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國光穀”概念被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在曆史長河中,20年隻是彈指一揮間。然而,令人驚喜的是,當年黃德修的一個(ge) 設想竟形成了巨大的生產(chan) 力,“武漢·中國光穀”成為(wei) 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重要影響的武漢“名片”。
1998年7月22—31日,應中國台灣光電科技工業(ye) 協進會(hui) 的邀請,我參加了由時任中科院半導體(ti) 研究所副所長陳良惠研究員帶領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訪問團,訪問團一行6人,去台灣作了為(wei) 期9天的參觀訪問。台灣光電協進會(hui) 是台灣光電子的行業(ye) 性協會(hui) ,當時由原台灣“經濟部部長”李國鼎任董事長,在台灣光電行業(ye) 內(nei) 有較大影響。
在台訪問的最後一天,是兩(liang) 岸學者的交流時間。陳良惠團長介紹了中國信息光電子方麵的研發情況,我介紹了武漢地區光電子(激光、光纖、光電子器件、光通信係統等)的發展狀況。
我在發言中展示了一幅武漢在國內(nei) 頗具優(you) 勢的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係統設備、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設備等光電子研究與(yu) 生產(chan) 企業(ye) 的介紹圖,這些企業(ye) 均分布在華中理工大學周圍。
當時華中理工大學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麵有很大的國內(nei) 優(you) 勢,有國內(nei) 最早獲批的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個(ge) 國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有第一批獲準的“物理電子學”博士點,主要培養(yang) 激光技術方麵的高級技術人才。我所在的光電子工程係在激光、光纖通信、紅外和光學儀(yi) 器方麵還培養(yang) 了許多本科、碩士和博士等各層次人才。
20世紀80年代,華中理工大學的一些畢業(ye) 生在學校周圍創業(ye) ,創辦了華工激光、楚天激光、團結激光等企業(ye) ;有些畢業(ye) 生則成為(wei) 光通信、光電子企業(ye) 內(nei) 的高級管理人才或技術骨幹。
在華中理工大學東(dong) 邊,有當時國內(nei) 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中外合資企業(ye) ——長飛光纖光纜廠;學校西邊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為(wei) 國內(nei) 最早研製出光纖、最早研製出光纖通信設備並承擔了國內(nei) 第一個(ge) 光纖通信示範工程以及國家光纖通信各次群(二次至五次群)的示範推廣工程,該研究院還有當時在國內(nei) 唯一能生產(chan) 光纖通信實用的半導體(ti) 激光器、探測器的中外合資企業(ye) ——武漢電信器件公司,另外還擁有一個(ge) 研製光纖通信所需的其他無源器件(連接器、光隔離器、耦合器等)的固體(ti) 器件研究所。(後來武漢郵電科學院演變為(wei) 享譽國內(nei) 外的烽火科技集團、光訊等一批實體(ti) 公司,其產(chan) 品銷售國內(nei) 外。)
講解完這幅圖後,我冒出了一句:“這就類似美國當年的矽穀。”雖然這隻是一個(ge) 類比,卻成為(wei) 我隨後提出“中國光穀”建議的靈感所在。
此前我訪問過矽穀,對矽穀略知一二。矽穀所在地原是一個(ge) 叫聖塔克拉拉穀的地區,國際知名的斯坦福大學和1959年率先研製出集成電路的仙童公司即位於(yu) 此地。當時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鼓勵他的學生們(men) 到該地區創業(ye) ,從(cong) 事與(yu) 集成電路相關(guan) 的產(chan) 品研究與(yu) 開發。集成電路的魅力很快使該地區雨後春筍般地形成一批與(yu) 微電子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公司,包括後來享譽全球的惠普(HP)、英特爾(Intel)在內(nei) 。因當時興(xing) 起的微電子產(chan) 業(ye) 的基本材料為(wei) 矽,故新聞媒體(ti) 將此地稱為(wei) “矽穀”。矽穀的巨大生命力使其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成為(wei) 美國高技術產(chan) 業(ye) 的基地,其地域也不斷擴大,最後另一所國際知名大學即加州大學貝克利分校亦與(yu) 其相接,從(cong) 而與(yu) 舊金山毗鄰。此時人們(men) 早已忘卻該地區原來的地名,取而代之的是“矽穀”這一稱呼。“穀”成為(wei) 高技術的代名詞,而“矽”成了高技術的一個(ge) 特征。
1998年8月,我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和華南師大邢達教授一道去英國參加在英華人學者舉(ju) 辦的一次光電子學術會(hui) 。會(hui) 後我去蘇格蘭(lan) 格拉斯哥大學訪問,在參觀該大學博物館時巧遇我校時任校長周濟,他當時正好率領一個(ge) 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在英訪問。他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黃教授,看來光電子要大搞。”
這隻是他在英訪問所產(chan) 生的一個(ge) 感受,本身從(cong) 事光電子研究和教學、並還擔任我校光電子工程係主任的我,無疑會(hui) 很興(xing) 奮,甚至妄想,地處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華中理工大學,應像美國斯坦福大學之於(yu) 美國微電子產(chan) 業(ye) 推動本地區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回國後,在周濟校長的鼓勵和支持下,我起草並向武漢市政府提出《關(guan) 於(yu) 將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成“中國光穀”的建議》。經周濟校長同意,該建議以華中理工大學的名義(yi) ,於(yu) 1998年12月18日被正式遞交給武漢市。
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是1991年由國務院批準建設的第一批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依山傍水,坐落在美麗(li) 的東(dong) 湖之濱,有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馬鞍山繞其一側(ce) ,湯遜湖和南湖點綴其中。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40多所高等院校在該區內(nei) 星羅棋布,有著發展高技術的豐(feng) 富人才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科技生態環境。當時,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已有一些頗具發展潛力的光電子企業(ye) ,隻要抓住機遇,在這片熱土上將光電子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是可能的。
我所提的建議得到武漢市的重視,時任市長王守海批轉武漢市科委來落實。1999年上半年,市科委組織有關(guan) 專(zhuan) 家起草了發展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相關(guan) 規劃,既談到本市光電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優(you) 勢,又涉及發展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其他各方麵。
規劃提交後,1999年下半年未見任何加快發展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實際行動。2000年春節前夕,我應邀參加武漢市委、市政府舉(ju) 辦的一個(ge) 專(zhuan) 家團拜會(hui) 。時任武漢市委書(shu) 記羅清泉參加了該會(hui) ,聽取大家為(wei) 武漢的發展所提的建議。我事先並沒準備發言,後主持會(hui) 議的辜勝阻副市長要我發言。我在簡要分析了武漢自認為(wei) 的鋼鐵、汽車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中的某些局限性和預測了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發展前景後,也不知哪來那麽(me) 大勇氣和霸氣,突然冒出一句:“未來50年,武漢的發展要靠光電子!”這聽起來很有咄咄逼人之勢,包括坐在我旁邊的全國政協委員許其貞在內(nei) 的許多同誌,都好奇地望著我。我發言後,羅清泉書(shu) 記即刻表態:“德修教授,你別著急,我們(men) 要將光電子放到重中之重來抓。”後來回想,領導應該是早已將我的建議放在心上了。
2000年大年初一,時任湖北省委常委,兼任省科技廳廳長和我校校長的周濟教授,在我校行政樓會(hui) 議室開會(hui) 。
周濟教授尖銳指出:“開發區抓什麽(me) 房地產(chan) ,不務正業(ye) ,要抓光穀建設、抓光電子!”我深深體(ti) 會(hui) 到,省、市和開發區領導在2000年將確定把光電子放到重中之重來抓。省、市、開發區啟用了“武漢·中國光穀”這一名稱,寓意中國光穀在武漢。以省委副書(shu) 記、市委書(shu) 記羅清泉為(wei) 組長,省委常委、省科技廳廳長周濟為(wei) 副組長的“武漢·中國光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後,羅書(shu) 記、周校長身體(ti) 力行,真抓實幹,光穀建設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周濟還從(cong) 他所領導的省科技廳借調了多位領導幹部到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兼職,充實工作隊伍。工作隊伍主要負責抓建設規劃,規劃在58平方公裏的區域內(nei) ,發展以光纖、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設備和光存儲(chu) 為(wei) 代表的信息光電子產(chan) 業(ye) ;發展以高功率激光器及其應用為(wei) 基礎的能量光電子;發展電視顯示屏在內(nei) 的消費光電子;抓原有光電子企業(ye) 的產(chan) 品升級和擴大規模;積極招商引資,爭(zheng) 取讓海內(nei) 外知名企業(ye) 來此發展。
羅書(shu) 記和周校長多次到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匯報,以爭(zheng) 取國家支持;許其貞等13名湖北籍全國政協委員在2000年全國政協會(hui) 上為(wei) 在武漢建設“中國光穀”呼籲。與(yu) 此同時,大造宣傳(chuan) 輿論,動員湖北省、武漢市的廣大群眾(zhong) 理解和支持“武漢·中國光穀”的建設,使省市領導提出的“舉(ju) 全省之力,集全市之力建設‘武漢·中國光穀’”的口號落到實處。武漢建設“中國光穀”的決(jue) 心得到國家多個(ge) 部委的理解與(yu) 支持,科技部、原國家計委分別於(yu) 2001年2月和7月發文支持“武漢·中國光穀”的建設。
1999年底,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其光纖通信相關(guan) 產(chan) 品供應商過高地估計了當時的市場。以美國為(wei) 例,他們(men) 多投入了約150億(yi) 美元開發光纖通信領域內(nei) 的相關(guan) 產(chan) 品,以生產(chan) 光電子器件著稱的E-TEK,2000年我去參觀時,正擴建幾座大廠房,車間內(nei) 數以千計的工人在忙碌著。我的一位在加拿大渥太華以生產(chan) 光電子器件著稱的JDS公司任高層管理的學生告訴我,當時一些退休老太太都被該公司招去生產(chan) 光電子器件。
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盲目生產(chan) ,必然造成光纖通信產(chan) 品的大量積壓和相關(guan) 公司的嚴(yan) 重虧(kui) 損,一些公司紛紛倒閉。這對剛起步且滿懷信心的“武漢·中國光穀”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
一些朋友跟我開玩笑說:“黃教授,你所提的‘光穀’,要‘光哭’了。”還有一位同我們(men) 搞“光穀”建設規劃的領導對我開玩笑說:“黃教授,你提的‘光穀’要成光屁股了。”麵對這些善意的玩笑,我堅定認為(wei) 國際上出現的IT泡沫不能改變光電子產(chan) 業(ye) 必將大發展的趨勢,更不會(hui) 出現在光電子產(chan) 業(ye) 正在崛起的中國。
展望光穀下一個(ge) 三十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