單。
升降係統作為(wei) 風電安裝船最重要的核心係統,選型設計直接關(guan) 係到安全性及經濟性。我國沿海淤泥較深,風電安裝船作業(ye) 的時候,四條樁腿要通過預壓載,穩穩地紮進海床,部分海域樁腿入泥會(hui) 達三四十米深,大約十幾層樓的高度。紮得越深越穩固,但怎樣快速拔出來則會(hui) 直接影響風電安裝船的作業(ye) 效率。我們(men) 的連續衝(chong) 樁係統隻需要三四個(ge) 小時便可以從(cong) 海床拔出樁腿,普通安裝船則往往需要10個(ge) 小時。
總書(shu) 記為(wei) 我們(men) 勾勒出了經略海洋的行動框架,給予了我們(men) 極大的信心和動力。鑄造更多大國重器,我們(men) 將不負使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