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Vladimir Tikhonchuk教授是法國波爾多大學CELIA強激光與(yu) 應用中心名譽教授,歐盟極端光強基礎設施ELI-Beamlines裝置(捷克)高級研究員。研究領域是高能量密度物理和非線性光學,包括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天體(ti) 物理、激光等離子體(ti) 相互作用、參量不穩定性、磁場與(yu) 電場產(chan) 生、帶電粒子加速和能量輸運等。
他在俄羅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莫斯科)獲得理學博士學位,是法蘭(lan) 西大學學院高級成員、美國核學會(hui) Edward Teller獎獲得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分部副主編、歐洲物理學會(hui) 等離子體(ti) 物理委員會(hui) 成員,先後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30多名,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下文是上海光機所副研究員朱坪近期對Tikhonchuk教授的采訪。
來源 |《fun88官网平台》雜誌社
下述內(nei) 容中,以“Zhu”代表朱坪,“Tikhonchuk”代表Vladimir Tikhonchuk。
Zhu:Vladimir Tikhonchuk教授您好,很榮幸能夠在今天采訪到您。作為(wei) 慣性約束聚變領域內(nei) 的學術泰鬥,您能否評價(jia) 一下近期激光聚變領域產(chan) 生的巨大突破(編注:指美國勞倫(lun) 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去年底實現核聚變點火,並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淨能量增益)?
Tikhonchuk:這是一項真正的研究突破,不僅(jin) 對我個(ge) 人,甚至是對整個(ge) 研究領域,都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yi) 。我個(ge) 人職業(ye) 生涯就在慣性約束聚變(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領域第一篇文章發表時起步(論文作者單位就在我的故鄉(xiang) 莫斯科),同時美國的勞倫(lun) 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也發表了相關(guan) 的理論文章。經過五十餘(yu) 載的漫長等候,我們(men) 終於(yu) 迎來了這項裏程碑式的研究。在過去十年間,這個(ge) 領域一直飽受質疑,領域內(nei) 的許多年輕人才因長時間難以攻克聚變點火的技術難關(guan) 而不斷流失。但激光聚變就是這樣一項需要數代人長期投入的研究,它不是人類曆史上對未知的首次長周期的科學探索,同樣也不會(hui) 是最後一次。
在這裏,我要感謝我在LLNL的同事們(men) ,他們(men) 在十年間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用勇氣和行動邁出了人類科技史上的關(guan) 鍵一步,我相信,為(wei) 了這個(ge) 結果,再多5年或10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技術攻關(guan) 的艱苦歲月難以逾越,但當技術突破產(chan) 生的時刻,通往更加廣泛應用研究的大門便被緩緩推開。LLNL的工作證明了激光在聚變點火方麵的應用潛力,這也是它作為(wei) 領域內(nei) 裏程碑式事件的意義(yi) 所在。我篤信,下一項技術突破將與(yu) 我們(men) 在未來某天不期而遇,屆時激光點火裝置將釋放出更高的能量。盡管LLNL的工作可能不是聚變點火的最優(you) 解,但其無疑是十分可靠的;此外,它也在全球範圍內(nei) 引起了許多學術討論,這使得我們(men) 的事業(ye) 能夠被更多人所看見,而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我非常感謝這一突破。
Zhu:激光聚變領域目前所麵臨(lin) 的主要挑戰是什麽(me) ?目前有哪些科學與(yu) 技術問題亟待解決(jue) ?
Tikhonchuk:目前,激光聚變研究麵臨(lin) 的挑戰不勝枚舉(ju) 。從(cong) 科學層麵講,這項研究麵臨(lin) 的首要挑戰就是其可重複性與(yu) 魯棒性需要被嚴(yan) 格證明。簡單地說就是,你需要在一天內(nei) 連續不斷地成功點火,而不是間隔一年之久,同時要求能量產(chan) 生過程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實現。目前,我們(men) 產(chan) 出的能量僅(jin) 大於(yu) 驅動激光的能量。但真正應該實現的是淨能量增益,我們(men) 需要將能量產(chan) 出提升數百倍。在設計ICF靶時也應該考慮到上述問題,麵向實際應用需求,將頻率設為(wei) 每秒多次點火,那麽(me) 靶就應該盡可能的簡單、經濟,能夠大規模生產(chan) 的。這是激光聚變點火所麵臨(lin) 的物理學挑戰之一,這也是未來5到10年的工作重點。
從(cong) 技術層麵講,激光聚變目前正麵臨(lin) 許多的技術挑戰。首先就是激光器。激光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驅動源,可以將光子集中在一個(ge) 極小的體(ti) 積內(nei) ,在這個(ge) 空間會(hui) 發生內(nei) 爆、加熱等奇妙的物理過程。但實事求是地講,那些發表在論文上的高功率激光器,運行穩定性往往不盡人意。美國NIF裝置一年隻能提供500發可用發次,法國LMJ裝置每年僅(jin) 能提供40發可用發次,這距離我們(men) 所需要的還很遠。如果你想要一台激光器全天候運行,那麽(me) 就不可能經常性地去更換其中的光學器件。因此,維持激光器的穩定運轉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yi) 的技術挑戰。
同時,激光器波長的選擇也是一道難題。能量產(chan) 生形式是一個(ge) 開放式的命題,不同的技術選擇會(hui) 產(chan) 生不同的可能。如今最可靠的激光器當屬基於(yu) 玻璃介質的固體(ti) 激光器,通過頻率轉換技術能夠選擇激光器輸出波長。目前,三倍頻仍然是多數選擇,這是因為(wei) 四倍頻激光會(hui) 對光學元件產(chan) 生較大損傷(shang) ,而二倍頻激光往往會(hui) 引起許多有害的不穩定性過程。三倍頻成為(wei) 了二倍頻和四倍頻之間的平衡。但它並不是持續穩定運行的最優(you) 解。如果你選擇了玻璃激光器,那麽(me) 大概率會(hui) 采用二倍頻的技術路線。在歐洲,我們(men) 正在考慮這個(ge) 技術路線,但是二倍頻激光的穩定運行、二倍頻激光的有效利用等問題仍然是挑戰。除此之外,極具競爭(zheng) 力的候選者還包括準分子激光器,它們(men) 具有較高效率,但結構複雜,且麵臨(lin) 從(cong) 低密度氣體(ti) 介質中獲取大能量的困難。
以上是激光器所帶來的技術挑戰,而在反應堆方麵也存在技術挑戰。我們(men) 與(yu) 磁約束聚變麵臨(lin) 著相同的問題,反應堆第一壁的材料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jue) 方案。在裂變反應堆中主要是低能中子引起的破壞,因此人們(men) 通過每月定期更換元件來解決(jue) 老化問題;但是對於(yu) 聚變反應堆,中子能量更高,損傷(shang) 更嚴(yan) 重,每月更換聚變腔體(ti) 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反應堆材料是目前亟需解決(jue) 的問題,非常具有挑戰性。
Zhu:您認為(wei) 未來激光聚變驅動器會(hui) 是什麽(me) 樣?它會(hui) 有哪些關(guan) 鍵特征?
Tikhonchuk:正如我在上個(ge) 問題中所提到的,大概率第一個(ge) 版本的激光聚變驅動器是固體(ti) 激光器,二倍頻的固體(ti) 激光器是發展最為(wei) 成熟的選擇。作為(wei) 基礎版,能夠產(chan) 生從(cong) 兩(liang) 百到數千焦的單脈衝(chong) 能量。未來幾年內(nei) ,我確信我們(men) 會(hui) 迅速研製出這種分鍾級的閃光燈泵浦模式的激光光源。雖然由於(yu) 半導體(ti) 泵浦成本過高,無法實現Hz級重複頻率,但這樣的激光器我們(men) 有能力需要多少台就可以建造多少台。因此我認為(wei) ,在不遠的將來,主流激光驅動器將是二倍頻的固體(ti) 激光器。
重複頻率是麵向聚變能激光器的關(guan) 鍵特征。我認為(wei) 可以分為(wei) 三步:第一步,采用傳(chuan) 統但智能的閃光燈泵浦,以分鍾級的重複頻率運行;第二步,二極管泵浦,重複頻率在秒量級。這不僅(jin) 僅(jin) 是我個(ge) 人的看法,我們(men) 同行之間都有著相同的觀點。現在進展還沒有達到商業(ye) 水平,還在演示階段。演示主要功能,開發主要器件並測試,這將開啟第三步技術改進和商業(ye) 化。對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說,責任是開發商業(ye) 能源的科學和技術背景。
期間也許其他類型的激光器也會(hui) 出現,例如準分子激光器或者光纖激光器。光纖激光器現在已經商業(ye) 化使用,非常可靠,但目前的功率很低。我們(men) 所討論的是能夠提供高能量、高功率和高效率的激光器。
Zhu:對於(yu) 慣性約束聚變能源,您是怎樣的看法?
Tikhonchuk:我一直是一個(ge) 樂(le) 觀的人,我認為(wei) 這是非常具有研究價(jia) 值且是未來不可或缺的能源途徑。我們(men) 通常會(hui) 把磁約束和慣性約束二者進行比較:在磁約束聚變中,強磁場由巨大的超導線圈產(chan) 生,需要極低溫的條件;而聚變反應過程中,磁場中的等離子體(ti) 又會(hui) 處於(yu) 高熱的狀態,並且產(chan) 生極高的能量通量。如果你親(qin) 眼見到磁約束聚變裝置,你會(hui) 驚歎這種冷熱結合的複雜性。幸運的是,在慣性約束聚變中,我們(men) 可以分離激光器和反應堆室,獨立的模塊化結構為(wei) 工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這也是慣性約束聚變的一大優(you) 勢。
磁約束聚變的另一個(ge) 局限是每個(ge) 單元模塊能產(chan) 生的最小能量。想要提升裝置產(chan) 生的總能量,磁約束聚變裝置體(ti) 積需要越大越好。而對於(yu) 慣性約束聚變,情況可能恰恰相反。我們(men) 最終可能會(hui) 達到100 MW左右規模,它的整體(ti) 空間更緊湊、成本更低,並且能夠在需要能源的現場進行工作。主要的限製因素是腔室的大小,其受限於(yu) 壁上的能量通量。對於(yu) 千兆瓦級別,如果腔室很小,腔室麵臨(lin) 的能量通量就會(hui) 很大。這就是我所說的,材料是一個(ge) 巨大的挑戰。如果我們(men) 設計出能夠承受高能量通量的材料,我們(men) 就能夠製造一個(ge) 更小的腔室,反應堆的成本也會(hui) 降低很多。
所以,我確實看到了慣性約束聚變在能源應用中的潛力,但它很複雜,也很有挑戰性。好比內(nei) 燃機是一百多年前發明的,期間它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直到現在它才被電動發動機部分取代。因此,慣性聚變能源將會(hui) 隨著時間而發展。
Zhu:您能否對超短超強激光的發展及應用作出評價(jia) ?對於(yu) 激光聚變研究,未來有可能產(chan) 生的貢獻有哪些?
Tikhonchuk:這個(ge) 問題對我來說有點複雜。歐洲在超短超強激光方麵是領先的,我們(men) 也需要納秒激光。超短超強激光技術發展的帶頭人法國科學家Gérard Mourou在此方向上做了很多工作,他個(ge) 人的科研願景是獲得最高峰值功率的激光器。如果能夠得到更高功率的激光器,物理學研究也將因此受益。這裏的高功率指的是拍瓦量級(1 PW=1015 W),10 PW激光係統已經建成,100 PW激光裝置也正在建設之中。
但是,從(cong) 物理機製上講,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功率,是因為(wei) 脈衝(chong) 的持續時間非常短,單個(ge) 激光脈衝(chong) 的能量水平其實是受限的。當你將脈寬壓縮至1 ps以下時,激光能夠與(yu) 輕的粒子相互作用,諸如電子、正電子、光子、介子等。這屬於(yu) 量子電動力學範疇,是一個(ge) 非常有趣的領域,有許多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說到慣性約束聚變,我們(men) 需要移動重粒子,因為(wei) 隻有重粒子才能產(chan) 生能量。盡管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超短脈衝(chong) 激光無法用於(yu) 產(chan) 生能量,但是基於(yu) 超短超強激光的快點火路線還是值得一提的。快點火方案在二十五年前被提出,目前有多個(ge) 團隊正在推動快點火相關(guan) 的研究,他們(men) 就需要超高功率的超短脈衝(chong) 激光。
在我看來,超短超強激光在產(chan) 生高能粒子與(yu) 次級輻射源方麵更有用。當我們(men) 要進行慣性聚變實驗研究時,我們(men) 需要發展高性能的診斷能力,這時超短脈衝(chong) 激光就不可或缺了。如果沒有可靠的診斷手段,我們(men) 便是在盲人摸象。LLNL的研究經曆了大約十年的停滯,正是因為(wei) NIF沒有配備充足的、合適的診斷設備。在這十年中,研究人員發展了眾(zhong) 多性能優(you) 越的診斷設備,使得他們(men) 真正能夠有效地去調控激光聚變過程。這些診斷設備對最終成功點火而言意義(yi) 非凡。所以,超短脈衝(chong) 激光的迅速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yi) ,超短脈衝(chong) 激光對於(yu) 聚變過程診斷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它的發展與(yu) 大能量激光驅動器的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
Zhu:您能否向我們(men) 分享您對於(yu) 高功率激光物理未來發展的願景?未來會(hui) 轉化出哪些實際的應用?
Tikhonchuk:因為(wei) 科學技術發展實在太快了,很難預測未來百年會(hui) 出現什麽(me) 新事物。回首過去,你可以說二十世紀是一個(ge) 屬於(yu) 電子的世紀,電子產(chan) 品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出現,僅(jin) 曆經了三四十年的發展便趨於(yu) 成熟;展望未來,我能夠很有自信地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ge) 光的紀元,各種各樣光學相關(guan) 的產(chan) 品被創造出來,在各種應用場合逐漸發生著原位替代作用。因此,我認為(wei) 激光一詞可能是最能夠定義(yi) 本世紀的。商用激光器公司將會(hui) 更關(guan) 注高重頻,因為(wei) 激光加工是一個(ge) 正在持續增長的市場。除了激光加工之外,高功率激光與(yu) 大能量激光也會(hui) 在很多領域產(chan) 生變革。慣性約束聚變正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們(men) 能夠啟動慣性約束聚變能源項目,這將會(hui) 大大促進高功率激光與(yu) 大能量激光的發展。
高功率激光另一個(ge) 有前景的領域是產(chan) 生高能粒子與(yu) 次級輻射源,它能帶來很多積極的改變,例如對不透明物體(ti) 的射線照相、激光驅動粒子源用於(yu) 醫療診斷和治療以及高功率中子源。利用緊湊型高功率激光加速器產(chan) 生中子或高能光子,一些私營公司已經致力於(yu) 開發這些具有非常應用前景的設備。物理學家們(men) 也需要高功率激光器。所以激光技術將得到不斷地發展,隻是問題在於(yu) 如何平衡直接麵向社會(hui) 的應用和大科學工程項目的發展。直接麵向社會(hui) 的應用能夠直接通過私營公司和學術團體(ti) 來實現,但是像聚變能源這樣的大科學工程項目需要國家級甚至國際的大規模科學與(yu) 技術的協同合作發展。
Zhu:您為(wei) 何會(hui) 選擇走學術研究的職業(ye) 發展道路?是什麽(me) 促使您從(cong) 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學的研究?
Tikhonchuk:從(cong) 事學術研究需要對新奇事物保持好奇,在此我也想給年輕一代提個(ge) 建議:如果你對某個(ge) 領域葆有好奇心,學術研究的職業(ye) 發展道路能夠給你探索好奇心的機會(hui) ;如果你對實際應用問題更感興(xing) 趣,工程技術也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可以在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並提升自己。就我自身而言,對好奇心的追求幾乎貫穿了我的整個(ge) 生命,甚至我會(hui) 並行地開展多個(ge) 研究工作。我熱衷於(yu) 研究小尺度下的非線性光學效應,我們(men) 在這個(ge) 領域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同時我也喜歡以能源生產(chan) 為(wei) 使命的高能量密度物理。
學術生涯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自然選擇。在我大學畢業(ye) 時,恰逢激光誕生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人們(men) 在試圖將激光的應用圖景拓展到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其中將激光與(yu) 核反應相結合,則無疑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想法。這個(ge) 想法由蘇聯科學家Nikolai Gennadievich Basov所提出,他正是我學術生涯啟航的研究所的所長。
在1972年,美國科學家John Nuckolls和他的同事在美國的學術會(hui) 議上提出ICF設想,同時Basov的論文也被會(hui) 議集所收錄。與(yu) 此同時,一些法國同行也申請了激光聚變能源相關(guan) 的專(zhuan) 利。就我自己而言,1971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是俄羅斯科學家Viktor Pavlovich Silin,我們(men) 當時正集中精力研究電磁波驅動的參量不穩定性問題,並認為(wei) 參量不穩定性也會(hui) 影響慣性約束聚變。Basov讀到了論文後自然找到了Silin,研究激光的學者問我是否有意去從(cong) 事激光相關(guan) 的參量不穩定性研究。
我與(yu) 激光便自此結緣,我博士論文主要研究了激光與(yu) 等離子體(ti) 相互作用的非線性過程。高能量密度物理學一詞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當時我們(men) 稱之為(wei) 激光等離子體(ti) 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地向激光聚變方向前進。那兩(liang) 篇重要論文發表的兩(liang) 年後,我們(men) 研究所就已經有了8路激光裝置,我們(men) 開始研究激光與(yu) 等離子體(ti) 相互作用有哪些不穩定性會(hui) 產(chan) 生。從(cong) 此慣性約束聚變和高能量密度物理學就進入了我的人生。
Zhu:您提到了學術好奇心的重要性。那麽(me) 以您個(ge) 人的經曆來看,如何保持學術熱情與(yu) 創造力?
Tikhonchuk:這一點非常有趣,如果你總在一個(ge) 項目上長期工作,難免會(hui) 生出厭倦之感,因為(wei) 你已經知道自己在做什麽(me) ,並且要多次重複,這對發展好奇心而言並無太大益處。就我個(ge) 人而言,我曾多次(至少三到四次)產(chan) 生這種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改變研究對象。但我所說的改變,並不是跳到一個(ge) 你完全陌生的領域中,從(cong) 零開始的學習(xi) 效率並不高。你真正要做的改變,是基於(yu) 你已有的知識背景去探索或結合新的研究方向。
比如我本人,這種改變就像是漫步於(yu) 激光的不同應用研究領域。我們(men) 開始是研究激光等離子體(ti) 相互作用中的參量不穩定性,我的隔壁同事是研究非線性光學,我們(men) 一起研究並發展了光折變晶體(ti) 光學。雖然是不同的物理方向,但研究方法是類似的,都屬於(yu) 非線性光學的範疇。當我到法國工作後,回到了激光與(yu) 等離子體(ti) 的相互作用研究,並從(cong) 事了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這是我職業(ye) 生涯的又一個(ge) 新的轉折。後來有一次,我發現了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的錯誤,我寫(xie) 了一條評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把它出版。兩(liang) 年後,一位同事打電話給我說:“我們(men) 正在看你發表的評論,我們(men) 看到了這個(ge) 現象!”最後我們(men) 一起找到了答案。這很有趣,從(cong) 那時起我與(yu) 這個(ge) 團隊在非線性光學方麵進行了非常有效的合作。雖然這與(yu) 高能量密度物理學無關(guan) ,但其應用很有趣。
所以,我對保持學術熱情與(yu) 創造力的建議是:時不時地改變你的研究課題。每次你去到一個(ge) 新的領域或新的方向,你都需要努力研究來獲得同行的認可,但是不要放棄你之前做的研究,那仍然是有用的。通過在不同的領域之間探索,你的創造力會(hui) 因為(wei) 你的知識從(cong) 一個(ge) 領域到另一個(ge) 領域的交叉融合而增加。你需要找到一些新的改變,在一個(ge) 領域內(nei) 找到創新點,發表文章時,都應著重體(ti) 現出自己的原創性。創造力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我們(men) 的職業(ye) 生涯不可或缺的。
Zhu:您對高功率激光科學與(yu) 工程學術圈的教育與(yu) 從(cong) 業(ye) 人員情況有哪些看法?
Tikhonchuk:作為(wei) 一名教授,教書(shu) 育人是我的本職工作。我在法國波爾多大學任教長達二十年,教授高能量密度物理課程。但這門課程並不是我所開創的,是我另一位同事、法國物理學家Jean Jacquinot。他找我說法國原子能委員會(hui) 授權他在法國創辦專(zhuan) 門的核聚變教育。當時我深表懷疑,每個(ge) 大學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興(xing) 趣點,在幾所大學之間創造共同點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但Jean是一個(ge) 非常積極的人,他的動力來源於(yu) 當時法國的兩(liang) 大聚變項目,ITER磁約束聚變項目與(yu) LMJ慣性約束聚變項目幾乎是同時啟動的。原子能委員會(hui) 明白,從(cong) 業(ye) 人員是關(guan) 鍵的。這兩(liang) 個(ge) 長期的項目,需要持續的培訓、知識傳(chuan) 遞以及一批積極的從(cong) 業(ye) 人員。
在法國,我們(men) 很幸運,這兩(liang) 個(ge) 融合分支走到了一起,我們(men) 合作了多年,共同創建了這個(ge) 國家級的聚變教育項目。這個(ge) 項目開始於(yu) 2006年,由法國的六七所大學與(yu) 高中共同參與(yu) 教學。我們(men) 設置了一個(ge) 普適性較強的課程,並開始調動相關(guan) 的學生和教授們(men) ,並組成了一個(ge) 共同委員來協調工作。項目進展很有效,在這個(ge) 項目的頭10年裏,我們(men) 培養(yang) 了300多名碩士生,其中80%的人在科學領域工作。現在,我到處都能遇見我們(men) 的學生。
所以,我認為(wei) 教育和培訓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想發展慣性約束聚變能,在碩士或博士層次,需要創建一個(ge) 國際的教育基礎。碩士可能更重要,因為(wei) 我們(men) 不僅(jin) 需要研究人員,還需要很多工程師。如果我們(men) 能夠順利創建這樣一套國際的人才培養(yang) 係統,它將成為(wei) 材料、激光、等離子體(ti) 、應用數學以及戰略安全領域的共同基礎。有許多問題是相互關(guan) 聯的,我們(men) 需要了解各種要素,這是大型的多學科項目協同開展的唯一方法。
出於(yu) 這個(ge) 原因,現在我們(men) 在歐洲正在努力創建一個(ge) 慣性約束聚變的共同教育項目。我建議,在中國也需要以某種方式協調大學和研究機構來開展類似的教育項目。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hui) 投資並推動了這項工作。你們(men) 也需要一個(ge) 大的研究實體(ti) ,比如中國科學院,它可以采取舉(ju) 措來推動聚變教育。即使你培養(yang) 的學生數量比你需要的更多,那也不是壞事,因為(wei) 他們(men) 會(hui) 發現良好的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保證良好的就業(ye) 。
Zhu:在學術研究的發展方麵,您能否為(wei) 這一領域的學生和博士後提出一些建議?
Tikhonchuk:這是我的建議:保持好奇並敢於(yu) 提問。當你去聽講座時,不要隻是記錄教授說了什麽(me) ,要用批判性的思維去思考,自己是否認可他說的內(nei) 容,不要猶豫,提出問題!
當我還是大三學生時,教我們(men) 量子力學課程的是一位知名教授。有一天,當他正在上第二還是第三節課時,突然停止講課,問道:“你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提問?”此時課堂一片寂靜,他便丟(diu) 下粉筆離開了。後來,他委托自己的學生給我們(men) 講完了剩下的課程。這件事告訴我,最應該做的便是及時提問。當你坐在一場學術會(hui) 議上時,不要擔心提出“愚蠢”的問題(當你擔心你的問題“愚蠢”時,這個(ge) 問題往往都不會(hui) 是“愚蠢”的)。
通常,所有的報告人都很樂(le) 意看到有人提問,因為(wei) 演講時無人感興(xing) 趣是一件很讓人惱火的事情。然而,在會(hui) 議上往往隻有很少人提問。我經常問一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但這不是說我在質疑演講者,而是覺得演講者所說的很有趣才會(hui) 提問,這對你和演講者都很重要。至少你開始理解他在表達什麽(me) ,被提問者也開始從(cong) 不同的角度思考他自己的研究工作。
總的來說,如果你有誌於(yu) 從(cong) 事學術研究,你需要保持好奇心並向你的同事、你的老師以及全世界積極提問。當你提問時,說明你的大腦正在積極運轉,並對所接觸到的事物有了良好的反饋。所有的學術研究都建立在獨立思考和個(ge) 人智力獨立的基礎上。
Zhu:您如何看待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這本期刊對高功率激光技術方向帶來的影響?
Tikhonchuk:高功率激光工程領域早在25年前,美國和法國決(jue) 定建造大型激光驅動器時就形成了。但在當時,沒有人知道如何去建造這樣的激光器,因此我們(men) 需要打造一個(ge) 學術交流圈。要建立這樣一個(ge) 學術圈也絕非易事,你必須擁有特殊的工具,比如學術期刊。期刊是一種在學術圈中傳(chuan) 播知識的有效方式,會(hui) 伴隨學術圈的成長而共同成長。在這一領域,為(wei) 吸引更多的人建立共同的願景,有誌之士創辦了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這本刊物。創刊初心就在於(yu) 真正打造這樣一個(ge) 純粹的高功率激光科學與(yu) 工程的交流平台。如果你關(guan) 注那些悠久曆史且具有極高知名度的期刊,例如Nature、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會(hui) 發現它們(men) 刊發的文章更加側(ce) 重於(yu) 傳(chuan) 播與(yu) 鏈接普適知識,而不是關(guan) 注一些特定的技術領域。因此,我認為(wei)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這本刊物定位就非常準確,更聚焦細分領域,側(ce) 重於(yu) 激光核聚變與(yu) 激光技術。這就是我們(men) 最需要的。
總的來說,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這本刊物旨在打造一個(ge) 高功率激光科學技術的學術交流平台。如今,高功率激光器對於(yu) 慣性約束核聚變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學研究的意義(yi) 愈發顯著。因此,這本期刊意義(yi) 非凡,聚焦了一個(ge) 具有光明發展前景的領域,對這一點,我個(ge) 人深信不疑。這本期刊讓人們(men) 聽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聲音,讓高功率激光技術領域愈發活躍。如今,它迎來創刊十周年慶典,並取得了一係列的裏程碑式成就。我衷心祝願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這本刊物能夠在下一個(ge) 十年裏再創輝煌。
英文全文已公開發表於(yu)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年第6期,歡迎查看:
Zhu, P. (2023). An interview with Vladimir Tikhonchuk.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1, E77. doi:10.1017/hpl.2023.76
# 采訪人簡介 #
朱坪,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2012年本科畢業(ye) 於(yu) 天津大學,2017年博士畢業(ye) 於(yu)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曾國家公派美國佐治亞(ya) 理工學院訪問研究。201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中物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工作,主要從(cong) 事高功率超短脈衝(chong) 時空全域光場測量技術、等離子體(ti) 光學激光信噪比提升技術、單次超快時空等離子體(ti) 診斷技術等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yu) 篇,擔任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青年編委、專(zhuan) 題編輯。
期刊簡介
High Power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創刊於(yu) 2013年,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全麵反映光學大科學工程——激光聚變點火研究的專(zhuan) 業(ye) 期刊。2023年已經是HPL陪伴高功率激光領域實現發展和跨越的第10個(ge) 年頭。HPL創刊10周年,期刊也成為(wei) 了國際高功率激光領域的代表性期刊。在2022年中國科學院期刊最新分區,HPL位列物理與(yu) 天體(ti) 物理大類和光學小類雙一區,且為(wei) Top期刊。同時位於(yu) JCR光學類期刊Q1區,IF值為(wei) 4.8。期刊還被EI,SCOPUS,CSCD收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zhong) 號“fun88官网平台雜誌社”,原標題為(wei) 《光學大家 | 慣性約束聚變學術泰鬥Vladimir Tikhonchuk:激光聚變是人類曆史對未知科學的長期探索》。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