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春風細雨,一場關(guan) 於(yu) “成長、成才、成功”的報告會(hui) 在草塔中學報告廳舉(ju) 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wei) 先生為(wei) 草中師生做了題為(wei) 《誌存高遠 · 求深願達》的報告。
01報告 報告期間,周院士以自身平凡而卓越的經曆、經驗、成就,深厚的中西科研文化內(nei) 涵,溫和而樸實的表達,受到線上線下聽眾(zhong) 的熱烈歡迎。 報告分為(wei) 成長須立誌高遠、成才須篤學誠行、成功須恒心毅力、路在足下求深願達四個(ge) 部分。 周院士首先提出:我為(wei) 什麽(me) 上學、讀書(shu) ?我學習(xi) 目的是什麽(me) ?我將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我以什麽(me) 樣的姿態來迎接未來新的挑戰呢?我為(wei) 我自己樹立一個(ge) 什麽(me) 樣的目標呢? 他認為(wei) :成才須立誌高遠 ❶ 要有自信心,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❷ 要熱愛事業(ye) ,要熱愛所從(cong) 事的專(zhuan) 業(ye) ; ❸ 走自己的路,要創造自己的東(dong) 西; ❹ 要排除萬(wan) 難,要有勇於(yu) 獻身的精神。 就“成才”而言,須篤學誠,一是為(wei) 學要努力勤奮,二是為(wei) 人要誠實篤行。“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考慮、忍耐和勤奮得來的。”周院士雖已92歲了,但還在學習(xi) 新的知識和思考新的問題,坐冷板凳、孤獨思考、提出問題和質疑權威是他科學生活中的常態。 就“成功”而言,須恒心毅力。周院士自評“學問不大,但一生不懶惰”。人的聰明程度是相差不多的。所有人的思維與(yu) 行為(wei) ,包括處理事務的條件反射。都是基於(yu) 自身的已知為(wei) 前提的。經曆不同,已知也就不同,也就形成了條件反射的差異。隻是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具有恒心和毅力加聰明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最需要的品格是:堅毅和自律。 最後,周院士提了一些具體(ti) 的建議。“誠重勞輕,求深願達”,把對事業(ye) 的忠誠看得越重,身上的辛勞就會(hui) 感覺很輕。追求得越深,你的願望一定能達到。並贈予踐行的19字格言: (治學之道)誌勤識恒法創; (科學研究之道)學問思辨行; (成功的品格)堅毅、自律; (為(wei) 人的品德)誠信、正直。
02印象 鶴發童顏! 歸來仍是少年! 簡單而有力!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的一次報告會(hui) ! 92歲,3年疫情三本著作…… 有幸觀摩似印刷的手製筆記。 銀發矍鑠、溫和厚實的 90分鍾報告! 這既是一次嚴(yan) 謹的科普報告, 是一次勵誌演講, 更是一堂生動的生涯課!
03互動 曆時一個(ge) 半小時的報告結束時,全體(ti) 師生起立致敬,掌聲經久不息。 報告結束了,但學生們(men) 的熱情依然不減,紛紛排隊請周院士簽名留念。 留言簽名
聽了周立偉(wei) 先生的報告會(hui) ,我感觸頗多。在那個(ge) 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孤身赴蘇聯留學,在苦寒的書(shu) 案上耕耘四年,最終學成歸國,為(wei) 我國軍(jun) 用夜視技術做出了極大貢獻。周先生真正做到了“誠重勞輕,求深願達”。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生於(yu) 安逸的太平盛世,我們(men) 也要接過這份熾熱的信念,將個(ge) 人理想融入祖國複興(xing) 大業(ye) ,無愧於(yu) 老一輩革命先驅殷切的熱望。焚膏繼晷 ,晝夜兼程。 —— 俞哲凱同學 92歲高齡的院士,當他傾(qing) 吐一生的經曆,既有對時代的思考、對自我的探尋,也有對青年的循循善誘、殷殷期盼,我看到了民族與(yu) 自我的融合,研學與(yu) 為(wei) 人的智慧。我腦中浮現四句:“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是上一輩老科研家的堅守與(yu) 抱負,也將是我們(men) 的目標與(yu) 追求。立鴻雁之誌,則不甘為(wei) 下流;誠行篤學,則終以行穩致遠;恒心毅力,則斷無不成之事。我們(men) 應與(yu) 時代共舞,不強求不卑怯,向上走、向光跑,追尋前任餘(yu) 熱,綻放自我光芒。 —— 蔣竺妤同學 未聽講座之前,好奇92歲的周院士會(hui) 以怎樣的狀態來做一場90分鍾的講座;打開鏈接之後,首先被他滿頭銀發給吸引,再聽聲音,立刻被吸引了——鶴發童顏。研究工作那麽(me) 辛苦,周院士是怎麽(me) 永葆激情與(yu) 活力的呢。慢慢聽下去,我從(cong) 中找到了答案。 周院士最後的19字贈語,是他學習(xi) 得來的,更是他身體(ti) 力行求證過的。於(yu) 我而言,令人感動的,不僅(jin) 僅(jin) 是他在科學上的建樹,更是他在為(wei) 人上的誠信與(yu) 正直,為(wei) 人處世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張宋芳老師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