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ge) 國家隻是經濟體(ti) 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培養(yang) 和吸引人才,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7月21日在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考察時指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赴武漢光穀考察。
在2013年7月21日的那次考察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光穀展示中心,詳細觀看了光纖通信、3D打印、生物質能源等創新成果展示,指出“一個(ge) 國家隻是經濟體(ti) 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
在光穀,大國領袖講得最多的,是科技創新。囑托之重,期望之殷,至今強烈震撼著在現場聆聽講話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e) 人員。
近日,長江日報全媒體(ti) 報道團走進武漢光穀,看這裏牢記囑托的“追光”實踐。
創新光穀
全球首創成果批量湧現

光穀展示中心展示的膠囊機器人。記者高勇 攝
今年4月的一份發展報告顯示,紮根於(yu) 光穀的銳科激光,已基本追平國外頭部激光器企業(ye) 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此時,距離這家企業(ye) 於(yu) 國外壟斷中白手起家隻過去了15年。
“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光穀展示中心這樣強調,銳科激光總工程師閆大鵬在現場聆聽。作為(wei) 光纖激光技術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對總書(shu) 記的話語深有感觸。
那一年,首台國產(chan) 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在銳科激光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曆史,讓同類進口產(chan) 品價(jia) 格從(cong) 最初的700多萬(wan) 元直接降到了70萬(wan) 元左右。
銳科激光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傑2007年大學一畢業(ye) 就來到了銳科激光,與(yu) 這家企業(ye) 一起奮鬥成長。“那時候公司沒幾個(ge) 人,我們(men) 白天一起做實驗,晚上就睡在公司,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光纖激光器。”他深有感觸地說,“創新是我們(men) 的生命力,必須往前跑,否則就會(hui) 被趕超或淘汰。”
如今,銳科激光在光纖激光功率合成、大模場激光光纖、半導體(ti) 激光泵浦源等領域取得了100多項技術創新突破,打破多項技術瓶頸,大大提升了我國大型裝備製造水平。
科技攻關(guan) 要摒棄幻想,靠自己。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銳科激光是眾(zhong) 多奮力追求創新突破的高新技術企業(ye) 之一。
在光穀,一大批創新成果接連湧現: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製棒、國內(nei) 首個(ge) 400G矽光模塊、國內(nei) 首套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國內(nei) 首台新型顯示噴印裝備、全球首顆北鬥高精度AI控製芯片、水稻轉基因重組生產(chan) 人血清白蛋白……
產(chan) 業(ye) 光穀
高新企業(ye) 數量是十年前的六倍多

在華工科技聯接業(ye) 務數據中心光模塊生產(chan) 車間,工作人員在一絲(si) 不苟檢查微小部件。記者高勇 攝
最近,湖北發布最新一輪332家“金種子”企業(ye) 名單,這些企業(ye) 是衝(chong) 刺上市的第一梯隊,是最具含金量的上市後備梯隊。其中光穀企業(ye) 107家,約占三分之一。
2013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光穀考察時強調,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2013年以來,光穀幾乎以每年誕生一個(ge) 千億(yi) 產(chan) 業(ye) 的速度,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位於(yu) 光穀五路的光穀中心城,被稱為(wei) 一個(ge) 神奇的地方。這裏研發總部雲(yun) 集,沒有機器轟鳴,也沒有產(chan) 業(ye) 工人穿梭不息,但憑著智慧“大腦”的高速運轉,撬動2000億(yi) 元產(chan) 值的產(chan) 業(ye) 活力。
從(cong) 近十年來新注冊(ce) 的企業(ye) 數據看,光穀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672家增至近4300家,瞪羚企業(ye) 從(cong) 161家增至502家,從(cong) 光穀走出6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20家潛在獨角獸(shou) 企業(ye) 、57家上市公司。此外,擁有國家級企業(ye) 創新平台超過40家,省級創新平台近400家。
創新是光穀的立身之本。光穀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說,科教資源對高新區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光穀是搭建創新的平台,利用好區域內(nei) 的技術資源,推動成果的轉化。讓大學的成果到市場上、產(chan) 業(ye) 上得到應用,內(nei) 在的創新動力不斷釋放。
創新這個(ge) “決(jue) 定性因素”“第一動力”,不斷在光穀催生產(chan) 業(ye) ,賦能未來。光電子30年,集成電路16年,生物醫藥14年,厚積薄發,做一個(ge) 成一個(ge) 。
東(dong) 湖高新區管委會(hui) 發改局局長李旅介紹,目前,東(dong) 湖高新區正在打造“光芯屏端網”、生命健康兩(liang) 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主導,新經濟、新消費兩(liang) 大新興(xing) 業(ye) 態深度融合發展,人工智能等未來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221”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四大產(chan) 業(ye) 入列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
人才光穀
平均每天307名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光穀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高程程。 記者高勇 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最近,在光穀實行了十餘(yu) 年的“3551光穀人才計劃”全麵升級,將全麵施行積分製。就在一年前,光穀出台“光穀人才11條”,引起全國關(guan) 注,這是在全國首創人才注冊(ce) 製、人才動態評價(jia) 積分製。
劉德珩是“光穀人才計劃”中的一員。2016年,32歲的劉德珩放棄海外高薪,攜家歸國,來到光穀創業(ye) 。
“在華科讀的書(shu) ,對光穀有感情。”他選擇光穀的理由很簡單。“光穀是一個(ge) 科技創新聚集的地方。”劉德珩說,人才和政策都適合一家芯片企業(ye) 紮根生長。懷揣打造中國芯的夢想,他創辦了武漢市聚芯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出業(ye) 界最高精度、最低噪聲的氣壓高度計芯片,打破了國外壟斷。
到今年,聚芯微電子服務全球上億(yi) 手機用戶,半年內(nei) 完成兩(liang) 輪億(yi) 級融資。與(yu) 此同時,企業(ye) 目前擁有200多名員工,研發人員占比超八成,其中六成以上為(wei) 研究生以上學曆,海歸占比達20%—30%。
一個(ge) 人帶動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動一大批人才,這樣的例子在光穀比比皆是。
如今在光穀,共集聚4名諾獎得主、70名中外院士、81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34名省級高層次人才、173名“武漢英才計劃”人才和2905名“3551光穀人才計劃”人才,海外留學歸國人員與(yu) 常住外籍人員數量近2萬(wan) 人。
近年來,平均每一天,有307名大學生來光穀就業(ye) 創業(ye) 。
人才活力的釋放,不斷催生創新的成果,一批全球、全國首創匯聚光穀——
高德紅外自主研發的紅外探測器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嘉儀(yi) 通研發出世界首台納米級薄膜材料光功率熱分析儀(yi) ;人福醫藥首創全球腫瘤精準治療新技術……
以人才機製創新為(wei) 引擎,一係列體(ti) 製機製創新也正在光穀生動實踐。“揭榜掛帥”和“賽馬製”落地,在集成電路、激光、新型顯示、生命健康等領域攻關(guan) 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武漢知識產(chan) 權法院落地,加快組建光穀人才集團,優(you) 化光穀人才基金運營機製,加大對人才團隊、人才項目投資力度。光穀這片熱土,越來越成為(wei) 人才揮灑的舞台,持續不斷地湧動著創新活力。
【親(qin) 曆者說】
銳科激光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傑:
越來越多客戶主動指定我們(men) 的產(chan) 品

觀眾(zhong) 在光穀展示中心參觀展示的水域測量機器人。 記者高勇 攝
近10年來,每當想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在光穀展示中心的鼓勵話語,銳科激光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傑總是幹勁更足。
“我們(men) 向總書(shu) 記介紹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研發、生產(chan) 和應用情況。”李傑回憶說,總書(shu) 記詳細地了解了國外的發展狀況以及公司的生產(chan) 規模,並希望海外歸國人才為(wei) 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當年銳科激光規模很小,隻有100多名員工,能向總書(shu) 記展示公司產(chan) 品,非常激動!”備受鼓舞的同時,李傑也深刻意識到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核心就是創新,要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靠自主創新。
2013年至今,銳科激光攻克多項技術瓶頸,先後研製出萬(wan) 瓦、3萬(wan) 瓦、4萬(wan) 瓦、6萬(wan) 瓦、10萬(wan) 瓦高功率激光器。
“從(cong) 不被認可到越來越多客戶主動指定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非常自豪。”李傑說,如今,銳科激光在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緊逼海外巨頭,未來有信心助力國內(nei) 光纖激光器在工業(ye) 製造領域趕超全球先進水平。
【青馬學者說】
“為(wei) 什麽(me) 人創新”決(jue) 定了誰能真正掌握未來

光穀展示中心向觀眾(zhong) 展示東(dong) 湖示範區多年的創新創業(ye) 成就和核心產(chan) 業(ye) 前沿成果。 記者高勇 攝
創新引領未來,“為(wei) 什麽(me) 人創新”決(jue) 定了誰能真正掌握未來。
創新作為(wei) 一種高級形式的開創性實踐活動,它的生命活力是現實的人對自身發展需求的滿足程度。創新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是滿足資本擴張和增殖本性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西方資本主義(yi) 發展理念的根本性差異。堅持為(wei) 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這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顯著特征。
光穀的創新發展,落腳於(yu)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之中,基於(yu) 人們(men) 對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綠色、生態等層麵的多樣化需求展開產(chan) 業(ye) 布局,從(cong) 而為(wei) 長效創新的實現提供了不竭的發展源泉。
厚植家國情懷的使命擔當是自主創新的價(jia) 值靈魂。家國情懷是一種深深紮根中國人內(nei) 心深處的文化基因,它體(ti) 現為(wei) 一個(ge) 人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價(jia) 值感,這樣的奮鬥就會(hui) 更有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敏
【大學生黨(dang) 員感言】
我們(men) 這一代人必須勇擔科技創新光榮使命

3C消費電子行業(ye) 70%以上製成工藝由激光技術實現,圖為(wei) 觀眾(zhong) 近距離觀看手機的拆解部件。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光穀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chan) 基地、全球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chan) 業(ye) 聚集地,離不開廣大追光者的艱苦奮鬥,離不開他們(men) 勇於(yu) 求實、敢於(yu) 奮鬥、善於(yu) 創新的奉獻。
猶記一代代青年才俊奔赴而來,揮灑汗水,埋頭苦幹,為(wei) 夢想而拚搏。麵對“卡脖子”的挑戰,唯有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打破困境,不受製於(yu) 人。我國光電子領域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無數追光者的奮鬥,訴說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試驗和攻關(guan) 。
對我們(men) 這一代年輕人來說,要爭(zheng) 做敢於(yu) 擔當、甘於(yu) 奉獻的新時代追光者,為(wei) 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賡續克難奮進的事業(ye) 。
——湖北工業(ye) 大學研一學生韋曉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