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正在通過產(chan) 業(ye) 的突破性發展,給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今年初出爐的《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將該省五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培育目標瞄向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另一份同樣年初發布的《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讓以光電子信息為(wei) 特色的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目標具象——到2024年,產(chan) 業(ye) 規模力爭(zheng) 突破萬(wan) 億(yi) 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全國“獨樹一幟”的領先地位。
湖北省省長王忠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liang) 次用“突破性”形容湖北的產(chan) 業(ye) 發展——過去五年是“浴火重生、華彩蝶變,轉型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五年”;今年要“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鬥等5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這種“突破性”在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中尤為(wei) 明顯——2018年至2022年,湖北全省高新技術企業(ye) 由6590家增至2萬(wan) 家,增長203.2%;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由6653億(yi) 元增至1.1萬(wan) 億(yi) 元,增長65.3%;規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21.77%……
作為(wei) 科教大省,科技創新是湖北產(chan) 業(ye) 發展的底色,王忠林曾用“壓箱家底”形容湖北的科教優(you) 勢。數據顯示,湖北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由全國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進入全國科技創新水平“第一方陣”。
如今,拿出“壓箱家底”的湖北,麵對科創與(yu) 產(chan) 業(ye) 雙考題,試圖寫(xie) 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湖北答卷”。
“追光”:創新、包容是基因,力爭(zheng) 突破“天花板”
細看湖北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不難發現有很多“從(cong) 無到有”“零的突破”。1976年,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在武漢郵科院誕生,“追光”之路就此啟程。2001年,光穀成立——被視作中國光通信產(chan) 業(ye) 發源地,這裏走出很多“首個(ge) ”——第一個(ge) 光通信國際標準、首個(ge) 400G矽光模塊、首台10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首條柔性折疊顯示屏生產(chan) 線……
撥開光穀的光環,穿過時間的脈絡,幾十年前寫(xie) 在牆上的“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化作創新、包容的基因延續下來。多年來,光穀總是給予創業(ye) 者不同層麵的政策支持,2015年,《東(dong) 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出台,這部被稱為(wei) “光穀基本法”的地方法規,把支持創新創業(ye) 提升到法治層麵。
東(dong) 風公司也在2023年初明確提出“轉型升級三年行動”,經營將由主要依賴合資業(ye) 務轉向合資與(yu) 自主並重,產(chan) 品則主要以燃油車為(wei) 主轉向節能燃油與(yu) 新能源並重。
葉青分析,湖北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發展有幾個(ge) 特點,一是整車品牌較多,東(dong) 風、小鵬、威馬、吉利等車企都在湖北布局整車生產(chan) ,二是湖北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方麵的投入很大,三是氫能汽車等發展得也不錯。
2022年初,襄陽與(yu) 比亞(ya) 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建設襄陽比亞(ya) 迪產(chan) 業(ye) 園,包括動力電池生產(chan) 線及零部件、零碳園區及汽車零部件等項目,產(chan) 業(ye) 園將分3期建設,項目一期總投資100億(yi) 元。
全程參與(yu) 見證比亞(ya) 迪落戶襄陽的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管委會(hui) 副主任王岩告訴記者,襄陽本身的汽車產(chan) 業(ye) 基礎比較好,但又亟待轉型升級,於(yu) 是在2021年底敏銳捕捉到比亞(ya) 迪有意向布局中部地區信息後,襄陽政府迅速開啟與(yu) 比亞(ya) 迪的對接,多位市領導帶隊赴比亞(ya) 迪談判,從(cong) 對接到簽約,僅(jin) 用了96天。“我們(men) 引進比亞(ya) 迪,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ge) 風口,既能有效彌補襄陽市新能源電池產(chan) 業(ye) 短板,更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帶動力和凝聚力,吸引相關(guan) 上下遊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提升產(chan) 業(ye) 結構,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業(ye) 態,從(cong) 而提升襄陽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綜合競爭(zheng) 力。”王岩說。
比亞(ya) 迪的消息透露,襄陽園區一共規劃16條電池產(chan) 線,目前,一模塊基建內(nei) 裝均已進入收尾階段,8條線產(chan) 線已全部投產(chan) ,二模塊基建已開始收尾,內(nei) 裝即將進入收尾,截至當前已投產(chan) 2條線,預計今年三季度16條產(chan) 線可全部完成投產(chan) 。屆時,將形成30GWh的產(chan) 能,可滿足60萬(wan) 輛整車裝配,產(chan) 值可達140億(yi) 元以上,提供就業(ye) 崗位超過1萬(wan) 個(ge) 。
除比亞(ya) 迪外,中航鋰電、寧德時代、億(yi) 緯鋰能等動力電池巨頭也陸續在鄂布局投資,“十四五”規劃產(chan) 能達到350GWh。
從(cong) 東(dong) 風到襄陽的比亞(ya) 迪產(chan) 業(ye) 園,可以看到,湖北的汽車產(chan) 業(ye) 正全麵求變。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29.3萬(wan) 輛,同比增長98%,但“超車”模式已開啟,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重點任務清單》正式印發,力爭(zheng) 到2024年,實現湖北全省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跨越萬(wan) 億(yi) 台階,其中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突破3000億(yi) 元。
上述方案構畫了新的發展格局——發揮東(dong) 風公司等龍頭企業(ye) 帶動作用,打造以“一穀”(“中國車穀”)為(wei) 核心、“一廊”(“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為(wei) 支撐、“多點”(“宜荊黃黃”)協同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電動化變革已開始向智能化變革趨勢轉變,湖北省經信廳廳長劉海軍(jun) 曾用“產(chan) 業(ye) 基礎好、配套能力強、創新潛力大、投資來勢猛”形容湖北汽車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或許,在如今的窗口,湖北可以抓住。
數字經濟:與(yu)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合釋放倍增效應
2022年,湖北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2.4萬(wan) 億(yi) 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日前湖北發布的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18年-2021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速18.01%,遠高於(yu) 同期GDP增速。同時,武漢市持續加強以5G為(wei) 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建設和發展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科教資源、“光芯屏端網”、新基建等為(wei) 湖北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保障。
湖北武漢是五個(ge) 工業(ye) 互聯網國家頂級節點之一,據中國信通院陳劍等人的論文,我國國家頂級節點建設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原則是,向工業(ye) 發達且業(ye) 務需求多的省市傾(qing) 斜;向網絡保障能力強的網絡運營單位傾(qing) 斜。
自2018年11月22日,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上線以來,三年內(nei) 增長近50倍,累計標識解析注冊(ce) 量突破100億(yi) 。目前,武漢頂級節點輻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實現中部四省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提速。
近年來,多個(ge) 龍頭企業(ye) 落地湖北。記者從(cong) 騰訊獲悉,早在2017年,該公司就與(yu) 湖北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湖北省智慧城市和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此後,雙方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
數字經濟與(yu)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合釋放倍增效應,騰訊正是其中的參與(yu) 者。比如,騰訊牽手東(dong) 風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目前智能座艙、數字營銷、汽車安全等合作項目已落地;在醫療領域,搭載“騰訊覓影”AI的應急專(zhuan) 用CT裝備在疫情暴發期先後部署武漢眾(zhong) 多醫院……
數字經濟的發展被賦予更大期望,《湖北數字經濟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實現翻番,達到5500億(yi) 元,力爭(zheng) 達到5800億(yi) 元,基本建成全國數字產(chan) 業(ye) 化引領區、全國產(chan) 業(ye) 數字化先導區、數據要素聚集區、中部地區數據治理樣板區和新型基礎設施中部樞紐節點。
在布局上,依托當下的“強省會(hui) ”“雙支柱”(襄陽市、宜昌市)格局,支持武漢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在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布局上向襄陽、宜昌傾(qing) 斜,發揮武漢、襄陽、宜昌三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鼓勵鄂州、荊州、十堰等地加快智慧物流、智能家電、綠色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特色布局,形成“一主引領、兩(liang) 翼驅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