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業(ye) 內(nei) 公認的成功率是10%。
而在杭州富春江畔的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光機所”),把“讓科技成果轉化沒那麽(me) 難”,掛在了展廳最醒目的位置。
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代表,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
過去4年多,杭州光機所麵向全球光電領域引入了50多個(ge) 硬科技項目,孵化了40多家科創企業(ye) ,成功率遠遠超過10%。
這10%的“鐵律”是如何打破的?4年間,杭州光機所通過搭建一個(ge) 平台,助力光電技術協同創新,並通過探索構建出一個(ge) 可複製、可推廣的科創企業(ye) 孵化“一條龍”算法,幫助科學家創業(ye) 。最終,以強大的磁場,磁吸光電產(chan) 業(ye) 創新資源要素,助力富陽從(cong) 無到有形成一條光電產(chan) 業(ye) 鏈,用“一束光”激活新質生產(chan) 力。
01:28
一個(ge) 平台,建立協同創新機製
富陽區江南路68號。在原先的造紙廠廠房裏,擺放著一排如同“煉丹爐”的設備,爐中央的坩堝裏,氧化镓粉末正在1800攝氏度的高溫下逐漸熔化。期間,操作人員緊盯屏幕,嚴(yan) 格控製著溫度和功率。
8小時後,這些粉末可以“生長”成一塊兩(liang) 寸大的氧化镓晶體(ti) 。
“現階段,公司的氧化镓晶體(ti) 材料的生產(chan) 線都濃縮在一樓車間。這些單晶材料是新一代寬禁帶半導體(ti) 材料的基石,3個(ge) 月後,公司新廠房將啟用,將建成國內(nei) 首條專(zhuan) 業(ye) 的氧化镓單晶襯底及外延片的生產(chan) 線。”杭州富加镓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包森川向我們(men) 科普。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半導體(ti) 材料也經曆數代更迭。氧化镓,正是第四代半導體(ti) 新材料的代表,具有寬帶隙、高電子遷移率、高穩定性等優(you) 點,在高壓功率器件、紫外光電探測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成立於(yu) 2019年的富加镓業(ye) ,正是搶抓了這一發展機遇,成為(wei) 一家從(cong) 事氧化镓單晶材料襯底及外延片研發、生產(chan) 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
然而,作為(wei) 一家初創企業(ye) ,富加镓業(ye) 成立之初一直麵臨(lin) 著技術、人才缺乏的難題。“氧化镓單晶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化在國內(nei) 起步較晚,可借鑒的經驗和設備較少,工藝和設備都需要研發。”比方說,晶體(ti) 在加工過程中易解理,這成為(wei) 製約產(chan) 品穩定量產(chan) 的關(guan) 鍵技術問題,“這幾年來,企業(ye) 依托杭州光機所搭建的光電激光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創業(ye) 中心尋找解決(jue) 方案,成功對接到專(zhuan) 家,協助企業(ye) 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產(chan) 業(ye) 化進程。”
作為(wei) 杭州光機所成立的第一家硬科技企業(ye) ,富加镓業(ye) 在協同創新模式的助力下,攻破氧化镓晶體(ti) 解理難題。實現量產(chan) 後,每年能帶來500萬(wan) 元的經濟效益。
在杭州光機所,我們(men) 實地探訪了包森川口中的光電激光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創業(ye) 中心。
走進其中一間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小心地把一片薄膜放進X射線衍射儀(yi) 中的碗槽。關(guan) 上防護門,探測就開始了。在連接的電腦端,清晰地顯示出薄膜的結晶度、晶胞參數、反射率等參數。
這裏一整層的激光及光學特性表征公共服務平台,集結了光學性能、電學/熱學性能、結構成分性能、飛秒激光加工、光學材料試製等服務項目,為(wei) 初創型項目提供科研設備、檢測設施等支持,幫助企業(ye) 攻關(guan) 多個(ge) 重大技術難題。
除了共享高精尖設備,幫助企業(ye) 攻關(guan) 重大技術難題。杭州光機所還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建立了專(zhuan) 家庫、工程師庫和企業(ye) 庫共享機製,累計集聚各類人才百餘(yu) 人,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才和企業(ye) 建立了資源共享機製,有效助推區域光電激光產(chan) 業(ye) 整體(ti) 提升。
目前,杭州光機所已組建了一支350餘(yu) 人的科研團隊,累計引育研發技術團隊50多個(ge) ,擁有專(zhuan) 利技術300多項。
一套算法,幫助科學家創業(ye)
累計孵化50餘(yu) 個(ge) 項目,注冊(ce) 企業(ye) 40餘(yu) 家。孵化企業(ye) 中有資金需求的企業(ye) 全部進入下一輪融資,18家完成A輪融資,實現3倍——25倍的估值增長, 孵化企業(ye) 總估值超150億(yi) 元。
杭州光機所所長齊紅基列出的一連串數據,讓我們(men) 看到杭州光機所破解成果轉化這項世界性難題的成果和決(jue) 心。
數據背後,其實得益於(yu) 一套“算法”——選得對、育得良、嫁得好。
首先是“選種”。杭州光機所目標明確,篩選和引進的都是國內(nei) 外創新能力非常強的頂尖團隊。項目方麵,專(zhuan) 注於(yu) 光電領域的硬科技,要麽(me) 為(wei) “卡脖子”的技術,要麽(me) 是稀缺品,有很高的技術壁壘。
其次是“育種”。杭州光機所針對科學家在選擇創業(ye) 賽道、建立團隊、搭建股權結構、解決(jue) 知識產(chan) 權轉化等“短板”,提供係統課程和配套服務。
最後是“嫁接”。杭州光機所通過專(zhuan) 業(ye) 的投資服務中心和轉移轉化中心等平台,幫助科學家找到“看得懂”硬科技項目的投資人,讓創新的價(jia) 值變現。
蔣仕彬,正是其中一個(ge) 典型案例。
在杭州銀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新入駐的辦公大樓,記者見到了這位文質彬彬的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硬科技創業(ye) 者。
從(cong) 1986年接觸激光材料開始,蔣仕彬已在相關(guan) 領域深耕30多年。幾年前,在杭州光機所的召喚下,他回到家鄉(xiang) 富陽創辦企業(ye) 。
激光,被譽為(wei) 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幾年間,基於(yu) 自主研發的設備,銀湖激光在脈衝(chong) 激光器、激光加工機理等方麵開展了大量研究,掌握了多項高硬脆性材料的高精密製造技術,在製造速度和精度上迅速躋身國際領先水平,產(chan) 品廣泛應用於(yu) 新能源、半導體(ti) 封裝、5G通信、微電子等行業(ye) 。
在支持銀湖激光發展的過程中,杭州光機所設計的一整套孵化體(ti) 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蔣仕彬看來,技術從(cong) 實驗室走向市場,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便是如何將研發成果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以及如何解決(jue) 資金鏈的問題。
“杭州光機所會(hui) 安排專(zhuan) 業(ye) 人員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市場進行調研,協助梳理出商業(ye) 計劃書(shu) ,找到適合技術的應用場景。在資金方麵,杭州光機所積極引入政府及社會(hui) 資本,設立專(zhuan) 項基金,為(wei) 技術轉化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這種金融助力極大地降低了科研團隊的市場準入門檻,加速了技術成果的商業(ye) 化進程。”蔣仕彬說,相關(guan) 的政策扶持、人才落地、產(chan) 業(ye) 項目申報都由孵化平台的精準投後服務團隊統籌完成,讓他們(men) 不再把申請科研經費當成目標,更加專(zhuan) 注技術長板,更加聚焦市場應用。
5年規劃設計,3年探索實踐,從(cong) 起步到融資,杭州光機所已經沉澱了一本比較完整的孵化手冊(ce) ,成為(wei) 模塊化、標準化、專(zhuan) 業(ye) 化、定製化的操作方式,也讓科學家創業(ye) 、硬科技成果孵化,有了一套標準範式。
“一束光”,激活一個(ge) 產(chan) 業(ye)
協同攻關(guan) 、孵化企業(ye) ,這隻是開始。隨著追“光”者的聚集、孵化企業(ye) 的增加,杭州光機所的聚合效應正不斷增強。
在走訪杭州光機所孵化企業(ye) 期間,我們(men) 發現,點點光亮的匯聚,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富加镓業(ye) ,我們(men) 看到企業(ye) 與(yu) 杭州光機所另一家孵化企業(ye) ——恒邁光學精密機械(杭州)有限公司,正在聯合研發晶體(ti) 生長設備。與(yu) 此同時,銀湖激光也在開展與(yu) 富加镓業(ye) 的晶體(ti) 切割設備研發……
在幾家企業(ye) 負責人看來,平台企業(ye) 合作研發設備,可以加速設備的迭代,同時保密性強,能夠加速推動工藝發展。大家還能根據研發情況,單獨或合作申報知識產(chan) 權。
“以一個(ge) 技術領域為(wei) 核心,在光電行業(ye) 精耕細作,而不是多個(ge) 技術領域,企業(ye) 間可以互補,互為(wei) 上下遊,更容易形成深度和廣度上的產(chan) 業(ye) 集聚。”這是杭州光機所助力光電產(chan) 業(ye) 發展的邏輯。
平台之外,“這束光”正在照亮更大的產(chan) 業(ye) 版圖,吸引集聚更多創新資源要素。5年來,這束“光”正在激活一個(ge) 從(cong) 無到有的產(chan) 業(ye) 。以杭州光機所為(wei) 核心,當地不僅(jin) 逐漸形成了一條光電產(chan) 業(ye) 鏈,推動富陽光電產(chan) 業(ye) 升級和成果轉化進入快車道,實現規模性增長。
此前,杭州光機所入選杭州市首批概念驗證中心,其所屬的技術委員會(hui) 的專(zhuan) 家們(men) 不僅(jin) 為(wei) 自己的平台選項目,還協助當地政府對光電產(chan) 業(ye) 的招商進行把脈問診,助力相關(guan) 行業(ye) 企業(ye) 完成技術攻堅,不斷將其在光電行業(ye) 的技術優(you) 勢輻射到杭州乃至整個(ge) 長三角地區。
與(yu) 此同時,一套可以跨行業(ye) 、跨地域複製的科技成果轉化體(ti) 係,正在發揮作用。在浙江台州,當地投入了28億(yi) 元創立了相同模式的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已有4個(ge) 高質量項目入駐。
齊紅基希望,杭州光機所給杭州帶來的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是孵化出幾十家科創企業(ye) ,而是希望能建立一個(ge) “根據地”,讓這些年的探索實踐沉澱為(wei) 一套可複製的模式,真正嫁接起“高科技”和“產(chan) 業(ye) 化”之間的橋梁。
我們(men) 期待,富春江畔的這“一束光”,可以迸發更大的能量,輻射更遙遠的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