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穀,銳科激光二樓實驗室,光學研發工程師陳飛鴻正在進行4萬(wan) 瓦雙模塊連續激光器驗證實驗。激光器設備前,一群和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針對新指定的研發方案展開熱烈的討論。
陳飛鴻(左)
這位“90後”一畢業(ye) 就投身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一環,研發激光製造的“心髒”——光纖激光器。
2018年,從(cong) 上海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陳飛鴻懷揣著對激光製造的熱情與(yu) 憧憬,毅然來到武漢,加入在國內(nei) 激光領域領先的本土企業(ye) 。
為(wei) 什麽(me) 選擇武漢銳科公司?陳飛鴻說,2013年,首台國產(chan) 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在武漢銳科公司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曆史,使同類進口產(chan) 品價(jia) 格從(cong) 最初的700多萬(wan) 元直接降到了70萬(wan) 元左右。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前輩一樣,緊盯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奔著關(guan) 鍵的問題去,提升激光器的性能。
實驗室外,戴著黑色邊框眼鏡的陳飛鴻喜歡穿著運動裝,讓人很難一眼判定他的年紀。留下“年輪”刻度的是陳飛鴻主導研發的多模塊連續激光器每年都進行著“大升級”,功率從(cong) 2019年的6千瓦提升到2022年的4萬(wan) 瓦。
“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使用國產(chan) 激光器設備。”陳飛鴻說,他和團隊成員正在攻關(guan) 的5萬(wan) -6萬(wan) 瓦連續激光器即將誕生。功率的提升意味著加工效率的提高,也能使需要使用到激光器的不同行業(ye) 生產(chan) 成本節約大半。
“要快人一步,科研不能等。”有一次,為(wei) 了及時交付一台激光器樣機,陳飛鴻和團隊成員熬了好幾個(ge) 通宵,一個(ge) 人工作結束後換另一個(ge) 人立馬接上,把需要一兩(liang) 周才能完成的任務壓縮到3天完成。
銳科激光生產(chan) 場景
陳飛鴻所在團隊還研發出了趕超國際標準的光纜。目前,國外光纜最長達到15米-20米。光纜越長,研發難度越大。陳飛鴻所在團隊已經可以將光纜長度定製到30米。
“我希望未來能和團隊成員一起研發出更高功率的激光器核心技術。”陳飛鴻說,“我希望自己能像光一樣,釋放出更大能量,努力為(wei) 國家在光電子信息領域取得率先突破奮勇爭(zheng) 先。”
免責聲明: 激光網遵守行業(ye) 規則,本站所轉載的稿件都標注作者和來源。 激光網原創文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